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作為容易為大多數人所忽視的東西,卻往往成為注意細節者的“利器”。如今,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們更是進入了一個細節製勝的時代。要想比別人更優秀,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隻有在每件小事上做足文章、在每個細節上都考慮周密,才有可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細節決定人生
人們常常忽略人生的細節,認為細節隻是人生長河中的“雞毛蒜皮”,認為看曆史要看大勢,看形勢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節。但成功的人生恰恰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細節,透出人生的芳香,以其生動、直觀、真實的細節顯出其人生的魅力,為人所喜聞樂見,津津樂道,學習效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人的誌向隨著年齡的增大反而變小。當我們很小的時候,總是憧憬著長大做將軍、科學家,至少也是一位妙手回春的醫生或者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理想逐漸隨風而逝,真正用來填充生活的,卻是工作中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以及生活中那些婆婆媽媽的事情。然後我們並沒有因為這些理想的喪失而覺得失落,反而因為捕捉到生活的真實而慶幸福。當年齡再大一點,我們就用這樣的生活經曆來教育下一代:別眼高手低,還是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吧,並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對待人生,我們輕易地接受了生活帶來的這種變化;但對於工作,我們卻仍然盼望讓自己與單位發生“突變”的機會。可事實告訴我們,工作與生活享受著同等待遇,除了越來越多的“細節”問題需要我們處理之外,我們別無他事。
人類發展的曆史,就是一部“大變革大失敗,小改造小成功”的曆史。曆史上不乏做大變革的人,但有大建樹的卻了了。其中最讓人覺得遺憾的應該是王安石了,如果說王安石是一位天才應該不會有多少人反對,說王安石變法是一種大變革更不會有人反對,但如果要說王安石有大建樹可能就有爭議了,而事實上王安石不但沒有讓當時的社會變得像他想象中的那麽好,反而適得其反,不但為壞人提供了更多機會,還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陪了進去。盡管曆史上靠大變革取得成功的例子也有,比如劉邦就成就了一代帝王,毛主席締造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如果我們有機會去細細品讀曆史,會發現有更多的人為自己的“大變革”而犧牲了自己。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總是要參與社會;因此社會需要為每個人提供生活空間,而且要求他人不得隨意侵犯別人的生活空間。於是,每個人的生活空間因此而變得狹小,狹小的空間也就容不下大事,留給我們的隻能是一些細節問題,否則會撐破社會預留給我們的生活空間。雖然我們不回避有些人會因為機遇或者能力獲得更大的生活空間,甚至可以去搶占別人的生活空間,但這種人本身就不是平凡的人,因此這也會促使他過上不同於平凡人的生活,當然也就享受不到平凡人生活中的溫馨與幸福。
現實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神話,我們也就很少成為神話的主人翁,我們仍然是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麵對著平凡的事情,享受著平凡的人生。於是不再奢望自己去改變這個社會,而是想著如何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當然這個適應的過程也是對社會的細節性改造。也正是由於我們適應了這個社會,由於我們真實地融入了這個社會,所以這個社會才因此而被我們所改變。原本想用一個杠杆來撬動這個世界,這個理想隨著生活的壓力而被取消;但我們屈服或者順應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卻在無聲無息中為我們撬開了。
於是我們不再去想著人生的精彩,而是關注生活中的細節;我們不再將人生的精彩寄托在壯誌宏圖上;而是期待著通過自己對人生的慢慢品位,對生活中細枝末節的關心與關愛,對細節問題的耐心求解,讓自己因為這些細節而成就精彩,從而不再為生活的精彩所嚇著,畢竟我們的心髒隻有一個!
智慧啟示:
用心去關注生活中的細節,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個旅程,讓細節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承諾不要隨口就說
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走向成功的基礎,而能否兌現其承諾便是一個人是否講信用的主要標誌。
“你的承諾和欠別人的一樣重要。”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當你要應承別人某一件事情時,你一定要三思而行。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定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給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了他的希望。
並且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別人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麽,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印象。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承諾時要留有餘地
成功的人很會注意承諾這個細節。他不會輕易去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
而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他們的承諾很輕率,不給自己留下絲毫的餘地,結果使許下的諾言不能實現。
某高校一個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麽多的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腿酸,說得口幹,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不願意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要做到。”
最後,職稱評定情況公布了,眾人大失所望,把他罵得一錢不值。甚至有人當麵指著他說:“主任,我的中級職稱呢?你答應的呀!”
