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發現很多孩子沒有自理能力。那麽究竟哪些行為才是沒有自理能力的表現呢?怎樣看待這些沒有自理能力的幼兒及如何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呢?這也是家長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以下是關於幼兒自理能力的觀察和培養方麵的理論,對家長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第一,適時放手,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和條件。
孩子勞動的機會隨處可見,關鍵是家長是否願意放手。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一貫被寵著,享受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不等孩子張嘴、伸手,家長已經把吃、穿、玩、用準備齊全,很多本來可以讓孩子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就這樣被家長剝奪了。因此,家長要轉變自身觀念,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放開束縛孩子的手,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去體驗他想幹的、能幹的事情。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活動和勞動。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吃飯、穿衣、睡覺、學習等環節,本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的原則,讓孩子自己去實踐、去鍛煉,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或者適當地給孩子創造鍛煉和實踐的條件。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幼兒的智力發展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係。孩子的動手能力,是促進其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應該通過教育,增加孩子雙手的智慧。要教給他們一些實幹、巧幹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第二,通過鼓勵,逐步提高要求。
孩子剛開始勞動時,通常做得很慢,有時甚至會“闖禍”,家長不要因此就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耐心地教他們怎樣做,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孩子,讚美孩子,使其堅持勞動,養成習慣。
例如:有兩位母親都很疼愛孩子,可兩個人的觀點不同,選擇的教育方式各異,當然教育的結果也存在很大差異。麵對孩子自己動手疊得並不整齊的被子,甲母親氣衝衝地對孩子喊:“我就知道你不行,你還偏要逞能,閃開!看看我是怎麽疊的,學著點。”聽了母親的話,這個孩子從此之後再也不願嚐試著自己做事情了。乙母親卻欣喜地讚美孩子:“喲!今天你自己疊被子了,長本事了。來,讓媽媽瞧瞧!嗯,很好,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這個孩子受到了鼓勵,心裏自然會很高興,產生一定的成就感。孩子不僅把被子疊得越來越整齊,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越來越濃,自信心越來越強了。由此可見,大人如果對孩子的動手采取積極鼓勵的方式,那麽首先會使孩子在心理上樹立起獨立做事的信心。然後家長再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後所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從而能增強其做事的自主性。
第三,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學習各項生活、勞動技能。
在家庭中,可以讓孩子充當教育者的角色,例如可以讓孩子充當老師的角色,教爸爸、媽媽洗手、掃地等,鞏固孩子所學的技能。
通過給孩子講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幫媽媽做事情”,與孩子一起唱有關勞動和自己做事的兒歌如“勞動最光榮”,念詩歌“別說我小”以及觀看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電視節目等,讓幼兒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激發孩子主動參與做事的和積極性。
通過做遊戲,激發孩子自主做事的興趣。如通過“我是阿姨來喂飯”、“我幫娃娃穿新衣”等遊戲來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孩子們在這些遊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孩子把這些技能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很符合3歲兒童的心理特點,孩子最容易接受,這種方法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到的教育效果也最明顯。
以比賽的形式來激發孩子自己做事的,通過和爸爸、媽媽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競爭讓孩子知道隻有天天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比賽才能獲勝。開始時,家長可適當地放慢速度,讓孩子有一定的成功感,隨後,家長再給以正確的指導,當孩子掌握正確方法後,家長再適當地提高要求。
讓孩子當“魔術師”或爸爸、媽媽當攝影師。開始時先指導孩子學會有關技能,然後孩子來當“魔術師”,完成表演,例如讓玩具“變”整齊,讓飯菜“裝進”肚子,讓手帕“變”幹淨等,當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後,家長就給以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或者家長可當攝影師將孩子勞動的情境拍攝下來,使其從中發現做事的樂趣,調動起孩子學習各項生活、勞動技能的積極性。
家長可帶孩子到實際的工作和勞動場景去觀察,讓孩子親眼目睹他人是如何勞動的,有時也可讓他們模仿,形象地學習一些勞動技能技巧。
第四,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其進行培養。
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家長要根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能力、特點對孩子適時地培養,提出相應的要求。比如說讓孩子自己用勺吃飯,教孩子初步學會穿脫衣服、開合拉鏈,自己拿放玩具等;稍微大一點的孩子,3~4歲的可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係鞋帶、洗手、疊被褥、洗手絹、自己整理圖書玩具等。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出色越好,這是人之常情,但家長們也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了解孩子的實際能力,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於其他孩子的稟賦,有著各自特有的成長速度及規律,要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規律順其自然慢慢地成長。家長除了必要的幫助以外,還應仔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過高過嚴。
第五,對孩子做好評價。
評價孩子的好壞,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哪些方麵做得優秀,哪些方麵做得不夠好,有助於孩子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家長可設計“小能手在家情況記錄表”,記錄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現。如完全獨立完成的項目給孩子畫個五角星,能夠勉強獨立完成的給孩子畫個圓圈,不能獨立完成的畫個叉號等等,從細節上給孩子一個清晰的評價。對一些不滿意的地方,家長不要輕易放棄,應鼓勵孩子盡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完成。家長也可將孩子每天應該做的事情用圖畫出來,請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況用符號標出來。通過表格的記錄和有針對性的評價來督促孩子在家學習獨立生活、勞動的技能。
第六,保持統一,貴在堅持。
很多孩子都是因為家長的過分溺愛,到了3歲的時候,要讓家長喂飯,每天都以小皇帝、小公主的身份出現在大人們的眼前。家長要對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性,統一思想認識,不能家長說讓孩子獨立,爺爺、奶奶卻經常給孩子穿衣、喂飯。有了一致性還要有一貫性,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保持,家長不能有時因工作疲勞或趕時間,就對孩子說:“快來吃飯,今天媽媽來喂你。”“快睡覺吧,今天不用洗腳了,明天再說吧。”等等,這樣做的後果隻會使孩子為他以後不認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