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歲就成功,絕對是一個大膽而超前的說法。但是有很多人做到了,那麽他們成功的原因是什麽?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有一點總是相同的,那就是趁年輕多努力拚搏。你可以透過這些優秀的20幾歲的年輕人的成就軌跡,捕捉到自己的成功起跳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隻有那些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20幾歲的年輕人才會把成功基因複製到自己身上。

1.20幾歲創建微軟的比爾·蓋茨

“我是一個愛構想自己人生地圖的人,即使到現在,我依然覺得那種構想人生的青少年式的衝動,是我成熟事業的基石。我覺得,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對人生知識麵的理解,就像鼠標一樣起著引導性的作用。”

——比爾·蓋茨

1973年夏天,比爾·蓋茨以全國資優學生的身份,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這個日後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輟學生在來到哈佛之前曾經一度為自己的成績惴惴不安。許多年後他依然記得,當時參加完大學入學考試之後心情非常緊張,因為誌願所填報的哈佛等3所大學都很難進。

蓋茨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哈佛此時早已名聲在外。三百六十多年來,哈佛的每一位校長都重視培養學生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而不受製於傳統說教,更不文過飾非。這種務實開拓創新精神,讓這方崇尚“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裏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的聖地成為了美國頂尖科學家和領袖人物的搖籃。

數不清的社會精英從這個校園裏走出:7位美國總統、12位副總統、33位普利策獎獲得者、3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數十位跨國公司的總裁、十幾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眾多的國會議員,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財團中有2/3的決策經理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等等。

蓋茨入學時,擔任校長的博克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著傳統本科課程體係的改革,重申“每個哈佛本科生都應該被寬廣地教育”這一原則的同時,還強調了在被認為是現代學生必不可少的7個知識領域中知識入門方法的學習。

在哈佛大學中,比爾·蓋茨是典型的大學新生,被新的要求和更激烈的競爭弄得方寸大亂。在這個環境中,蓋茨遭遇到了人生第一個打擊:他發現周圍的每個人都和他一樣聰明,甚至有些人考試成績比他還好。蓋茨的競爭天性被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出來,他把自己投入到異常刻苦的學習中。

就讀於法律預科班的蓋茨第一年就選修了哈佛大學最難的數學課,研究生級別的數學和物理課占去了他大學一年級1/3的時間。數學、科學、法律、經濟等諸多職業生涯規劃都曾在他的腦海裏閃現過,他曾經期望當一名數學教授,也迷戀科幻小說,熱衷過心理類、經濟類書籍,但是最終他還是把主要的精力花在計算機方麵,在哈佛大學的艾坎計算機中心裏度過許多個不眠之夜。

他的學習方法不尋常。他先蒙頭大睡,然後不間斷地學習36個小時,接著再睡上12個小時,醒來吃下一個加大的比薩餅後再開始下一輪的長時間戰鬥。大學生活和讓他感興趣的新領域沒有絲毫減弱他對計算機的狂熱,這個時候,人類技術發展的步伐開始大大加快了。

遺憾的是,在大學一年級,雖然蓋茨在大學入學考試中,數學得了無可非議的800分,可他總平均隻是個B。這似乎也成為蓋茨最終決定離開哈佛的原因之一。也許就是在第一個學期他便發覺自己並非“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這讓本來很想當數學教授的蓋茨非常沮喪。

但是蓋茨在計算機軟件和商業方麵的突破讓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蓋茨在中學時就在小夥伴中以精通計算機獲得名氣。在上大學前,他就曾和一位名叫保羅·艾倫的大熊似的男孩成為忠實的朋友並組建了自己的公司。除艾倫外,蓋茨還有一個夥伴肯特·埃文斯,他們組織起一個湖濱程序員小組,作為一個小企業,蓋茨和埃文斯每人得到贏利的4/11;保羅·艾倫得到1/11;另一個程序員拿剩餘的部分,此人後來成為微軟的第一批雇員之一。

幾乎與此同時,艾倫和蓋茨被看做是編寫調試程序的“神童”,名氣大揚。兩人被華盛頓州電力網的自動化和計算機化的TRW項目組雇用。僅僅18歲,還在上學期間,蓋茨一年就掙了3萬美元。

蓋茨的電腦技巧與商業敏銳相結合,加上希望贏的強烈願望,使很多人相信他在哈佛也會出人頭地。在上大學的頭天晚上,18歲的蓋茨曾躊躇滿誌地宣布:“我要在25歲之前賺到我的第一個100萬。”他確實做到了,並且超過310倍。但是此時他已經離開了哈佛校園,勸說他離開的正是保羅·艾倫。在哈佛期間,正是他和蓋茨合作,為第一台微型計算機開發了BASIC編程語言,使蓋茨走上了創建微軟軟件帝國之路。

當然蓋茨絕不是哈佛曆史上第一個著名的退學生。在他之前,還有不少的哈佛先輩們因退學而成名:

1894年,有一位哈佛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因迫不及待要投入石油開采行業而從哈佛大學退學。他後來果然因石油開采而成為美國的巨富,他的名字叫霍華德·休斯。在1926—1927年和1929—1932年間,有一位學生在哈佛大學斷斷續續地讀了3年的書,最後他禁不住各種科研工作的**,還是自動中止了在哈佛大學的學業。他後來獲得了五百多項的專利,是繼愛迪生之後美國最出名的發明家,他的名字叫波尼·萊特。

1966年,有一位來自佛羅裏達州的哈佛二年級學生,因創立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鄉村樂隊“國際潛水艇樂隊”而從哈佛大學退學。他後來成為一名著名歌手,他的名字叫格蘭姆·帕森斯。

當然,蓋茨在一門心思鑽研計算機時,還沒有從哈佛退學的打算。蓋茨最後下定決心從哈佛退學,得歸功於他的老搭檔艾倫。為了拉這位小兄弟回華盛頓州去創業,艾倫不惜放棄原來的工作,隨蓋茨來到哈佛,並就地找事做,以便勸說蓋茨退學。

在艾倫三天兩頭的勸說下,蓋茨終於動搖了讀完哈佛大學的信念,在大三時退學。蓋茨當初決定從哈佛退學,曾受到許多親朋好友的勸阻,其中也包括他的一位室友。有趣的是,數年後,當這位室友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攻讀MBA課程時,蓋茨又來勸他退學去共創天下。這位室友禁不住蓋茨的輪番勸告,最後真從斯坦福退了學,去出任蓋茨那家隻有二十來人小公司的總經理。

蓋茨的父親說有一些跡象顯示他的兒子或許不一般,但沒想到會有如此的成就。“在他的班級裏有許多聰明的孩子,他或許不是最聰明的。他很早就表現出令人詫異的獨立性,他的性格、字裏行間都顯示出他的想法非常的獨立。”