而校領導也批評他是“本位主義”。從此,他既在係裏信譽掃地,也在校領導跟前失去了好感。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不是給自己不作努力尋找理由。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去實現諾言。
即使是自己能辦的事,也不要馬上答應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你原來可以輕鬆地做到的事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有了一定的難度。如果你輕易承諾下來,會給自己以後的行動增加困難,對方因為你現在的承諾而導致將來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辦的事,也不要輕易承諾,不然一旦遇上某種變故,讓本來能辦成的事沒能辦成,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眼裏就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偽君子。
給人承諾時,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以為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那麽該怎樣承諾才會不失分寸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承諾方式和方法。以下三種方法可資借鑒:
1.對把握性不大的事兒,可采取彈性的承諾
如果你對情況把握不大,就應該把話說靈活一些,使之有伸縮的餘地。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有較大靈活性的字眼。這種承諾能給自己留一定的回旋餘地。
2.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緩性承諾
有些事情,當時的情況認準了,可是由於時間長了,情況會發生變化。
那麽,在你承諾中可以采用延緩時間的辦法,即把實現承諾結果的時間說長一點,給自己留下為實現承諾創造條件的餘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給自己加薪,老板可以這麽說:“要是年終結算,公司經濟效益好,公司可以給你晉升一級工資。”用“年終結算”一語表示實現承諾時間的延緩,顯得既留有餘地,又人情人理。
3.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承諾。 如果你所作的承諾,不能自己單獨完成,還要求別人幫忙,那麽你在承諾中可帶一定的限製。
比如:你承諾幫朋友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到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符合有關政策”等對承諾的內容作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也要求別人),真是一石三鳥。
為人處事,應當講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諾不可隨意為之,信口開河。明智者事先會充分地估計客觀條件,盡可能不做那些沒有把握的承諾。
智慧啟示:
有了承諾,就應該努力做到,千萬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不然不僅傷害了對方,還會毀壞自己的聲譽,使你在社會上難有立足之處。
生活中應注意的小禮小節
俗話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壞習慣不論大小,都應堅決摒棄,以免小節不拘傷大節。
當同桌的幾個人圍坐在餐桌旁準備就餐時,你自己一個人手拿筷子敲打碗盞或者茶杯;主人尚未示意開始,自己一個人就已經狼吞虎咽;不等喜歡的菜肴轉到自己跟前,就伸長胳膊跨過很遠的距離甚至屁股離座挑食菜肴;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叭嘰叭嘰”作響;用餐尚未結束,自己的飽嗝已經連連打出,等等這些習慣都可看出一個人不拘小節。那麽,怎樣的吃相才算雅呢?
在入座之後,一麵做好就餐的準備,一麵可以和同桌的人隨意進行交談,以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用餐氣氛。不要旁若無人,兀然獨坐,也不要眼睛緊盯著餐桌上的冷菜之類,顯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或者下意識地擺弄餐具。開始用餐時應注意隻有當主人示意開始時,客人方可開始;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的客人,也不要把盤裏的撥到桌上,更不能打翻盤碗。使用筷子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一些禮儀上的忌諱: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二忌擲筷,即在發放筷子時要輕,相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上;三忌叉筷,也就是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或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四忌插筷,即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把筷子插在菜上或飯碗裏;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盤裏翻來攪去,也不能讓兩個人的筷子在碗中發生交叉;六忌舞筷,也就是在說話時不能把筷子作道具在空中亂舞或者用筷於指點別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以下小節:
