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會偏愛20幾歲的年輕人,但是無論怎樣偏愛,一個沒有任何能力的人絕不會出人頭地。競爭要靠實力,成功要靠資本。在20幾歲時,你一定要全方位發展自己,多學知識,多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自身素質,如果等到30幾歲再做這些基礎性的工作,那就晚了。要實現三十而立的目標,必須在20幾歲多下工夫。

1.年輕是資本,但需要實力做支撐

20幾歲的年輕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必須有一樣拿得出手的專長。不學無術、得過且過,沒有掌握半點拿得出手的本事,根本無法生存。年輕是資本,但如果不趁年輕提升自己的實力,再年輕也無濟於事。

雖然說要求你學外語、通電腦、懂知識都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但你也明白,最寶貴的真理往往蘊藏在最平常的話語當中。所以,就是這些可以證明一個20幾歲年輕人的實力的技能,會幫助你獲得一張漂亮的履曆表、一份好的工作以及一份自信的心情。

在你20幾歲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全方位的發展。

一、在20幾歲時,盡量學一門外語

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擴大,外語越來越成為一項基本的技能,一種學習的工具。不言而喻,掌握了一門外語就掌握了參與競爭的一項重要砝碼,同時也掌握了一種基本的學習工具,以便將來麵對山窮水盡的困境時,還有退而結網、重新充電的可能。而且學好外語還可以有條件出國,學習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理念,將來學有所成可以選擇在國外優越的物質條件下生活,也可以選擇回國。所以明智的20幾歲的年輕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學外語上。有一位年輕人,從大一起就抱著一本阿拉伯語的書學習,別人好奇地問他,為什麽挑了這樣一個小語種,他的理由是英語、法語的學習者眾多,競爭也激烈,小語種自有小語種的好處。兩年之後,果然有一個阿拉伯地區的某國領導來訪,自然由他充當了翻譯,正是由於這次接觸,為他後來獲得該國的全額獎學金去留學奠定了基礎。

20幾歲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掌握一門外語不僅是自身素質的表現,更是讓社會承認的本錢之一。

二、在20幾歲時,要懂得如何利用電腦

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就與機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到現在,更是可以說機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工具。比如電腦,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早已離不開它。在銀行,電腦故障會導致整個業務陷入癱瘓;在超市,沒有電腦就無法買賣東西;甚至交通、民航、海關,沒有一處離得了電腦。

20幾歲的年輕人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始終是得風氣之先,當然對電腦情有獨鍾。電腦隨著信息時代的騰飛而取得主宰,它已經不僅是一種工作用具,而是成為了一種生存的工具。年輕人熱愛電腦,是因為電腦能帶來高效率。而隻有高效率,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所以,盡管有人對電腦代替人腦表示擔憂,對網絡把人帶入虛擬世界感到恐怖,但這些都不能阻止現代人對電腦的需要和依賴。

三、在20幾歲時要多學知識

你當然聽過“知本時代”的說法,的確,我們很應該慶幸自己生在一個崇尚知識的時代,但也要看到,大部分人提取信息與知識都與社會前沿功利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雖深刻但古板的理論,早已引不起大多數人的興趣,他們更多的傾向一種技巧性的、可操作性的、時效性的知識,他們要的不是專,不是深,而是博,是通。在講究效率與利益的社會裏,隨著交叉學科的不斷湧現,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僅是某一個專業的能手,而是涉及的知識麵越廣越好,“門門通”比一個專才更容易獲得社會的承認,包括對人際關係、團隊合作等的要求,都是一種知識。當然還是要求每個人都有所長,必須有一兩門精通的學科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現代社會對青年人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懂得的知識麵越廣越好,這樣才能適應多變又多麵的社會。

外語能力、電腦技能、知識層麵,這些都是20幾歲年輕人的實力展示。然後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證書考試,各種各樣的培訓與進修,也許有的人是想靠幾張證書獲得一份好工作,但更多的人是通過這些東西來表明自己的能力。畢竟,每一種技能都代表你在生活中的實力更強大一些,你所掌握的知識更多一些,也更符合“知本時代”的要求。