這種獨立性讓蓋茨放棄了哈佛大學轉而從事自己喜歡的計算機行業。他專注於軟件,於1975年創立了微軟公司,1986年他31歲時成為了世界上最年輕的自力更生致富的億萬富翁。

比爾·蓋茨的格言是:“我應為王。”即使是屈居第二,對他來說,也是不可忍受的。他的同學曾回憶說:“任何事情,不管是演奏樂器還是作文,除非不做,否則他都會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時間來完成。”

童年的比爾·蓋茨對和小夥伴們聚在一起追逐跑跳不感興趣,而是願意一個人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寬鬆的家庭環境下,他很早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性格,隻要他想辦的事情,就一定要幹到最好。如果是與別人比賽,就非得勝不可。

蓋茨身上散發出來的競爭精神似乎是天生的,但也與他童年時代的遊戲、體育運動等密不可分。不管是與他姐姐克裏斯蒂娜一起玩拚板遊戲,還是在每年一度的家庭體育項目比賽上,或是與其他朋友在鄉村俱樂部的遊泳池裏,他都會全力以赴,從不放過任何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在哈佛上大學時,蓋茨還一度迷戀上了撲克賭博。雖說是玩撲克,可蓋茨一旦投入,所表現出來的熱情絕不亞於對計算機的熱情,就好像他正在幹一件他認為十分重要的事情一樣。剛開始時,蓋茨輸得一塌糊塗。但他一點也不灰心喪氣,堅信自己打得多了,一定可以玩好。果然,慢慢地,他變成了一位玩牌高手。

“比爾沒有幹不成的事,”他的朋友布萊特曼說,“他總是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絕不輕易放手。他的決心就是,不幹則罷,要幹就幹好。玩撲克與研究軟件,比爾都做得很好,他可不在乎別人怎麽想。”

按比爾·蓋茨的天分,向數學方麵發展,無疑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家。但他發現還有幾個同學在數學方麵比他更勝一籌,於是他放棄了專攻數學的打算。因為他有一個信條:在一切事情上不屈居第二。

現在,蓋茨的家庭遊戲已經演化成一場精巧的微軟年度大事,稱為MicrGames。有位軟件業主在一場乒乓球比賽中擊敗了蓋茨。幾小時後,當絕大部分客人都離開後,蓋茨走向他,真真切切地生氣了,因為他輸了。“你讓我在所有人麵前大大地丟臉了。”他叫喊道。比爾·蓋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竟然因為在公開場合輸了一場乒乓球而惱羞成怒。

蓋茨能成為軟件霸主,聰明並不是第一位的,他不願屈居第二的誌向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動力,試想有這樣的霸氣,天下誰能與他爭鋒?

2.30歲以前闖出一番名堂的孫正義

“最初,擁有的隻是夢想,以及毫無根據的自信,但是這一切就是從這裏出發的。”

——孫正義

有人說孫正義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賭徒,是個投機者,但也有人說他是“帶領日本走出網絡的黑暗時代”的人;有人說他一半是風險投資家,一半是企業家;也有人說他的成就比比爾·蓋茨還高,更是楊致遠無法相比的……還有各種說法,但這些都不足以概括孫正義的全部。

孫正義最喜歡自己的一句話:“最初,擁有的隻是夢想,以及毫無根據的自信,但是一切就是從這裏出發的。”所以他給自己的一生製訂了一個計劃:30歲以前闖出一番名堂;40歲以前累積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金,並擁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歲以前一決勝負;60歲以前完成事業(營業額至少達到1兆日元);70歲以前交棒,讓下一代繼承事業。

做這個計劃的時候他隻有19歲,身上隻有100多美元。而當1995年他的軟銀集團取得巨大成功時,他認為他的公司將會成為持續300年的大企業,因為他認為“100年實在太短了,500年又太不切實際,隻有300年是合適的”。

這就是孫正義——你永遠無法從一個方麵了解到他的全部。所以在1999年時,他被美國《商業周刊》評定為年度全球25名“管理精英”中的冠軍,而《福布斯》雜誌稱他為“日本最熱門企業家”。不過,2004年出版的一本書,卻對孫正義當年的成功作了最好的注釋:一個充滿**年代的夢想建造者,但這場夢在新世紀曙光來臨時蘇醒了。

1957年8月11日,孫正義出生在日本佐賀縣馬棲市,其祖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從韓國來的移民,到孫正義已是第三代移民,因此在出生時,孫正義的名字叫“安本正義”。

16歲那年,正在讀高一的孫正義利用暑假到美國加州去體驗美國學生的學習生活,短短一個月,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回到日本後,他不顧親友的反對,不顧母親聲淚俱下的請求,毅然踏上了留學之路。

他是一個意誌堅定、幹事專心致誌的人,並且他還準備到美國後,把日本姓氏“安本”改回韓籍老姓“孫”。在孫正義的心中,尋找自己最根本的東西將是永遠的追求。

一次偶然的機會,孫正義買到了一本《大眾電子》雜誌,上麵的一張照片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一張由英特爾公司生產的放大的IC芯片。孫正義驚呆了,他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線路,仿佛看到的是一座帝國的大廈。後來他回憶說:“當我發現電腦體積竟然如此之小,如果將這些晶片大批生產的話,將帶領全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當時心中就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從事電腦業。”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孫正義決定去打工,但他並不想跟別人一樣去洗盤子,他認為那沒有創造性,他想通過自己的發明創造去賺錢。所以他給自己作了個規定:每天都必須用五分鍾來進行一項發明,不管大小。一年後,他的“發明研究筆記”中已經有多達250項發明記載,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實驗庫。而這其中就包括後來給他帶來了人生第一個100萬的“多國語言翻譯機”——那是孫正義最得意的發明,它就相當於今天的電子詞典,隻要你輸入日文單詞,翻譯機就會將正確的英文報出來。

機器製造出來後,孫正義把它帶回日本,尋求投資,不過他的推銷在佳能、惠普、卡西歐等公司相繼被拒。1977年夏,19歲的孫正義在鬆下公司碰了壁後,失望地來到了夏普公司,這次接見他的是被稱為日本電子產業之父的佐佐木。佐佐木被孫正義的創業**所感動,決定與孫正義合作,於是孫正義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價值100萬美元的合約。

21歲那年,孫正義回到日本,重新成立了日本“株式會社和音世界”。但起初他並沒有想好要幹什麽,隻是知道“一旦事業起步,就要投進去好幾年,如果不成功,重新來一次的話,就繞遠了”。為此,他在兩年多時間裏對40個項目都做了10年的預想損益計算表、預測平衡表、資金周轉表及組織結構圖。所有的文件摞起來,竟然有十幾米高。最終他選定了電腦軟件銷售。

