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萬億之城”的人力資本結構優勢逐漸凸顯。大體而言,“萬億之城”的人力資本轉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人力資源型城市,包括北京、南京、武漢、上海、廣州;第二類為人才引致型城市,包括長沙、杭州、天津、深圳;第三類為產業型城市,包括成都、無錫和重慶。

人力資源型城市主要是指該城市具有良好的人力資源存量優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能夠吸引大量大學生留在當地。以南京為例,南京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截至2016年,南京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超過1100人,普通高等學校共有53所,在校大學生71.74萬人,在校研究生11.04萬人,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量居全國第一,每萬人擁有在校研究生數量居全國第二。

引致型城市是指當地高等教育“原住民”占比不足,但是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社會發展環境,能夠吸引較多的人才留在當地,高素質人才的淨流入流出比高。以深圳為例,深圳作為全國的創新之城,擁有全國最多的專利數,創新創業環境良好。

產業型城市是指城市的人力資本存量受產業結構影響顯著,隨著城市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城市的人力資本結構將會有較大變化。張車偉、蔡翼飛(2013)指出,中國的區域差異主要是經濟集聚度變化所致,人口集聚隻是經濟集聚的從屬結果。因此,“萬億之城”的人力資本轉型將受到人力資本外部性的影響。

不同城市的人力資本轉型方向不同,具體而言,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進行政策選擇。

第一,優化高等教育質量,促進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能夠通過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來影響經濟增長。其中,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途徑主要就是發展高等教育。通過我們的分析,“萬億之城”的發展與其眾多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布局密不可分。因此,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尤其是進一步留住高等教育人才,是城市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優化人力資本結構的重中之重。

第二,優化勞動力市場環境,建立切實有效的引才政策。對於高等教育院校較少的城市,應當著力於優化勞動力市場環境,提高產學研結合能力,提升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和就業水平。同時,要製定切實可行的引才政策,吸引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落戶工作。近兩年來,全國50餘市先後出台了人才政策,通過人才落戶、人才補貼、住房補貼、創業補貼等政策吸引優秀人才。然而,從“人才戰”的短期效果來看,人才的集聚效應顯著,經濟發達的城市仍然是人才的首選。因此,“萬億之城”要結合自身的經濟優勢,建立豐富的“人才池”。

第三,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改善企業家人力資本。對於轉型升級中的城市,人力資本的需求將發生顯著變化。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原有的專用性人力資本必須得到進一步培訓。

[1] 該數據由作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各省市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數據計算得出。

[2] 該數據為作者根據國家和各省市知識產權局網站公布的數據計算所得,廣州的數據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