一、不要當眾搔癢
大家都知道搔癢的舉止不雅。搔癢的原因通常多是由於皮膚發癢而引起的。其中有些屬於病理的原因,例如體質過敏,皮膚好發皰、疹,有時奇癢難忍;有些屬於生理的原因,如老年人因皮脂分泌減少,皮膚幹燥,也容易產生搔癢。在出現這類情況時,當事者要按所處的場所來靈活掌握。如處在極嚴肅的場合.就應稍加忍耐;如實在忍無可忍,則隻有離席到較隱蔽的地方去搔一下,然後趕緊回來。因為不管你怎樣注意,搔癢的動作總是猥瑣的,總以避人為好。尤其有些人愛搔癢純粹是出於習慣且無意識,隻要人稍一坐停就不斷用手在身上東抓西撓,這更是不好的習慣,應盡量克服。
二、要防止發自體內的各種聲響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人,對發自別人體內的聲響都不太歡迎,甚至很討厭。諸如咳嗽、噴嚏、哈欠、打嗝、響腹、放屁等等。當然,這些聲響有的隻在人們犯病或身體不適時才有,例如打噴嚏,常常是在一個人患感冒的時候才發生。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正確的做法可用手帕掩住口鼻以減輕聲響,並在打過噴嚏後向坐在近處的人說聲“對不起”以表示歉意。但是,有的卻也是由於習慣所造成,主要是因本人不重視、不關心別人的心理所致。比如,有些人在大庭廣眾之下,不斷哈欠或者連連放屁.竟然也不臉紅。像這樣就是很不好的習慣了,應當注意改正才是。
三、不要將煙蒂到處亂丟
許多人都反對抽煙,究其原因,與不少抽煙者缺乏衛生習慣不無關係。有些吸煙者往往不注意吸煙對別人所造成的不便,他們不了解,不吸煙者除了害怕煙味會引起嗆咳外,還討厭隨風吹散的煙灰,它不但使人感到不舒服,有時帶有餘燼的煙蒂還容易引起事故。這些都使不吸煙者有一種自發地抵製吸煙的情緒,所以,如果吸煙者隨意處置吸剩的煙頭,將它們丟在地上用腳踩滅,或隨手在牆上甚至窗台上撚滅等,都是很令人討厭的。對此,也必須自覺加以糾正。
四、吐痰務必入盂
隨地吐痰,也是一種令人側目的壞習慣。有些人由於積疾較深,隨意將痰到處亂吐。甚至在水泥和木頭地板上也如此.這確實是種令人作嘔的不文明行為。因為,隨地吐痰之惹人厭惡,不僅由於痰是髒物,吐在地上會直接弄髒地麵,而且還會汙染環境,傳播疾病,損害許多人的健康。所以,文明的做法應當是將痰吐入痰盂;如果周圍沒有痰盂,就應到廁所裏去吐痰,吐後立即用水衝洗幹淨。
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行為舉止的習慣並不僅僅如上麵所說的各種規範的約束,表現出明顯的被動性特點。同時,它的其中一部分內容也已經被用作表示禮貌、增進感情、擴大交流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某些舉止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正確掌握和使用這些舉止或動作也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教養水平。現擇其要者作一簡單介紹。
握手。多數用於見麵致意或問候,也是對久別重逢的親友相見或辭別時的禮節。習慣上握手還是一種表示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比方說贈送禮品或頒發獎品後,都可以用握手來表示祝賀、感激或鼓勵之意。
點頭。這是與別人打招呼時使用的禮貌舉止。通常多用於迎送的場合,尤其是在迎送者有許多人時,用點頭就可以向許多人同時致意,表示對見麵的喜悅或對離別的惆悵。在其他場合有時也用到點頭。
舉手。這也是與別人打招呼的禮貌舉止。通常用於和對方遠距離相遇或倉促擦身而過的時候。它的用意在於表示自己認出了對方,但因條件限製而無法站停施禮或對方交談。用這種隨機的禮貌舉止可以消除對方的誤會,並感到與正常招呼差不多的滿意。
起立。這是位卑者向位尊者表示敬意的禮貌舉止。現常用於集會時對報告人到場或重要來賓蒞臨時的致敬;平時,坐著的男士看到站立著的女子,或坐著的年輕者看到剛進屋的年長者,或者在送他們離去時,也可以用短暫的起立來表示自己的敬意。
欠身(彎腰)。欠身或者彎腰,都是向別人表示自謙的禮貌舉止,也就相當於在向對方致敬。它與鞠躬的差別,隻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即鞠躬要低頭,而欠身或彎腰僅僅是身體稍向前傾,但不一定低頭,兩眼可直視對方。
鼓掌。這是表示讚許或向別人祝賀的禮貌舉止。通常用於在聆聽別人的長篇講話和講演,看完、聽完別人的表演、演奏或獻計之後,用以表示自己的讚賞、欽佩或祝願。鼓掌一般當然出聲,但也可以不出聲而僅僅做出鼓掌的樣子,不過應當讓對方直接看到。
抱拳。這是身份相仿者之間相致敬意的禮貌舉止。它是由我國古人在相互見麵或告辭時,互作長揖的禮儀動作演變而來的。由於它簡便易行,所以目前不少人仍喜使用。