1981年9月,孫正義在福岡市南方的大野市創立日本軟件銀行,資本額為1000萬日元,辦公室在一間鐵皮建築物的二樓,職員隻有兩名。開張當天,孫正義召開了第一屆職工代表大會,在會上他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其實講的就是他的人生計劃:“5年以內銷售規模達到100億日元。10年以內達到500億日元。要使公司發展成為幾萬億日元、幾萬人規模的超級公司。”“出色”的演講使僅有的兩名職工沒多久就辭職了。

不過,相信這兩名員工後來必定是後悔莫及的,因為正如孫正義所說的那樣,一個月後,他利用一次展銷會的機會,使軟件銀行與當時最大的軟件公司哈德森結成了合作夥伴,並且從此打開了軟件經營的大門。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裏,軟件銀行與42家個人電腦專賣店、94家軟件商簽訂獨家代理合約,從而成為日本最大的軟件營銷商,控製了日本軟件市場40%的份額。

接著,孫正義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打開了出版業的大門: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將一家原本每月虧損2000萬日元的雜誌,成功扭虧為盈。讓他涉足出版業的原因現在想來還令人不可思議,因為當時的計算機媒體拒絕刊登軟件銀行公司的廣告,孫正義一氣之下就自己搞了。不過熟悉孫正義的人、看過孫正義19歲時人生計劃的人都認為這絲毫不足為奇,一個天才去做一項事業根本就不需要多少理由。

1983年春,因為過度勞累,孫正義患上了嚴重的慢性肝炎,這時他剛剛25歲,公司成立才一年半。孫正義辭去了社長職務,開始養病。在這期間,他讀了大量的經營及曆史方麵的書,有媒體說數量大約有4000本之多,而在這段時間所讀的書,孫正義印象最深的是有關介紹《孫子兵法》與《蘭契斯特法則》的書。

孫正義說:“孫子與蘭契斯特都是相當優秀的兵法家,有趣的是,他們的想法非常相近。簡而言之,就是不打失敗的仗,戰必勝之。戰爭並非賭博,它是科學且有理可循的。這兩大兵法的真正精神,正是不戰而勝,而並購就是不戰而勝。國內許多經營者與媒體從業者,無法了解我采取並購策略的真意。如果他們仔細閱讀《孫子兵法》與《蘭契斯特法則》,相信對並購與我的經營策略,看法將會改變很多。”

在病中,孫正義找到了建造自己帝國的最有力的武器,而在病愈後,他就要拿起武器往前衝鋒了:1994年,軟件銀行成功上市,籌集到了1.4億美元的資金;1995年,孫正義開始大舉進軍網絡業。在他的思想中,建造一座網絡的帝國將是他的最終目標。不過,那時的網絡業的確存在這樣的機會,有記錄表明:1995年的全球互聯網電子商務交易僅3億美金,網址也隻有17.7萬個,而到今天,這些數據已經分別達到1000多億美元、500萬個,並且還在以幾何級數增長——這意味著他在當初走的每一步都可能成為時代的先聲。

孫正義行動了,他先花50億美元控股了美國最大的電子出版公司Ziff-Davis和Comdex以及其他相關公司,這是專業研究信息產業的公司,哪裏有新的發明、誰發明了新技術他們都知道,而孫正義最看重的正是這點,按他自己的說法是花錢買了張藏寶圖。結果這張藏寶圖引導他找到了一個大金礦——Yahoo。

當時的Yahoo還隻是家由五名學生組成的小公司,而那時的楊致遠也才二十七八歲。但在楊致遠身上,孫正義卻看到了與他學生時一樣的創業**。於是,孫正義對楊致遠說:“我現在投1億美元,占有公司30%的股份。”結果在楊致遠還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時候,他便得到了孫正義寄來的1億美元。當然,事後證明那可能是曆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之一,因為到1998年時,他的1億美元投資已漲到了200億美元。於是1998年2月,孫正義拋售了雅虎2%的股份,換回了4.9億美元,淨賺了3.9億美元,而且他還擁有雅虎28%的股份。

2000年,43歲的孫正義提早完成了19歲時定下的人生目標:在那一年,他成為亞洲首富,資產超過了3兆日元。如果亞洲有最高的山,那最上麵的一定是叫孫正義的日本人。

3.19歲成立國美電器的黃光裕

“不管你是否學這個專業,不管你是否感興趣,最至關重要的是趁著年輕打好人生的基礎。”

——黃光裕

黃光裕以經營家電起家,在創業之初,他便敏銳地覺察出家電市場的巨大潛力,從而決計做大做強,並確定了“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一舉打破了過去百貨店經營家電的壟斷局麵,使國美在家電業迅速站穩了腳跟,並成為中國的“沃爾瑪”。同時,他長袖善舞,多財善賈,運營資本,涉足地產,營造出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1985年,年僅17歲的潮汕青年黃光裕與他的哥哥從家鄉北上,到內蒙古一帶做生意。一年後,兄弟倆一起來到北京。後來,黃光裕承包了珠市口東大街的一家國美服裝店,他起早貪黑打理著店麵。由於地理位置不佳,經營了半年總是虧本,於是,黃光裕決定改行。

當時,黃光裕到處尋找商機,當他看到人家賣電器的商店紅紅火火,心裏非常羨慕。因為當時家電還很稀缺,他覺得賣家電容易賺錢,於是便把國美服裝店改成了國美電器店。

黃光裕和一般商家不同,他不靠倒買倒賣、抬高售價牟取暴利,而是“堅持零售,薄利多銷”。正是這一經營策略,使國美穩穩地紮根於廣闊的消費市場並延續至今,並成為國美的立業之本。

1987年1月1日,在雷鳴般的鞭炮轟響中,國美電器有限公司成立了。黃光裕把公司定位為銷售各類家用電器的全國性家電零售連鎖企業。在企業經營中,黃光裕立足於“創新務實,精益求精”的經營理念,敏銳地把握市場。在把握市場上黃光裕堪稱天才,他依靠自己準確的市場定位和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讓國美迅速並蓬勃地發展了起來。

中國的家用電器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風頭正勁,各種家用電器一經上市便成為搶手貨,黃光裕開始在全國大範圍內搶占灘頭陣地,全麵建立自己的分銷子係統。一切正如他的預測,國美電器零售強勢如風,不斷擴大的營銷網絡正好讓他大展拳腳。

黃光裕是那種在人群裏不被人注意的人。也許是因為少年時代就離開校園闖**的原因,他顯得冷靜、淡然,言談舉止都很隨意。他不太習慣在鎂光燈下談笑,也做不到侃侃而談,他顯得有些靦腆,甚至有些膽怯,以至於連說話也不流利。但誰也不能否認他的能力,他相貌平平也很年輕,他的地位讓人瞠目,他不但是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總裁,而且是中國鵬潤集團主席。