2.在20幾歲時,要有承受力

人在20幾歲時都會年輕氣盛。當然年輕人要有自信和骨氣,但這和年輕氣盛是兩碼事,不要混為一談。在20幾歲,要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和失敗的磨難,是年輕人最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

本田宗一郎1906年11月出生於日本荒僻的兵庫縣的一個貧窮家庭。由於家庭貧窮,九個孩子中有五個因營養不良而早夭。他家離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的家不遠。盛田出生在一個擁有網球場的優裕家庭,而本田卻是一個修理自行車的窮鐵匠的兒子。這種早期環境的影響對本田很有好處。

本田在上學的時候非常喜歡逃課,這讓他的父親傷透了腦筋。用本田自己的話說:“那種正規的教育真是讓人厭惡!”但是,對於學校的實驗課,他卻非常喜歡,所以他經常逃課去別的班級上他們的實驗課。早期的這種富於探索的精神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後來,本田創立了自己的摩托車製造公司。當時摩托車行業已經快要趨於飽和了,但是他沒有畏懼,依然硬著腦袋擠了進去。在五年內打敗了250個競爭對手,實現了兒時的製造更先進的摩托車的夢想。

當他成功的時候,他說:“回首我的工作,我感到我除了錯誤、一係列失敗、一係列後悔外什麽也沒有做。但是有一點使我很自豪,雖然我接連犯錯誤,但這些錯誤和失敗都不是同一原因造成的。這使我在失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本田宗一郎的事跡告訴我們,凡是經得起失敗、挫折考驗的年輕人,都會因為他的毅力而獲得豐厚的報酬。

鬆下電器的總經理山下在談到失敗時,曾這樣說:“要使每個人在鬆下工作感到有意義,就必須讓每個人有艱難感。如果僅僅工作不出差錯,平平安安無所事事,那就毫無意義,艱難的工作容易出現失敗,但讓人感到充實。我認為即使工作失敗,也不算白交學費,失敗可以激發人們再去奮鬥。”

挫折和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和失敗而放棄對成功的追求。隻有那些把挫折和失敗當成動因的年輕人才會接近成功。

克裏蒙·史東是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美國最大的商業巨人之一,被稱為“保險業怪才”。他的人生經曆便是不斷地戰勝失敗和挫折。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信心得到不斷的加強。

史東自幼喪父,靠母親替人縫衣服維持生活。為貼補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販賣報紙了。有一次他走進一家飯館叫賣報紙。氣惱的餐館老板一腳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東隻是揉了揉屁股,手裏拿著更多的報紙,又一次溜進餐館。那些客人見到他這種勇氣,勸經理不要再攆他,並紛紛買他的報紙看。史東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裏卻裝滿了錢。

勇敢地麵對困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史東就是這樣的年輕人,後來也仍是這種人。

史東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試著去推銷保險了。他來到一棟大樓前,當年販賣報紙時的情況又出現在他眼前,他一邊發抖,一邊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而可能有大的收獲,那就下手去做,而且馬上就做!”

他走到大樓前,如果他被踢出來,他準備像當年賣報紙被踢出餐館時一樣,再試著進去。但是他沒有被踢出來。每一間辦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腦海裏一直想著:“馬上就做!”每一次走出一間辦公室,但是沒有收獲的話,他就擔心到下一個辦公室碰到釘子。不過,他毫不遲疑地強迫自己走進下一個辦公室。他找到一個秘訣,就是立刻衝進下一個辦公室,這樣就沒有時間感到害怕而放棄。

