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切人類知識的基礎。一個人的大多數知識並非關於他自身的知識。但是某個人對任何對象的知識的所有證據和任何假設的證明都可以在某些人的經驗中找到。

人格是一切科學的前提。幾個世紀以來,邏輯被視為思想的科學。當前有一種企圖是使邏輯客觀化,通過把它稱作蘊涵必然性的科學而試圖使它與思想分離。然而,“當他們要我飛翔時,我才是翅膀”。將邏輯與人格分離是不可能的。直到有人建立基本的定義和公設,並且明白其內涵之前,邏輯仍舊不能作為一種科學存在。說得更明確一點,經驗科學也紮根於人格。它們需要觀察,假設和證明。對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和其他科學來說,具有人格的觀察者、假說的提出者和證明者是最基本的。試驗本身總是有一個人的目的,是人的設計、定義和記錄,並且要由人來進行檢驗並對結果進行解釋。人們相信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自然是存在的,這是因為人們相信他們的經驗可以作為指示器揭示物理世界的奧秘。

人們常說科學是非人格性的東西,但是科學的這種非人格性卻是人的成就。科學中的非人格性有以下兩層意思:(1)科學家在對真理的興趣中忽略了他個人的欲望和信念;(2)科學家對自己個人的實驗結果從來不會感到滿意,直到它們被其他有能力的科學家所驗證。簡言之,非人格性就是忠誠於真理的個人理想,以及對其他忠誠者的經驗的訴求。

人格不僅是一切知識的基礎,而且也可以成為一切實在的基礎,這一點將隨著本書的展開而得到說明。如果一切經驗都是個人的,那麽產生和維持經驗的能量也是個人的;自然本身也許就是大於自然的位格的經驗與活動。但目前,鑒於這個人格世界的其他方麵還在探索,這種“也許”權當一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