如今,國美電器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並且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位列家電連鎖第一名,一路領跑中國家電零售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國美電器形成了獨特的商品、價格、服務、環境四大核心競爭力;全麵引進了彩電、空調、洗衣機、冰箱、手機、IT、數碼等產品,所經銷的商品幾乎囊括了所有消費類電子產品。大單采購、買斷、包銷、定製等多種適合家電經營的營銷手段,保證了國美家電的價格優勢。

國美電器在短短十幾年間,能夠取得中國家電龍頭企業的地位,與其積極倡導的創新精神和“薄利多銷,服務當先”的經營理念密不可分。在汲取國際連鎖超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國美電器結合中國市場特色,確立了“建立全國零售連鎖網絡”的發展戰略。

國美與其他電器銷售商一樣,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壓低上遊廠家的利潤,從而真正“讓利”於消費者。比如它把彩電的價格降得比一般商場的價格低了幾百元,一天內的銷售額達到上千萬元。難怪人們會說隻要有國美的地方,那裏的電器市場平衡格局就會被破壞,就會出現競爭性降價的局麵。國美一路拚殺,從北京打到天津,從天津殺到上海,接著又闖進成都……

黃光裕做事嚴謹平實、一絲不苟。他堅持讓公司所有員工的名片背麵都印上國美公司的三項基本原則,廉政承諾:一不接受客戶禮物;二不收取回扣;三不以權謀私。他在經營上的座右銘是:“商者無域,相融共生。”

在管理模式上,國美電器和許多民營企業一樣,帶有東方家族企業的影子。黃光裕的妻子、妹妹及妹夫都在國美最高管理層任職。黃光裕的家屬們也多在公司擔任管理工作。除黃光裕是整個集團的高層外,他的妹夫張誌銘,則先後成為國美、鵬泰投資、鵬潤房地產的負責人。其妹黃秀虹是國美采銷中心副總監。黃光裕的母親也在管理著鵬潤旗下的一個名為國美投資的公司,負責鵬潤集團辦公物資的采購。黃光裕的父親也在鵬潤及其哥哥的公司任職。黃光裕的妻子原是一名銀行職員,現在長駐香港,在上市公司“國美電器”任董事。然而,黃光裕並不認為鵬潤是他的家族企業。他說:“家族企業裏,家裏人高高在上,誰都不能管,而我的企業不存在這個問題,我的家人既有管人的,也有被別人管的。我的原則是讓有能力的人來管理。”

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黃光裕遵循著一個看似簡單卻曆經實踐驗證的營銷法則——“薄利多銷”,從而一步步建構起他的零售王國。中國加入WTO後,許多行業已向世界敞開大門,國際零售巨頭已搶先在中國“跑馬圈地”。針對國美即將要和這些國外零售業巨頭進行麵對麵競爭的狀況,國美的一位高層管理者說,國外巨頭其實並不可怕。首先,家樂福、沃爾瑪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國內並沒有能與之相抗衡的力量,所以它們能夠所向披靡。而如今國美、蘇寧等都已經形成了規模型的連鎖企業,有了和巨頭們一比高低的能力。家電銷售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跨人種、跨地區複製銷售模式成功的把握並不大,像日本的小島、山田都沒能衝出國門。對此,國美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越做越強。

我國零售業全麵放開後,會有更多的跨國集團湧進來,這對國內企業,特別是對眾多的中小型零售企業來說,確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國美在這個時候能夠選擇到海外拓展市場,足以證明其對自身實力充滿了自信。黃光裕看中的是海外市場的資本優勢、管理優勢和更高的起點,國美此舉頗具戰略眼光。

4.楊致遠27歲創立Yahoo!

“最讓人感覺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你每天早晨起來問:‘我起來幹什麽?’”

——楊致遠

Yahoo!,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創意,之所以說它簡單,是因為它的開始隻是為了一個單純的目的——好玩;之所以說它有創意,是因為別人沒有想到這麽做,並且賺了不少錢。這就是楊致遠的傑作,一個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搜索引擎。

楊致遠1967年出生於中國的寶島台灣,並且在那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兩歲時由於父親去世,作為英語和戲劇教授的母親便開始一個人撫養兩個孩子——楊致遠和弟弟。為了孩子的將來和教育,他們全家到了美國,投奔已在那裏定居的姨媽,後來他們在加州的聖何塞定居了。

楊致遠到美國時隻有10歲,他甚至隻知道一個英文單詞——鞋子。但是,聰明伶俐的他照樣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1990年,他考入了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係。

斯坦福大學對楊致遠的影響極其深遠。在學校刻苦學習的同時,楊致遠熱衷於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並加入了大學生聯誼會,這鍛煉了他的社交能力,為他將來獨當一麵、駕馭公司奠定了基礎。這期間,楊致遠選修了許多經濟類課程,因為那時他就有一種蒙矓的意識,將來自己也會辦公司。

楊致遠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本碩連讀,並且成績全是“A”。不過他並不想馬上去工作,因為他認為自己還缺少經驗,所以便想繼續留在學校,正好大衛·費羅有個研究項目需要幫手,於是他們開始了兩個人的博士課程。

大衛其實是楊致遠的老相識,大衛進入電機領域較早。1988年,大衛畢業於杜蘭大學,曾經做過楊致遠的助教,兩個人馬上成了黃金搭檔,在性格上也具有互補性。楊致遠善於思考,社交能力強,是團隊中的領導者。大衛性格內斂,工作踏實認真,知識淵博。找到這樣的合作夥伴,楊致遠非常高興,他的生活充滿了快樂。

楊致遠和大衛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自動控製軟件,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這個方向早被少數幾個公司所壟斷,發展的餘地並不大,這時剛好出現了第一個Web網瀏覽器。這個瀏覽器可以讓他們很容易查到許多自己所需要的資料,不管是科研的還是其他的。

有了瀏覽器,楊致遠很快就被迷住了,他和大衛製作了各自的主頁,並樂此不疲地天天泡在網上,他們的研究工作也暫時被擱置在一邊。

像許多對網絡有特殊愛好的人一樣,楊致遠和大衛兩個人開始收集各自喜歡的站點,並互相交換,剛開始時每天交換一次,接著是幾小時交換一次,再接著隨時都在交換,收集的站點資料越來越龐雜,他們開始感到厭煩,遂決定開發一個數據庫係統來管理資料。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創意,但當時無人想到去做,而楊致遠和大衛卻想到了。他們把網絡資料製作成方便的表格,將它命名為“傑裏萬維網向導”,“傑裏”是楊致遠的英文名。他們共享這一資源,站點名單越來越長,他們就把站點分類,站點太多了,他們又分成子類,Yahoo!的雛形誕生了,核心就是按層次將站點分類,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楊致遠和大衛把指南的站點告訴了幾個朋友,結果知道的人越來越多,訪問者也越來越多,這使他們非常興奮,因此他們就更加努力地完善網站。