20歲的時候,史東自己設立了隻有他一個人的保險經紀社,開業的第一天,他就在繁華的大街上售出了54份保險。有一天,他創造了令人幾乎不敢相信的紀錄——122份保單。我們能看到的,多是成功人士成功之後的風采。當他兜裏僅剩下一元錢,前途渺茫、生活無望時,沒有人會想到他將來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成功者都是在經曆了無數的失敗和挫折之後才取得成功的。現實中,很多20幾歲的年輕人都害怕失敗,那麽就什麽都不要做了,什麽都不做就不會有失敗,但是,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麽意義呢!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成功的道路上總是充滿了一些障礙和幹擾,所以成功是不容易獲得的。這個世界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就是因為它得來不易。做大事的人所經曆的失敗如果放在一個不是做大事的人身上,或許他早就一敗塗地了。但是,做大事的人卻克服困難,擺脫失敗的困擾,取得了成功。

3.在20幾歲時,要敢於承擔生活的壓力

在當今社會,生存的壓力時刻存在,在20幾歲時,你一定要使自己具備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如果你想實現三十而立的目標,那麽,學會變壓力為動力是一種必具的能力。

隨著世界變化節奏的加快,每個人都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生存壓力。而很多剛剛跨過20幾歲的年輕人對壓力的承受力相當脆弱。

現代20幾歲的年輕人從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壓力”就不知不覺地背在了身上。

在20幾歲時,人在社會上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壓力又撲麵而來,就業、結婚、榮譽、恥辱以及處處昭示的“憂患意識”和不絕於耳的“優勝劣汰”。社會位置的選取與被接受的程度,新觀念的價值取向帶來的不適應,使人麵臨挑戰,也就是遭遇壓力。

麵對壓力,20幾歲的年輕朋友們應該怎麽辦呢?

是精神委靡、畏縮不前,還是笑臉相迎、化壓力為動力?這是個勇士與懦夫之間的抉擇。

軟綿綿的黑糊糊的石墨在十萬個大氣壓作用下能夠變成光芒耀眼的鑽石,那麽20幾歲的年輕人可不可以在“不能承受之重”的壓力下奮勇向前,取得成功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曆史上不乏其人。

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人的生存活動中都有壓力,逃避壓力的人,總是碌碌無為的人,越是迎著壓力而上、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人,就越偉大,生存得就越有價值。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頂住生活中的重重壓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不僅學會了“聽”、“說”、“看”,還著書立說,那本《我的生活》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中國地質隊技術員羅鵬飛,頂著野外探測的艱苦生活壓力,堅持揮汗舞鎬,挖掘勘探溝帶,最終為中國製造第一顆原子彈找到了珍貴的原料——鈾,成為發現“希望石”的功臣。

他們善於發現壓力、利用壓力、轉化壓力,因此是智者、是勇者,也是深諳生存之道的哲人。當後人為他們的成就所驚奇時,也不得不為他們變壓力為動力的生存智慧所折服。

事實上,在壓力麵前,沒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20幾歲的年輕人喜歡與否,壓力每天都會陪伴著他們,如果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存下去,那麽學會變壓力為動力就是一種必備的生存之道。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競爭和壓力在所難免。在20幾歲時,我們必須時時把自己置於一種壓力狀態下,才能感受到生存的殘酷、競爭的激烈,才會挺身麵對壓力,用自己的努力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就像積壓的火山終於噴發一樣,必將爆發出耀眼的輝煌。

畢竟,人在20幾歲的時候大多都是有惰性的,克服惰性就需要壓力的幫助。在困倦的時候,壓力讓你堅持下去;在想玩的時候,壓力讓你靜下心來學習;在你任意揮霍時間時,壓力又提醒你合理地利用時間。壓力也會使你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很多時候,壓力的產生源於20幾歲年輕人對某些事情的逃避。這樣時間久了,不知不覺間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你越逃避,隨之而來的壓力便越大,壓力越大,你越想逃避。

為什麽不勇敢地向前走一步,與壓力過招呢?哪怕走出小小的一步,也會增強你與壓力作鬥爭的信心。如果一味地回避壓力,它們也會一直對你窮追不舍,更談不上轉化為你前進的動力了。

