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既是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國民經濟體係的重要內容。眾多理論和經驗表明,一個靈活穩定(flexicurity)[1]的勞動力市場對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促進收入分配、激發創新創業、改善人口結構、推動經濟增長、實現城鄉融合、保障社會穩定等都有顯著功能,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治理體係現代化的關鍵變量。因此,黨和政府始終重視對勞動力市場的調控和變革,力圖構建一個統一、高效、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比如,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擴大就業戰略,倡導“加強政府引導……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黨的十八大報告表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係,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製機製弊端,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則進一步要求,“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運用‘互聯網+’發展新就業形態……消除性別和身份歧視,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業成為我國發展的突出亮點”。勞動力市場宏觀調控成效斐然。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35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0%,城鎮調查失業率[2]為4.98%,城鎮登記失業率比2016年年末下降0.12個百分點,失業率為多年來最低。

然而,伴隨我國經濟由高速度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經濟下行階段勞動力市場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日益凸顯,加之人口結構、技術進步、貿易爭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因素的動態多向度影響,使得勞動力市場的不平衡、不充分、不穩定迸發顯現,這明顯抬升了勞動力市場運行風險,很大程度上製約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深刻影響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此,新時期積極創新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宏觀調控,加強勞動力市場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和精準調控,為就業擴大添動力增活力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