合十(即兩手合攏置在胸前)。這是兼含敬意和謝意兩重意義的禮貌舉止。最初僅通行於出家人即佛門弟子之間,以後逐漸流傳到俗家人之間。因為這種禮貌舉止很文雅,為雅俗共賞,所以不少人也樂於使用。
擁抱。這是表示親密感情的禮貌舉止。通常僅用於外事及送往迎來的特殊場合。有時,有前嫌的雙方在誤會消除時也常常用擁抱來表達一些難以用語言來說明的複雜感情。但這種表達方式我國在異性之間都比較慎重,輕易不大使用。
表示禮貌的舉止習慣當然不止這一些,這裏提及的是其中比較常見的若幹種。從根本上說,這些禮儀舉止沒有哪一種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所不能做到的,隻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這些舉止中所包含的各種思想感情已經明明白白地傳送了出去,不僅說明了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更可以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順暢自如。
智慧啟示:
注意生活中的小事,讓自己做一個有禮有節的人,這樣可以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順暢自如。
把握拒絕中的小細節
既然人類有得到別人理解與幫助的共同需要,那麽任何人都常常會收到來自別人的需求和希望。如果我們都能笑口常開地說“是”、“當然可以”,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對同事、對業務對象,還是朋友、親戚,誰也無法真正做到有求必應。這裏有合理要求和非分要求之分,也有事情可行與不可行之別。於是,在回答對方要求時,總免不了有時要說出一個“不”字來。
這樣一來,就使許多人犯難了:人際關係不是“是”與“不”兩個字可以劃分清楚的,尤其是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縱橫交錯,彼此相承,既要競爭,又要依存。一個“不”字說來輕巧,可在人情來往中就猶如一把無形的“刀”,舉起來砍下去重若千斤,為官者怕失去民心,為民者怕得罪上司,親戚間怕人說六親不認,朋友間怕人說不夠義氣,從商者怕失去客戶……
拒絕別人,說“不”簡直成了世界上最讓人為難的事,稍不注意,弄不好可能失去交情,引起反感,被人誤會,甚至有自毀前程的危險。
但是,這個“不”字有時候是不得不說的,可拒絕他的要求並不是硬邦邦地一口回絕或不理睬別人,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既要做到能使對方接受你的意見,又不致傷害對方。這需要找一個借口拒絕別人,拒絕時,盡可能把“不”說得含糊一些,這樣做既能讓對方明白你的立場,也能充分保留對方的麵子,避免對方心理上的挫折感。
這種方法是不直接運用語言明確地拒絕對方的要求,而是用模糊的答複使對方從中感受到你對他的請求不感興趣,從而達到巧妙拒絕的效果。找借口拒絕別人可采取下列三種模糊方式。
1.籠統式
以不具體、不清晰、語言含糊不清的答複來間接表達拒絕的意思。
比如,你可以對幫助弟弟推銷家具的同事說:“這樣的家具確實比較便宜,隻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家具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家具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這種情況下,同事隻好帶著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離去,因為他們聽出了“不買”的意思,想要繼續說服你什麽“更適合現代的家庭”,卻是個十分籠統而迷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組織“第二次進攻”,也因為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隻好作罷。
2.抽象式
把話題不斷抽象化,便可以逃開對方的要求。
被巧妙地拒絕時,有一種形容,叫做“被迷迷糊糊地拒絕了”。意思是對方放了煙幕,你在尚未看清真相之前,已被那“煙”蒙騙過去了。
這種“抽象化”的煙,采用了模糊對方所求目標的方法,有時,如果說具體的話來拒絕會遭到對方的反感,這時可將話題不斷抽象化,乍見似乎談論的問題比正題還重要。其實,已把對方誘入距離正麵主題頗為遙遠的石霧之中了。
比如要拒絕婚事時,由於對方也相當認真,所以你一本正經地說理,問題就始終得不到解決。而且,要正麵說出“不能和你結婚”,往往傷害別人,讓對方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因此,把“A和B的婚事”這種具體的要求,故意提高到抽象的“一般的結婚”問題上去。
“被你求婚,我好高興。不過我認為不可太沉溺於感情”。
“不,我很冷靜”。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想好好和你談一談你我對結婚有什麽樣的看法?”
“很好呀!”
“結婚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一旦把對方誘入抽象的水準中,以後就可將此水準不斷提高。“對男女的結合來說,一夫一妻製是不是理想的形態”,“究竟男人和女人是什麽呢?”