有些人在20幾歲的時候總喜歡拿自己跟這個比,跟那個比,比來比去就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即使拚了命地追趕,也仍是力不能及。

久而久之,壓力越來越大,以致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因為無法時時刻刻做到“最好”,結果被別人拋在後邊的時候越來越多,感受到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

我們常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20幾歲的時候,你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在各方麵都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此外,你還應知道世界上隻有“人才”,沒有“全才”。

你不能夢想自己在每一個方麵都超越別人,凡事盡自己最大努力就可以了,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麵對競爭,從容而有效地化解生存壓力。

生存壓力是一柄雙刃劍,你不能因為劍會傷人就拒絕使用劍,那樣的話你在這個社會上就比別人少了一樣“防身”的武器。在20幾歲的時候,你要合理地利用這柄劍,讓它在空中劃出一朵朵漂亮的劍花,借著風聲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劍藝”,最終在社會上生活得更加美好!

4.在20幾歲時,盡量學會一技之長

當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要在這個環境中立足、發展,你一定要有至少一樣技能拿得出手。

俗話說,人有一技在身,勝過萬貫家財。

掌握一門技能,對學習和工作的影響是積極的、顯而易見的,同時也是巨大的。將技能熟練掌握在手裏,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技之長是生存之根本,不論你想在哪一方麵有所成就,也不論你想從事什麽職業,都需要有自己的專長。一技之長可以幫助你完成一番事業。隻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夠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生存;隻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夠做出不一樣的成就;隻要有一技之長,你就不要怕,即使你再年輕。

1946年的秋天,26歲的汪曾祺從西南聯大畢業後,隻身來到上海,打算單槍匹馬闖天下。在一間簡陋的旅館住下後,就開始四處找工作,工作顯然不好找,他便每天在胳肢窩裏夾本外國小說上街,走累了,他就找個地方坐下,打開夾了一路的書,細心地閱讀起來。有時書讀得上癮了,幹脆把找工作的事拋到一邊,一顆心徹底跳入文字裏沐浴。

日子越拖越久,兜裏的錢越來越少;能找的熟人都找了,能嚐試的路子都嚐試過了。終於,有一天下午,一股海濤般的狂躁頃刻間吞噬了他!他一反往日的溫文爾雅,像一頭暴怒不已的獅子,拚命地吼叫。他摔碎了旅館裏的茶壺、茶杯,燒毀了寫了一半的手稿和書,然後給遠在北京的沈從文先生寫了一封訣別信。信郵走後,他擒著一瓶老酒來到大街上。他邊迷迷糊糊地喝酒,邊思考一種最佳的自殺方式。他一口口對著嘴巴猛灌燒酒,內心裏湧動著生不逢時的蒼涼。晚上,幾個相熟的朋友找到他,他已趴在街側一隅醉昏了。還沒有從自殺情結中解脫出來的汪曾祺很快就接到了沈先生的回信。沈先生在信中把他臭罵了一頓,沈先生說:“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裏有一支筆,怕什麽?”

沈先生在信中談了他初來北京的遭遇:那時沈先生才剛剛20歲,在北京舉目無親,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就夢想著用一支筆闖天下。隻讀過小學的沈先生最終成功了,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大作家。讀著沈先生的信,回味著沈先生的往事和話語,汪曾祺先是如遭棒喝,後來一個人偷偷地樂了。他終於想通了:我有一支筆,寫得一手好文章,我還怕什麽呢?