後來,楊致遠收到了大量的電子郵件,不僅有許多鼓勵自己的網友,還有很多良好的建議,這使楊致遠和大衛信心倍增。

原來的指南名字已經跟不上需要了,楊致遠和大衛決定為他們的搜索引擎重新命名,他們使用的是一本大字典。由於楊致遠的名字是以Y開頭,所以字典便首先被翻到Y。在兩個年輕人的眼中,網站的名字越好玩就越好,像Yama(閻羅王)、yawp(蠢話)、yawn(打哈欠)等都曾列入考慮的範圍之內,直到發現了Yahoo,這是《格列佛遊記》中一群野人的名字。關於這個名字,楊致遠作過解釋:“《格列佛遊記》中的那群叫Yahoo的人是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的野人。我們在斯坦福大學正事不做,遊手好閑,沒什麽水平,於是我們自嘲為Yahoo。”就這樣,一群“野人”誕生了,他們將在未來改變計算機網絡世界。

“雅虎”的發展很快,到1994年,楊致遠和大衛認為可以把自己的博士論文先放一下,而專注於搜索引擎的發展。

其實,同類的網絡引擎在網絡上已經存在,隻是與雅虎相比顯得非常機械。雅虎的智能性是其他引擎所無法比擬的,當然也無可複製。到1994年年底,雅虎已經成了不容置疑的業界龍頭,他們所缺的隻是資金,有了資金,他們的成功之日就屈指可數了。看到雅虎帶來的巨大商機,楊致遠為自己的創意欣喜不已。

楊致遠意識到製訂商業計劃的時機到了,隻有做一份周密的商業計劃書,才能打動有實力的投資商,他當即請哈佛商學院的朋友幫他做,然後帶著計劃四處尋求投資者。

1995年上半年,美國在線、MCI、微軟等都曾和他們接觸,但條件都是收購或買斷,網景公司甚至還拿出了方案,不過都被楊致遠和大衛堅決拒絕了,因為他們隻是需要投資,而並未想過出售。

幾經周折,楊致遠找到了美洲紅杉資本公司,它曾向蘋果、奧拉克、思科係統等公司投資,也是矽穀最負盛名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但紅杉公司的負責人莫裏茲有些猶豫不決,因為他認為雅虎實在太與眾不同了,雅虎本身隻是“在網上提供服務”,而且是免費的,風險基金還從未向免費的服務或產品投資過。

但最終,楊致遠和大衛說服了舉棋不定的莫裏茲。1995年4月,美洲紅杉投資雅虎400萬美元。同時,莫裏茲給他們找了一個經理人蒂姆來幫助雅虎主管業務,這樣楊致遠和大衛就可以專注於研究與開發。

蒂姆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讓公司像個賺錢的公司”,於是大力擴充廣告版麵。剛開始的一周他們收到了許多責罵的郵件,因為在當時的人看來,網絡不應為商業所汙染。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要想生存,必須如此。最終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緊接著,雅虎與路透社合作,推出新聞在線服務,將網站的功能推向另一個高度。

1995年8月,公司再次出現了資金問題,他們開出了4000萬美元的征資活動,應征者絡繹不絕。此前雖有不少廣告收入,但轉化為現金的數量極其有限。這時日本的一家大財團有向雅虎投資的意向,從此楊致遠的公司走出了資金泥潭。軟銀集團創建於1981年,其老總孫正義,具有韓國血統,和楊致遠一樣接受的是完全的美國教育。20世紀90年代初孫正義的公司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軟件批發商,占有一半的日本市場份額。

孫正義是通過紅杉公司認識雅虎的。楊致遠得知孫正義對雅虎有意向投資,非常激動,這正是在日本創建雅虎的最佳時機。1995年11月,孫正義決定買下雅虎部分股份,後來又大幅度地增加了。兩家公司迅速成立合資的日本雅虎公司。雅虎的投資落實後,使其有能力擴大服務項目,並成功地解決了其他的威脅。

雅虎逐步成為明星,這都是因為Yahoo!這個名字,另外一個原因是有楊致遠和大衛這樣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成功故事在全球流傳。楊致遠和大衛在各種媒體頻頻亮相,《連線》和《福布斯》這樣的大型媒體也采訪了雅虎。

楊致遠當時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擴大雅虎品牌的知名度,所以除了在網上不斷為自己做廣告外,在網下也不斷宣傳:比如出版發行量非常大的著作《雅虎!路路通》。雅虎又與Ziff-Davis合作出版雜誌《雅虎:因特網生活》。該雜誌很快出現在報攤、機場及其他公共場所,極大地提高了雅虎的影響力。當時雜誌發行量在短期內不斷翻倍,提高到了20萬份。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4月12日正式交易。股票最初定價13美元,但交易異常火暴,平均每小時轉手6次之多,一度飆升至43美元,此後,Yahoo市場價值達到8.5億美元,是紅杉公司投資時的200倍。

楊致遠利用時機抓住各種媒體為雅虎做宣傳,不論是傳統的廣告宣傳還是非傳統的宣傳模式。一般網絡對於電視似乎不屑一顧,但是楊致遠非常感興趣,購買了電視廣告,他願意在各種媒體上購買時間和空間做廣告。愛德華成為“雅虎”品牌的專職捍衛者,她的學業背景原來並不是軟件和工程,而是“商品營銷與媒體”。雅虎品牌的成功使她獲得《廣告時代》1996年“促銷100佳”。

愛德華和雅虎合作,奮鬥目標是使雅虎成為大眾文化的象征,而不僅僅是網絡文化的象征,讓至少一半的美國人認可這個名字。她把顧客分成“衝浪者”、“非衝浪者”和“當前衝浪者”,分別采取不同的宣傳戰略,爭取使他們對雅虎一樣傾心。雅虎上市前,愛德華提議應當花巨資重塑雅虎在網景瀏覽器中的地位,並在微軟的“因特網探索者”瀏覽器中占據特殊位置,結果使因特網上大約幾萬個公司站點和個人網頁與雅虎建立了鏈接關係。

為了擴大影響,雅虎在保持組織分層結構信息的同時,還集成各種實用信息,如新聞熱點、本地雅虎、股票行情、美國電子地圖、美國有線電視網新聞、NBA賽事、人物查詢、亞馬孫網絡書店鏈接,等等。