這樣,把話題越扯越抽象,越扯越遠,不知不覺中,對方就被你巧妙地拒絕了。
因為,話題的焦點,越是到了階梯的上方,越是模糊,就成了煙幕了。
美國超級市場的客戶埋怨處理部門使用的也是類似的方法。據說每當主婦們為了品質或價格問題前來埋怨時,工作人員就用一般人很難聽得到的營業語言,非常細心地予以說明。用抽象的專門語言,不斷爬上“抽象的階梯”,讓客戶感到迷迷糊糊,結果覺得店方的主張沒有錯,而無法與你“辯駁”。
3.兩可式
即運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語言,對對方的要求似乎有肯定的因素卻又仿佛有未能肯定的理由,讓對方感到得到了某些方麵、某種程度的理解,從而不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和憤怒。同時,讓對方意識到他的要求並未得到你的許諾,從而達到含蓄拒絕的目的。
以下這位著名造船家對權威學術的婉轉評價很值得借鑒威廉二世設計了一艘軍艦,他在設計書上寫道:“這是我積多年研究,經過長期思考和精細工作的結果”。他請國際上著名的一位造船家對此設計作出鑒定。過了幾周,造船家送回其設計稿並寫下了下述意見:“陛下,您設計的這艘軍艦是一艘威力無比堅固異常和十分美麗的軍艦,稱得上空前絕後。它能開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它的武器將是世界上最強的,它的桅杆將是世界上最高的,它的大炮射程也將是世上最遠的。您設計的艦內設備,將使艦長到見習水手的全部人員都會感到舒適無比。你這艘輝煌的戰艦,看來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隻要它一下水,就會沉人海底,如同一隻鉛鑄的鴨子一船。”
避開實際性的問題,故意用模糊兩可的語言做出具有彈性的回答,既無懈可擊,又達到在要害問題上拒絕答複的目的。
找借口拒絕對方,模糊一些,對方會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絕,對方則會產生不滿,甚至仇恨、仇視你。把話說得委婉、模糊一些,能夠使對方聽出你拒絕的弦外之意,做到既不傷人,又達到了拒絕的目的,彼此還能和和氣氣,何樂而不為呢?
智慧啟示:
拒絕時既要委婉、模糊,不傷及他人自尊,同時還要能夠清楚地表達出自己拒絕的意思。這就要把握好拒絕中的小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
人生的危機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積累出來的,成功也是由許許多多的細節疊加而成的。在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成敗就取決於鮮為人知的細節。
細節作為容易為大多數人所忽視的東西,往往是注意細節者的成功“利器”。
電梯裏和老板簡短的幾句聊天,可能讓他堅定提拔你的念頭;在談判中一個錯誤的用語,也許會讓你在最後的時刻痛失即將到手的合同。完美的細節代表著永不懈怠的處世風格,是一個人積極、實幹、優秀的象征。
生活中充滿了細節,絕大多數細節會像我們身上每天脫褪下的無數皮屑一樣,看不到它揚起和落下便無影無蹤了。可就是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細節,不時地在無形中幫助著或傷害著我們。
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人的行為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在習慣中積累能量,培養素質。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有意思的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裏所學的一切,那麽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說“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質”。而習慣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有位醫學院的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對他的學生說:“當醫生,最要緊的就是膽大心細!”說完,便將一隻手指伸進桌子上一隻盛滿尿液的杯子裏,接著再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中。隨後教授將那隻杯子遞給學生,讓這些學生學著他的樣子做。看著每個學生都把手指探人杯中,然後再塞進嘴裏,忍著嘔吐的狼狽樣子,他微微笑了笑說:“不錯,不錯,你們每個人都夠膽大的。”緊接著教授又難過起來:“隻可惜你們都不夠心細,沒有注意我探人尿杯的是食指,放進嘴裏的卻是中指啊!”
教授這樣做的本意是教育學生在科研與工作中都要注意細節。相信那些嚐過尿液的學生應該終生能夠記住這次“教訓”。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什麽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麽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海爾廠區上下班時工人走路全部靠右邊走,沒有其他企業員工潮進潮出的現象,完全按交通規則,這就是不簡單。難嗎?不難,行人靠右走這是小學生都懂的規則,可很多企業沒做到,海爾卻做到了。這就是素質,海爾人的素質,在小小的走路這一細節上就體現出來了!
