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的開篇之語,也是孔子思想的總綱。孔子不但在理性上一直重視學習,而且也認為,這是人內心快樂的源泉。同時,基於學習之上的感悟,更是一種智者的歡悅。人生在世,能夠每天都對世界有新的認識,新的發現,並且有所體悟、有所感動,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種高層次的活法。

孔子提倡的學習,不隻限於書本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學中強調“實踐”。把所學的東西經過反複實踐,真正掌握了,那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喜悅。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喜悅。

宋代大儒朱熹曾用“涵泳”來論讀書。所謂“涵”,好比綿綿春雨滋潤花草,好比清清渠水灌溉禾苗。春雨滋潤花草,太小就難以使花草透濕,而太大就容易使花草倒伏,恰如其分則會使花草浸濕而又滋潤。渠水灌溉禾苗,太小就會使禾苗幹枯,太多就會使禾苗淹沒,恰如其分就會使禾苗滋潤而茁壯。所謂“泳”,好比魚兒在水裏遊動,好比人在水裏洗腳。程頤說魚兒在潭水裏跳躍,顯得十分活潑;莊子說在橋上看魚兒在河裏遊動,人們哪裏知道它們不快樂呢?這是魚兒在水中得到愉悅。善於讀書的人,必須把書籍看成水,而將自己的心智當作花草、當作禾苗、當作泳水的魚、當作洗滌的腳,這樣,才能在享受讀書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學問水平和做人層次。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康熙,在幼年的時候就刻苦讀書,每日竟達十餘小時之多。及至青年時,經史子集便爛熟於胸中了。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成年以後,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知道了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便發奮地學習起自然科學來。據史書《正教奉褒》記載:他親自召見外國傳教士中懂得自然科學的徐日升、張誠、白晉、安多等人,請他們輪流到內廷養心殿講學。講學內容有量法、測算、天文、曆法、物理諸學。就是外出巡視,也邀請張誠等人隨行,於公事之餘,或每日,或間日,至寓外講學。康熙帝虛懷若穀,認真學習,甚至還親自演算,一絲不苟。西方人張誠在給自己國家的報告中也說:“每朝四時至內廷侍上,直至日沒時還不準歸寓。每日午前二時間及午後二時間,在帝側講歐幾裏得幾何學或物理學及天文學,以及炮術的實地演習的說明。上甚至有時忘記用膳……”

康熙帝不隻虛心地向外國傳教士學習,還能禮賢下士向國內許多有學問的人請教。當時有名的數學家陳厚耀,有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他都多次召見,研討各種學問。他還不恥下問,向梅文鼎請教許多數學、天文學的難題,並認真揣摩,直至達到消化理解,融會貫通為止。

堅持不懈的學習生活,使康熙帝的學問博大精深,特別是在自然科學方麵更有造詣。他經常在宮中設立講堂,為王子皇孫們講授幾何學。每遇王子皇孫玩忽學業,他都嚴懲不貸。他還批閱了梅文鼎的許多著作,並提出不少具體意見,使梅文鼎都驚訝他的學問淵深。他還接受數學家陳厚耀的建議,編纂了一本集那個時代數學之大成的百科全書《數理精蘊》,書草成後,他親自審閱,有時已過子夜尚不休息。正因為康熙帝刻苦自勵的學習生活和所達到的知識水平,才有了康熙盛世的出現。

現在很多人讀書隻是為了消遣,或者是為了裝飾,湊熱鬧,以顯示自己的修養,這樣的人讀書就離開了大道。說現代人浮躁,在讀書上看得最清,不能靜靜地坐下來,潛心體味。

須知,讀書擺脫了功利的實用主義,把讀書看成修身之必需,這樣書才能讀出味道,讀書時才能不浮躁,靜下心,持之以恒。心靜、明理的結果必然是學習上的持恒和透徹。

對於我們而言,若想在人生之中有所建樹,無論你身處哪一崗位、從事何種事業,都不能停下學習的步伐。你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知識、技能是事業的基石。在它們能夠支撐你的事業時,絕不能懈怠,令其落在時代後頭;當它們不能達到事業要求時,你必須加重學習任務,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如此你會發現,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學習就是安身立命、開創天地的一把利器,隻有通過學習來超越自我,你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