羽翼漸豐的雅虎開始衝擊世界頭號媒體。到1995年秋,雅虎的點擊量每天300萬頁,每周2100萬頁。2000年達每星期1億頁。雅虎是雙向“交流”的,具有較大的優勢,讀者可以自己選擇讀什麽以及怎樣讀。雅虎可以根據不同的讀者,提供不同類型的廣告,這一點傳統媒體是做不到的。

在雅虎,楊致遠和大衛才是價值的所在,他們以自己的年輕和活力創造了雅虎,他們的企業經曆、企業故事已經成為經典。他們不但在網絡裏出現,而且在其他公共媒體、雜誌的封麵、電視節目上,都是他們年輕而清秀的麵孔。

楊致遠認為自己不是為了錢,如果為了錢他早就賣掉了雅虎;他也不需要錢,因為他還很年輕。楊致遠的崛起,成為華人的成功神話,其實他看起來更像個大學生,戴著眼鏡,充滿感染力。他帶給人們的是更多的感歎號,如同Yahoo後麵的那個感歎號一樣。

5.21歲創業成功的李嘉誠

“在20幾歲時,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奮得來。”

——李嘉誠

1950年夏,21歲的李嘉誠在筲箕灣創立長江塑膠廠。他取“長江”的廠名,來自“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萬裏”,足見他長江般的雄心大誌。

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

他打工的薪水並不高,較大的一筆是他幾年推銷產品的提成,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他的衣著,沒有一樣稱得上高檔。

李嘉誠總是對別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慳省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維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當時的大環境是解放戰爭後,大批逃避戰爭的人們從陸路水路湧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萬。這批被稱為“戰爭難民”的內地人,給香港帶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場的容量擴大了許多。

而同時由於數十萬“大陸難民”湧來香港,香港鬧房荒。香港的房產一下子水漲船高,房租高得幾乎嚇死人。李嘉誠資金緊張,隻能量體裁衣,到遠離市中心的地方,找到廉價一點的廠房。李嘉誠從港島到九龍,跑了一個多月,才在偏僻的筲箕灣找到了一座差強人意的破房子。

廠房破舊得不能再破舊了,窗戶難得找一扇完好無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風鉤脫落,房頂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嘩嘩漏泄,李嘉誠不得不花一筆錢修繕。

廠房裏的壓塑機也是破舊不堪,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設備。香港增加許多塑膠廠,業主多是小本經營,就有人專做舊機器買賣。當時誰都不曾料到,這個隻有21歲的年輕人,會成為世界塑膠業的“大粒佬”,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說長江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跡象的話,就是掛在門口那塊“長江塑膠廠”的廠牌是嶄新的。業主李嘉誠,正躊躇滿誌,開創他嶄新的事業。

誰敢相信,這位默默無聞的21歲年輕人,日後會成為香港塑膠業的泰鬥?正如僅僅看到長江源頭的人,無法想象長江的萬裏奔騰之勢。李嘉誠為他的工廠取“長江”之名,已經顯示出萬裏長江的遠大抱負。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腳踏實地,不動聲色去實現他的抱負。“勤能補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風,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不認為自己有超常的智慧,先父曾多次講述古代神童不思勤勉、江郎才盡的故事。廠子剛創辦,缺乏資金,更缺乏人才,采購、設計、生產、推銷,都得李嘉誠親自過問。

他一天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每天一大清晨就外出推銷或采購,趕到辦事的地方,別人正好上班。他從不打的,距離遠就乘巴士,近的就雙腳行走。他是那種溫和持穩、不急不躁的人,他行走起來卻快步如風。如今李嘉誠年逾古稀,仍保持疾步的習慣。

中午時,李嘉誠急如星火地趕回工廠,先檢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後跟工人一道吃簡單的工作餐,和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

晚上,李嘉誠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賬;要記錄推銷的情況,規劃產品市場區域;還要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明天的生產。業餘自學,是不可間斷的,塑膠業發展急速,日新月異,新原料、新設備、新製品、新款式源源不斷被開發出來,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20幾歲的李嘉誠就像別的創業老板一樣,希望事業發達,他急於擴大再生產,缺少資金,就向朋友去借。但是他也碰到了所有初涉市場的企業家慣常碰上的問題:產品出現積壓,資金周轉不靈。他沒有闊親戚、富朋友,人家借給他的錢,都是準備自己辦事用的,所以一定要如期歸還。可是李嘉誠借來的錢已經變成了產品,而產品還沒能變成錢,他拿不出錢還人家,一度麵臨破產的危機。據說他有一天晚上圍著工廠轉了大半夜,幾次向河邊走去,但終於又走了回來。他沒有自殺,第二天,他又找來一個經銷商,希望這個人能支持他渡過難關。可是那個經銷商邊看邊搖頭,圍著廠子轉了一圈,走了。

朋友們都勸李嘉誠,算了,幹脆把廠子賣掉,還了債,自己到別人的廠裏去做工。憑他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賞識,待遇不會差的。

李嘉誠不願意這樣做。

隻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他冷靜地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操之過急,生產與銷售配合得不好。他果斷地收縮生產,把得力的工人派出去搞推銷。他自己也背著產品跑遍了香港,拜訪了上百個代理商。長江廠的產品畢竟有特色,很快就得到了幾個代理商的支持,他們預付了一筆定金給李嘉誠,使他終於渡過了這個難關。

李嘉誠住在廠裏,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規模稍擴大後,他在新蒲崗租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既是長江廠的寫字間,又是成品倉庫,還是他的棲身處。那時的李嘉誠,把自己“埋”進了長江廠。

人們很難想象,李嘉誠哪來的這麽旺盛的精力?他靠遠大的抱負和頑強的意誌支撐著,正如香港《星島經濟縱橫》(1988年4期)所說:“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而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李嘉誠是個善於把握機遇的年輕人。他創辦長江塑膠廠,正值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實行經濟封鎖,港英政府不得不關閉對華貿易進出口通道,香港轉口貿易地位一落千丈。轉口貿易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對華禁運之前,香港的轉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這就是說,香港本地產品出口隻占全部出口的11%。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最大的災難。悲觀情緒在香港經濟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興起的加工業一掃而光。港府製定出新的產業政策,香港經濟從此由轉口貿易型轉向加工貿易型。

香港資源匱乏,市場有限。香港加工業的顯著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原料和市場在海外,利用本地勞力資源賺取附加值。香港的工業化以紡織成衣業為龍頭,塑膠、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裝嵌等眾多行業相繼崛起,形成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活躍局麵,金融、地產、航運、交通、通信、倉儲、貿易等,皆向加工業傾斜或靠攏,加工業逐漸成為香港新的經濟支柱。