如果沒有良好習慣為基礎,任何理想的大廈都難以建立起來。而習慣恰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細微之處的不斷積累所形成的。所以,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講,習慣是人生之基,而基礎水平決定人的發展水平。大量事實證明,習慣常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思維習慣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另一方麵,“壞習慣在同樣的程度上就是一筆道德上未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其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並把人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成功是一個日積月累、持續不斷的過程,任何企圖僥幸、立時有成的想法都注定要失敗的。中華武術中的“功夫”,就是基本動作天天做,本身就有日積月累的含義。
細節總是容易為人所忽視的,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狀態,因而也最能表現一個人的修養。正因為如此,透過小事看人,已成為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現在,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專門設計些細節方麵的試題,通過細節來觀察應聘者;有的用人單位甚至通過“吃相”、“筆跡”等細微之處來決定應聘者的去留。
對於求職者來說,展現完美的自我,是需要靠細節來體現的,所以,時時處處勿忘細節是渴望成功的人必須要注意的。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關於應聘的故事。
有家招聘高級管理人才的公司,對一群應聘者進行複試。盡管應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們的簡單提問,可他們卻都未被錄用,隻得怏怏離去。這時,有一位應聘者,走進房門後,看到了地毯上有一個紙團。地毯很幹淨,那個紙團顯得很不協調。這位應聘者彎腰撿起了紙團,準備將它扔到紙簍裏。這時考官發話了:“你好,朋友,請看看你撿起的紙團吧!”這位應聘者遲疑地打開紙團,隻見上麵寫著:“熱忱歡迎你到我們公司任職。”後來,這位撿紙團的應聘者成了這家著名大公司的總裁。
這道試題顯然是專門用來考察求職者細節的試題,使得一些誌在必得的應聘者紛紛铩羽而歸。在這裏,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就決定了麵試的成敗。
要養成重視細節、將小事做細的習慣。正如一位偉人所說的:“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在一時,而在一世,在每一個細節上把事情做好是相當難的。
智慧啟示: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遠離粗心大意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辦事魯莽輕率,不精益求精,隻求差不多。盡管從表麵看來,他們也很努力、很敬業,但結果總無法令人滿意。一位偉人曾經說過:“輕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禍患不相上下。”許多人之所以失敗,往往就因為他們馬虎大意、魯莽輕率。
泥瓦工和木匠可能靠半生不熟的技術建造房屋,磚塊和木料拚湊成的建築有些在尚未售出之前,就已經在暴風雨中坍塌了。比如,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上,曾經因為築堤工程質量要求不嚴格,石基建設和設計不符,結果導致許多居民死於非命——堤岸潰決,全鎮都被淹沒。醫科學生因為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好好為未來做準備,做起手術來捉襟見肘,拿病人的生命當兒戲。一些律師隻顧死記法律條文,不注意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能力,真正處理起案件來也難以應付自如,白白花費當事人的金錢……
建築時小小的誤差,可以使整幢建築物倒塌;不經意拋在地上的煙蒂,可以使整幢房屋甚至整個村莊化為灰燼。因為事故致人殘廢——木裝的腳、無臂的衣袖、無父無母的家庭都是人們粗心、魯莽與種種惡習造成的結果。世界上每年因為“不小心”所造成的生命的喪失、身體的傷害和財產的損失,有誰能統計得清楚呢?由於疏忽、敷衍、偷懶、輕率而造成的可怕慘劇在人類曆史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懶懶散散、漠不關心、馬馬虎虎的做事習慣似乎已經變成常態,這些人在學生時代就養成了心不在焉、懶懶散散的壞習慣。
他們習慣於使用一些小伎倆,譬如用抄襲、作弊等手段來欺騙老師,蒙混過關。而當他們踏入社會後,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外出辦事總是遲到,人們就會拒絕與他合作:與人約會總是延誤,別人會大失所望;辦事時缺乏條理和周密性,思維一片紊亂,別人就會喪失對他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一旦染上這種惡習,一個人就會變得不誠實,遭到他人的輕視一一不僅輕視他的工作,而且會輕視他的為人。
一旦這種人成為領導,其惡習也必定會傳染給下屬——看到上司是一個心不在焉的人,員工們就往往會競相效仿.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樣一來,每個人的缺陷和弱點就會滲透到公司,影響整個事業的發展。如果他是作家,文章必定漏洞百出:如果他是一個管理者,部門工作必定一塌糊塗。
美國芝加哥因工作疏忽大意造成的損失,每天至少有lOO萬美元。該城市的一位商人曾發表言論說,他必須派遣大量的稽查員,去各分公司檢查,才可能製止各種馬虎行為。雖說在許多員工眼裏有些事情簡直是微不足道,但積少成多,積小成大,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很可能就會影響他們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影響他們的晉升。
比如,一個在美國管理上千名員工的經理,他以前不過是一家家具店的學徒工。在當學徒時,他常常仔細琢磨每一道工序。“不要在這件事上浪費時間了,它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查理!”他的老板常常對他說。可他一有空閑,就琢磨修理家具,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修理家具的精湛技術。認真仔細的習慣,甚至連店主都覺得有些過分。但正是這種良好的習慣將這位年輕人推上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位置。
無論做什麽事,如果都能達到至善至美的結果,這樣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能樹立起一種高尚的人格。
這是一句句令人心生感觸的話,值得每個人終生銘記!