不久,在沈先生的推薦下,《文藝複興》雜誌發表了汪曾祺的兩篇小說。後來,汪曾祺進了上海一家民辦學校,當上了一名中學教師,再後來,他也和沈先生一樣,成了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作家。

生活就是這樣的,它不會輕易讓某一個人沒落,隻要你有足夠強硬的專長。掌握一種技能,實際上就是持有一張通行證,如果你彈得一手好琴,這也許就是你進入音樂領域的通行證;如果你畫得一手好畫、寫得一手好字,這也許就是你進入美術行業的通行證;如果你講得一口流利的外語,這也許就是你進入對外行業的通行證;如果你做得一手好菜,這也許就是你成為酒店名廚的通行證;如果你有超人的口才,這也許就是你進入律師行業的通行證。

就像看電影需要一張影票做通行證,我們生活的路上處處有關口,處處都需要我們出示通行證。如果你拿不出一張足以通過關口的通行證,隻能像流浪者一樣在街道上徜徉,而沒有歸宿。

5.在20幾歲時,努力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沒有獨特的強項,想要在人生的平台上立住腳,恐怕是天方夜譚。換句話說,你要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無法替代的人物,就應當獨有所長,即趁年輕培養自己的強項。

你的強項就是你的與眾不同之處。這種強項可以是一種手藝、一種技能、一門學問、一種特殊的能力,或者隻是直覺。你可以是廚師、木匠、裁縫、鞋匠、修理工,等等,也可以是機械工程師、軟件工程師、服裝設計師、律師、廣告設計人員、建築師、作家、商務談判高手,等等,但如果你想成功的話,你不能什麽都是。成功者的普遍特征之一就是,由於具有出色的強項,從而在一定範圍內成為不可缺少的人物。

有了強項,把強項發揮到極致,就是競爭力,在20幾歲,趁年輕多為自己投資,以便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這方麵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達爾文學數學、醫學呆頭呆腦,一摸到動植物卻靈光煥發,他將這方麵強項發揮到了極致,終成生物學界的泰鬥。阿西莫夫是一個科普作家的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倫琴原來學的是工程科學,他在老師孔特的影響下做了一些物理實驗,逐漸體會到,這就是最適合自己幹的行業,經過努力,後來果然成了一個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如果你關注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每天12∶40點的“今日說法”欄目,應該對主持人撒貝寧並不陌生。可以這樣講,撒貝寧能走到中央電視台,是“說”這一突出的強項幫了他一個大忙。

撒貝寧出生在軍人家庭,他的父母都在部隊從事藝術工作。撒貝寧從小就非常喜歡唱歌、跳舞和演講。小學五年級時,撒貝寧獲得了武漢市五年級口頭作文競賽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升入中學後,撒貝寧對演講、唱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提高演講水平和舞台形象,他常常一個人在家裏對著鏡子一遍遍地訓練,並把自己的演講錄下來,反複聽、反複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從初二到高一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裏,他參加了10餘次市、區級演講比賽,每次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1994年9月,撒貝寧進入北京大學後,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很快便成為北京大學裏有名的“活動家”。憑著標準的普通話和良好的綜合素質,他入校不久便被推薦擔任了北大廣播電台副台長兼播音員。他還擔任北大戲劇社社長、北大合唱團男高音領唱。1996年7月1日,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到北大演出,他又作為特邀嘉賓主持人與王剛、劉璐一起主持了這場晚會。

1998年,經過測試,撒貝寧順利通過考核,被“今日說法”欄目錄取,實現了他當一名法製宣傳者的願望,開始了邊讀書邊做主持人的生活。如今“今日說法”播出的節目中,有近1/3是由撒貝寧主持的。撒貝寧曾說:“我喜歡演講,演講給我自信,演講鍛煉了我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演講這一項突出的能力對我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撒貝寧並非學播音主持專業,但他憑借自己的刻苦訓練,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及虛心好學的精神,使自己擁有演講這一突出的強項,這一強項不但改變了他的人生之路,還屢屢給他帶來榮譽:全國電視法製欄目主持人大賽,撒貝寧獲得了一等獎;中央電視台“榮事達杯”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他一路過關斬將,終於笑到最後,奪得了金獎。