李嘉誠投身塑膠行業,正是順應了香港經濟的轉軌。塑膠業在世界也是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塑膠製品加工,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原料從歐美日進口,市場由以本地為主迅速擴展到海外。

創業初期的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雜誌,他注意到一部製造塑瓶的機器,可以造出比較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李嘉誠立即進行了周密的市場調查,他發現全香港都還沒有這種機器。人無我有的意識立刻占據了李嘉誠的大腦,他以最快的速度與外國廠家聯係購買。

他發現這種機器需要訂購,而到外國訂購,價錢又十分昂貴。但是,這種機器的潛在效益確實誘人。於是,創業之初資金過分緊張的李嘉誠果斷地決定自己去鑽研、自己去製造這種機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李嘉誠終於造出這種機器。

“造這部機器,在最短時間,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李嘉誠日後回憶說。

李嘉誠對推銷輕車熟路,第一批產品很順利就賣出去了。接下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裏捏著一把訂單,招聘工人,經過短暫的培訓就單獨上崗。他實行三班倒工作製,開足馬力,晝夜不停出貨。

長江塑膠廠剛開工,便呈現出一派產銷兩旺、欣欣向榮的勢頭,他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人員,他招聘了會計、出納、推銷員、采購員、保管員,他沒想到投產後會這麽順利,簡直就是一帆風順。

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的時候,正值香港工業化熱潮,香港的塑膠工業也空前發達,塑膠和玩具廠就有300多家,而長江塑膠廠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家,隻是經營狀況較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長江塑膠廠出口的塑料玩具同別的廠家並沒有大的區別,大同小異,小異之處隻是在款式上有細微的變化而已。除了同業之外,誰還會關注有一個長江塑膠廠呢?李嘉誠不滿且憂慮。

的確,香港的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賣得很“火”。細究之,香港產品的優勢卻是廉價,這實在是可悲的事情。

長江塑膠廠從創業起,所生產的兩大門類——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先後變化了幾十款。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經銷商的訂單設計改造的,廠家為商家所左右。李嘉誠曾想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推出新產品左右商家,因為太忙,風險又大,隻能作罷。

雖然從事塑膠業已有幾個年頭了,但李嘉誠自認為,在這一行業中,自己僅是一個小角色而已。但就他個人而言,他卻從來就不甘於平庸,不想平淡。他盼望著有一個巨大的突破,好使長江塑膠廠從同行業中脫穎而出,發射它自己獨有的光芒。

想要尋找突破的關鍵,就不能完全把視野放在香港這片市場中,而應該在國際市場中去尋找。李嘉誠時刻關注著塑膠業的動向信息。

一天深夜,李嘉誠像平日一樣隨手翻閱著一些雜誌。當他閱讀最新英文版《塑膠》雜誌時,發現在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則有關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

歐美的家庭,室內戶外都要裝飾花卉。這些植物花卉,經常要澆水、施肥、剪修、除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許多家庭主婦變成職業婦女,對這些家庭來說,不再有閑情逸致花費時間去侍弄花卉。並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換花卉品種,實在麻煩得很。

塑膠花正好彌補這些缺陷。現代人以趨趕時髦為榮,塑膠花的麵市,將會引發塑膠市場的一次革命,前景極為樂觀。

李嘉誠馬上聯想到和平時期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後,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種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澆水、除草,而且花期短,這與當時抓緊時間工作的人們的生活節奏很不協調。如果生產大量塑膠花,則可以達到既價廉物美又美觀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們的生活。想到這裏,李嘉誠興奮地預測著:一個塑膠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

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著希冀和強烈的求知欲,登上了飛往意大利的班機……

李嘉誠具有優秀的創業能力。

李嘉誠認為勤勞是一個年輕人創業成功的要素。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100%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這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奮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差不多要占3~4成了。

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其中並沒有什麽秘密。

李嘉誠覺得成功有三點:第一,完全勤奮工作,不斷奮鬥而得成果;第二,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當然也要靠運氣;第三,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掉的。

李嘉誠說:“要成為領袖,良好的基本素質一定要有。要清楚,無論從事什麽行業,都要比競爭對手做好一點。就像奧運賽跑一樣,隻要快1/10秒就會贏。”他以自己的經曆為例,接著說:“我年輕打工時,一般人每天工作8~9個小時,而我每天工作16個小時。除了對公司有好處外,我個人得益更大,這樣就可以比別人贏少許。麵對香港今天如此激烈的競爭,這更加重要。隻要肯努力一點,就可以贏多一點。”

李嘉誠不滿20歲就要擔負家庭,“一心想向上,每到晚上便想著明天的事情”。他提到,在20世紀40年代,他“年紀很小就出來工作,17歲時做一個批發商的營業員,18歲做經理,19歲為總經理,22歲創業”。他鼓勵年輕人:“隻要自身條件優越,有充足準備,在今天的知識型社會裏,年輕人更容易突圍而出,創造自己的事業。”

李嘉誠對20幾歲的年輕人提出了真誠的忠告:“22歲,我成立公司以後,進取奮鬥的品德和性格對我而言層次有所不同。這時‘能忍’和‘任勞任怨’的毅力需要被賦予新的內涵。意誌需要和知識結合,靜態管理自我的方法要伸延至動態管理,問題的核心在如何避免聰明組織幹愚蠢的事。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建立減少失敗的架構,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如果’一詞對我有新的意義,多層思量和多方能力皆有極大的價值,要知道‘後見之明’在商業社會中隻有很狹隘的貢獻。人類最獨特的不僅是我們有洞悉思考事物本質的理智,而且是我們有遵守承諾、矯正更新的能力,堅守價值觀及追求目標的意誌。”

6.馬化騰27歲創建騰訊公司

“在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上,往往有著奇絕的風光和意想不到的收獲。”

——馬化騰

如果你是電腦用戶,或者上過網,你一定對QQ記憶深刻,現在全世界有數以億計的人在使用它。也許你並不知道它的創始人是誰,但是你對這種溝通工具一定非常喜歡。它的創造者叫馬化騰,是中國最大的網絡實時通信運營商,騰訊控股董事局主席兼CEO。

少年時代的馬化騰酷愛天文,喜歡幻想那些未知的事物,當計算機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他的幻想有了現實的載體。考入深圳大學後,馬化騰就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當時他的個人計算機水平已到了令老師同學刮目相看的地步,他既是各種病毒的克星,也會為學校的PC維護提供理想的解決方案,同時又經常會幹些將硬盤鎖住的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管理員無可奈何。

在互聯網還沒在國內普及之前,許多網迷已在慧多網上早早體驗到了網絡的快樂,馬化騰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網他就興奮不已,半年後自告奮勇地投資了5萬元在家裏搞了4條電話線和8台電腦,承擔起慧多網深圳站站長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開交。隨著時間的流逝,深圳“馬站”在慧多網上聲名鵲起。