智慧啟示:
無論做什麽事,如果都能達到至善至美的結果,這樣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能樹立起一種高尚的人格。
善於抓住時機
一個人的競爭能力如何,往往就看其是否善於抓住迎麵而來的機會。善抓時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奪得事業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能否抓住這樣的時機,是一個人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沒有機會,縱然才華橫溢的人,也未必能夠登上成功之巔;因失掉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而遺憾終生的也大有人在。善於抓住時機,是偉大人物成功的奧秘,學會抓住時機,是自我訓練的精華所在。
(1)尋找時機
尋找時機,既要敢於冒險,也要有自知之明,要根據自己的條件與可能。日本一位青年心理學專家指出:“青年在不能確認自己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活動和實踐,隻能是一種逃避和消遣。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年必須首先從正視和分析此時此地的我開始。”所謂“確認自己”,也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認識機會的先決條件。有誌於幹一番事業的青年人,都渴望在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們日常所說的確定奮鬥目標,實際上就是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念,考察自身價值到底在哪一領域中才得以最充分的實現,從而確定自己的最佳發展方向。這一考察過程當然需要學識與經驗,然而,更需要的卻是勇氣一一有敢於麵對人生,敢於無情地解剖自己,敢於對自己講真話的勇氣。
人的一生,總是有幾個大的轉機的。大的轉機,必有大的變化。沒有大變化,也就沒有大的發展。而要有大發展,就要善於抓住時機。哲學家培根說過:“造成一個人幸運的,恰是他自己。”
培根說過:“幸運的機會好像銀河,它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作為整體卻光輝燦爛。”隻有抓住一個一個“不顯眼”的時機才能獲得光輝燦爛的成功。
(2)看準時機
在生活中,到處都有時機問題。運動場上,抓住時機,則金牌垂胸;疆場對陣,抓住時機,則贏得戰機;科壇奪魁,抓住時機,則獨占機會鼇頭。國際知名管理學家哈洛爾德·康茨和西裏爾·奧登納爾在其頗有影響的著作《管理學精華》中特別強調要“認識機會”,並指出:“認識機會是規劃的真正出發點”。隻有認清機會,才能“建立起現實主義的目標”,提出可行性方案。人才是時代的產兒,但是在同一時代、同樣條件下,不同的人發揮的作用有時會有天壤之別,除了其他條件之外,關鍵在於能否認清時代,抓住機會。隻有當人們不失時機地認識和利用這種曆史條件,才能取得成果。
2l世紀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認識時機,學會抓住時機,是現實生活提出的重大命題,也是走向成功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
看準時機是成功的真諦。美國學者阿瑟·戈森曾問著名演員查爾斯·科伯恩:“一個人如果想要在生活中獲得成功,需要的是什麽?大腦?精力?還是教育?”
查爾斯搖搖頭:“這些東西都可以幫助你成功。但是我覺得有一件事甚至更為重要,那就是:看準時機。”他解釋說,演員在舞台上,是行動或者按兵不動;是說話或者緘默不語,都要看準時機。“在舞台上,每個演員都知道,把握時機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相信在生活中它也是個關鍵。如果你掌握了審時度勢的藝術,在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上,就不必去追求幸福和成功,它們會自動找上門來的!”
阿瑟·戈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有多少生活中的不幸和壞運氣,隻不過是沒有看準時機!”