撒貝寧將他“演講”的專長發揮到了極致,從中學到大學,從大學到工作,他一直在努力鍛煉自己的口才,不斷地演講,最終,正是演講幫助他成就了事業。

每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都能夠成功,隻要你有拿得出手的專長,並且將這個專長發揮到極致。

6.在20幾歲時,多吃點苦對你大有好處

生活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你要做好麵對困境的勇氣。20幾歲的年輕人想要在30歲之前成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但是並不是沒有可能。生活中有那麽多成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20幾歲多吃苦,30幾歲少受罪。

沒有資本、沒有經驗、沒有朋友的幫助、沒有家人的支持都沒有關係,隻要20幾歲的年輕人有堅定的信念,並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艱苦奮鬥,當你嚐盡所有苦的時候,甘甜就會到來了。

有一個20幾歲的年輕朋友,他現在擁有至少一千萬元的資產,而且現在每天都有近一萬元的收入。他的公司已經做得比較成熟了。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今年才29歲。

20歲大學畢業,他也和其他大多數人一樣去找工作。但是他找工作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在公司裏,他從來不會因為老板讓他幹的活多了而埋怨,任何時候,他都是一樣努力地工作。別人不願意幹的活,他總是搶著幹。不到一年時間,他已經被老板升為部門經理了,但是幹了沒多久,他就主動提出了辭職,因為他感覺自己在這個公司裏學不到什麽新鮮的東西了,所有的東西他都學到手了。

之後,他又去了另外幾家公司,也都沒幹多長時間。24歲那年,他感覺自己已經有能力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了,於是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攢的三萬塊錢拿出來租了一間房子,買了兩台二手電腦。之後,他身上就隻剩下幾十塊錢了,然後,他就去找讚助,他告訴別人:“隻要你給我投資十萬塊錢,我保證在一年之內把這些錢還給你,同時,我還會把公司股份的10%拿出來送給你,不管任何時候,你都擁有這10%的股份!”當然,他碰了很多壁,幾乎沒有人相信他,有誰會相信這個沒有任何經驗的年輕人呢!但是他沒有氣餒,他不停地在北京各大寫字樓奔波。

後來,身上的錢花完了,他甚至都沒有錢吃飯,於是,每天到吃飯的時候,他就找一個飯館,告訴飯館的老板說:“我可以給你刷兩個小時的盤子,隻要你能讓我吃頓飯就可以!”當然,很多人都願意。沒有錢坐車,他就到垃圾桶裏撿飲料瓶,賣了錢後,繼續去找讚助商。

工夫不負有心人,又過了一個月,他終於找到了一個願意為他投資的人,那個人說:“小夥子,就衝你這股拚勁兒,我決定給你投資,而且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想當年,我也是和你一樣的道路走過來的。我相信你。”聽完投資者的話,他頓時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了,眼淚像噴湧的泉水一樣流了下來。

25歲生日那天,他給自己放了個假,在過去的5年時間裏,他一分鍾也沒有放鬆過,他時刻警告自己:時間不等人,錯過了,就永遠不再回來。那天,他查看了自己的銀行戶頭,發現裏麵已經有二十萬了。於是他拿出了十二萬,給了自己的投資者,然後告訴他說:“十萬是你的本金,剩下的兩萬是你應該得到的股份,以後每年你都會得到我公司利潤的10%。”

四年過去了,29歲的他已經擁有了一千多萬元的資產,那個曾經給他投資的人也得到了兩百多萬元的分紅。

你聽完這個故事後也許是興奮不已了。他的一句話十分感人:“本來我就一無所有,大不了也就是一無所有,我並沒有失去什麽;但是,如果我不去拚搏,我將永遠一無所有。我曾經受了那麽多的苦,但是我不後悔,我成功是必然的。我經曆了別人沒有經曆過的苦,如果我不能成功,那麽,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任何能成功的人了。”

是的,付出一分汗水,就能得到一分收獲。吃苦對20幾歲的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讓你在困境中學會如何生存,如何成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人、一個奮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