通過網絡,馬化騰認識了不少在計算機上有特殊天賦的人,其中網易的首席執行官丁磊就是他的老朋友,那個時候他們常在一起喝啤酒。丁磊後來的輝煌成就也給了他極大的啟迪:其實,隻要行動沒有什麽事是不可能的。

馬化騰進入IT行業後,明確了開發軟件的意義——實用。這一點是他大學畢業後,在深圳潤迅公司做工程師時才明白的。實用軟件概念使馬化騰意識到了軟件市場的無限商機,他和朋友合作開發的股霸當年風靡一時,在賽格電子市場上賺了不少錢。同時他還為朋友的公司提供軟件支持,在圈內嶄露頭角。後來,他在股市上當了一回弄潮兒,掘得了百萬資金,為他以後開發IT產品打下了物質基礎。

當時,許多網絡界朋友的新變化促使馬化騰開始重新打量自己。我為什麽不可以抓住IT的機會?

1997年,馬化騰首次接觸ICQ,便被其獨特魅力所吸引,注冊使用一個階段後,他發現ICQ對中國用戶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英文界麵,增加了中文用戶的難度,而且不易推廣;二是使用操作技術要求上有相當難度,使得ICQ在中國始終不能普及,大多局限於上網較久的高手使用。所以,當馬化騰在1998年準備創業的時候,便和合作者決定開發一個中文ICQ軟件。1998年11月,馬化騰和同學張誌東注冊了騰訊公司,他們最初的想法隻是將尋呼與網絡聯係起來,開發無線網絡尋呼係統。

在IT界,尤其是在互聯網市場上進行奮鬥,需要吃苦。當時騰訊的主要客戶是深圳電信和深圳聯通,以及一些尋呼台開發項目,QQ隻是他們做的副產品,通常為了一個項目,整個公司都要全部投入,因為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至少有100家,馬化騰當時隻是希望公司能夠生存下去。

和其他剛開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是騰訊公司最大的問題。1999年年初,騰訊開發的第一個“中國品牌”的QICQ,即騰訊“QQ”,受到用戶歡迎,注冊人數狂長,短時間內就增加到幾萬人。人數增加需要不斷擴充服務器,而那時騰訊對一兩千元的服務器托管費都不堪重負。他們隻能到處去借用人家的服務器,最開始隻是一台普通的PC機,放到具有寬帶條件的機房裏麵,然後把程序偷偷放到別人的服務器裏麵運行。

那時候,馬化騰覺得實在養不起就隻能賣掉。但是賣QQ談何容易。他和許多ICP談,他們都要求獨家買斷。這讓本想靠QQ軟件多賣給幾家公司賺錢的馬化騰猶豫不決。當時他與深圳電信數據局談判,對方準備出60萬元,馬化騰堅持要賣100萬元,結果沒談成,隻好作罷。

軟件賣不掉,但用戶增長速度卻越來越快,運營QQ所需的投入也隨之增大,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馬化騰隻好四處去籌錢。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隻是騰訊有多少台電腦和其他固定資產;找銀行談,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能夠辦抵押貸款的。1999年下半年,從美國到中國,互聯網開始“風行”,受好朋友丁磊昔日海外融資的啟發,馬化騰拿著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工夫不負有心人,就在馬化騰快要絕望的時候,IDG和盈科數碼以各占騰訊20%股份的代價向騰訊投資了220萬美元。從此,騰訊正式開始了大踏步地前進。

騰訊的發展之快、勢頭之猛,連馬化騰本人也始料未及。騰訊用戶每天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注冊用戶在兩年的時間裏發展到了2000多萬戶。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麵,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它並非創新,它的功能就如日常使用的尋呼機,所以ICQ被人們稱為“網絡尋呼機”。第二,技術上並不存在領先性,當時中國已經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但是事實上是他打敗了所有的競爭者,成為中國市場上的王者。

實際上,騰訊的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8月,僅騰訊同廣東移動的合作,便讓騰訊扭虧為盈,實現了1000萬元人民幣的純利潤。以後,騰訊又陸續推出了各種廣告業務、移動QQ業務、付費QQ會員製和QQ品牌外包等,騰訊開始獲得了10%的代理費,而當時非常有名的卡通形象HelloKitty的代理費也隻有5%;2001年年底,騰訊實現了1022萬元人民幣的純利潤;2002年騰訊的淨利潤突破1.44億元,是2001年的10倍多;2003年,騰訊的淨利潤達到3.38億元,比2002年又翻了近一倍。

到目前為止,騰訊QQ的用戶已經達到3.55億,保持活躍的用戶為1.19億,同時在線的最高紀錄是730萬。也就是說,在同一時間有730萬人在使用騰訊QQ。QQ遊戲也漸漸風靡起來,到2004年年底,同時在線遊戲的最高紀錄也達到了100萬。

學計算機技術出身的馬化騰別出心裁,又開發出了鑽石情侶QQ號、生日QQ號、手機QQ號等能夠滿足用戶潛在需要的服務,他的人性化開發方略使騰訊的經營業績呈現不斷上漲的良好趨勢。

如果你沒有時間在電腦前,但是你也能知道你的好友是否上線了,這是騰訊開發的手機監控QQ功能,QQ的通知會隨時發送到你的手機上,好友一旦上線他就處於你的信息範圍之內。這項服務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因此不用擔心戀人是否沉湎於網絡聊天。

每過一段時間,騰訊公司還會挑選一批友善的聊友推薦給QQ行的用戶認識,這樣聊天的用戶就不用擔心沒有貼心的好友陪自己聊天了;QQ用戶可以把自己與好友的聊天記錄隨時加密保存在服務器上,在需要的時候又可隨時把聊天記錄下載到個人的電腦上,這樣即便是換了電腦聊天也照樣可以查看到以前的聊天記錄,非常方便。

馬化騰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在網上,目的就是在網上的犄角旮旯兒裏發掘新的商機。他認為正是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服務,為騰訊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化騰發現韓國一家網絡公司一種給虛擬形象穿衣服的服務很受韓國網民歡迎,“如果每個用戶願意花1~2元為自己的QQ增添服裝和飾品的話,這個項目的收入就是天文數字”。馬化騰聯合服裝、手機、飾品公司共同開發了風靡Q族的QQ秀,諾基亞和耐克等國際知名公司,讓他們把自己最新款的產品通過QQ秀用戶來下載。目前已有超過40%的QQ用戶使用QQ秀,僅QQ秀這一個項目給騰訊所帶來的利潤是非常驚人的。

2004年,“騰訊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來的2億美元對於騰訊來說是如虎添翼。有了這些資金,馬化騰就可以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