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業率顯著降低,實體經濟的就業吸納能力增強
隨著德國勞動力市場對勞動成本、人群結構的全麵調整,德國的就業人數從2000年的3607萬人增長到2018年上半年的4153萬人,平均增幅為0.7%。失業率則從2005年最高值的11%降到目前的3.5%左右,使得德國勞動力保持相對穩定的供給。德國的青年失業率是全歐盟地區最低的。在2014年,約有33萬15~24歲的青年人失業。到2018年6月,德國季節調整後的青年失業率僅為6.2%。
同時,德國製造業的就業需求進一步旺盛,根據德國官方統計,截至2017年6月,德國製造業容納近550萬人,比2016年增長1.8%,製造業對於就業的拉動作用顯著。工業4.0的發展在未來10年將對德國GDP貢獻1個百分點,並創造近39萬個工作崗位[1],提升一些核心工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圖11-1 德國就業總體形勢與失業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Statistisches Bundesamt。
二、實際工資水平增幅較小,行業間勞動力成本差距顯著
《2017全球工資報告》指出,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工資的增長處於最低水平,這主要是由於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顯著放緩造成的。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世界的工資水平平均實際增長僅為1.7%。其中,發達經濟體的工資增長率達到10年來的最高點。從區域來看,歐洲地區的工資增幅相對平緩。以2015年為例,歐洲的實際工資增幅略高於阿拉伯和非洲地區,但是遠低於中亞和西亞地區,考慮到經濟發展狀況,歐洲的總體工資增幅不大。德國的實際工資變動略低於歐洲平均水平,2014—2017年德國實際工資變動率分別為1.9、2.4、1.8、0.8,工資變動幅度不大,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2017年,德國每小時勞動力成本(34.50歐元)在歐盟中排名第六,與歐盟平均水平(26.30歐元)相比,德國雇主每小時多支付31%。2018年,歐盟地區勞動力成本的平均增長率為2.5%。其中,增幅最高的為羅馬尼亞(14.2%)和保加利亞(11.9%),增幅最低的為意大利(1.1%)、塞浦路斯(1.0%)和西班牙(0.8%),德國處於中下等水平。勞動力成本包括總收入和非工資成本。根據統計,2018年德國第一季度的毛利潤成本比2017年第一季度增長了2.1%,而非工資成本則增長了2.9%。過去五年德國薪酬上漲13%,原因是工會放緩工資要求,幫助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2018年德國最大工會接受較低的工資增長幅度,以換取工作時間減少的權利。
分部門來看,德國的工業與服務業各部門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也有較大差距。其中,製造業的單位勞動力成本遠高於供水業、建築業等工業部門,低於采礦和挖掘業,電力、煤炭業。2016年製造業的單位勞動力成本比工業和服務業平均成本高出5.3歐元,基本相當於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的8倍。除了采礦和挖掘業外,德國各部門2017年的單位勞動力成本都有所提高(見表11-1)。
表11-1 2016年和2017年德國各部門單位勞動力成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