(3)把握時機
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往往會導致偉大而深刻的發現,使科學家因此成名;一個突如其來的機會,使有的人大展才華,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從而名垂青史;甚至一次意外的事變,竟影響了一個人的整個生涯,對他的發展起著轉機作用,……凡此種種,在實際生活中都是常有的。
經過個人的努力,時機是可以把握的。“弱者等候機會,而強者創造它們”。時機雖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但不管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經過個人的努力,時機是可以把握的。美國有位學者曾通過對奧林匹克運動員、總經理、宇航員、政府首腦以及其他獲得成功者的多年探訪,逐漸認識到成功者絕非是特權環境、高智商、良好教育或異常天賦的結果,同樣也不是一時走運,而是由於他們對自己的作為負責。他們認識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標,迎接挑戰,適應生活。他把這些稱之為“成功者的優勢度”,是成功者與普通人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微妙的差別。有的人天賦甚高,卻恃才自傲而短於行動,喪失了不知多少成就事業的良緣。有的人在一時走運、初建成果後,便陶醉於快樂而忘記自己麵臨更多的機會,難成大器。惟有那些創造奇跡之後,忘記快樂,清醒地麵對和選擇無限的可能性者,才終成偉業。而所有這些,無不是為生活態度所決定。
(4)創造時機
經常聽到一些人埋怨機會不等,命運不公,總覺得自己碰不到機會。每每看到別人的成功,他們總是歸結為“運氣好”,實際上,機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一般說來,凡是成大功、立大業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幸運之神的寵兒,反而是那些“沒有機會”的苦命孩子。
在人類曆史中,沒有哪件事比人們從困苦中成就功名的故事更為吸引人了一一他們怎樣從黑暗的夜晚達到光明?怎樣脫離於痛苦、貧困之中?他們雖隻有中等資質,但由於堅強的意誌,不斷地努力而終於達到目的。
亞曆山大在攻克了敵人的一座城市之後,有人問他:“假使有機會,你想不想把第二個城市攻占了?”
“什麽?”他怒吼出來,“我不需要機會!我可以製造機會廠
“沒有機會”永遠是那些失敗者的遁詞,不信隨便問一個失敗者,他們大多數的人會告訴你,“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得不到像別人那樣好的機會——因為沒有人幫助我們,沒有人提拔我們。”他們也會對你說:“好的地位已經額滿了,高等的職位已被霸占了,所有的好機會都已被他人捷足先登,所以我們是毫無機會了。”
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
這裏有一點十分關鍵。你是被動地、消極地等待機遇,還是主動地去追求?等待機遇不像是等班車,到點兒車就來,機遇要看你的等待狀況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機遇,是不是捉住了機遇,是不是失落了機遇.是不是再也沒有機遇,這些都是一種現象。實質問題在於你是否在認真地準備著、在刻意地追求著。
智慧啟示:
善於抓住時機,是偉大人物成功的奧秘,學會抓住時機,是自我訓練的精華所在。
用小細節編織人生
人生有大事大節,但更多的是小事細節。因為是小事細節,就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漸漸地失去認真地處理它、做好它的信心和耐心。正是這種無意識的忽略,使許多本來可以做得很出色的小事,無端地淹沒在塵封的歲月中而黯然失色。直到有朝一日當我們回首往事、盤點人生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無數應當堅守的領地,錯過了許多本該把握的機遇,帶來了無限的懊悔。因為,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由若幹件小事和細節編織起來的。對小事細節的疏漏,等於對大事大節的耽誤。
人生細節多是繁瑣蕪雜的小事、雞毛蒜皮的凡事,說起來也比較瑣碎,而且缺乏新鮮感。我們之所以在某些細節上堅持的不好,不是由於不懂得,而是因為忽視和懈怠。比如說以下幾方麵的習慣養成,可以說是很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人生細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往往被人所輕視,有必要提點建議,供有心人參考。
一、珍惜時間不虛度,堅持做點必要的記錄。時間是最公平的共享資源,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財富。韶華易逝,人生苦短。人的成功在於善於利用時間,人的失敗在於任意荒廢時間。珍惜時間,善待光陰,不僅是古代人的信條,而且是現代人的共識。怎樣讓每一天都過的有價值、有意義、有成果,是所有人必須麵對的重大人生問題。而時間的消費方式又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悄悄溜走的,是在無數個“短暫、渺小、緩慢、等待”中無聲無息地流失的。一不小心,片片撕掉的日曆便將你帶到一個遠離童趣的滄桑之中,令你感慨萬千、渾然不覺,悔悟已晚。提醒自己隨時珍惜時間,一個有效而可行的辦法是:從現在開始,準備幾個易於保存的筆記本,堅持不懈地天天作點必要的記錄。這種記錄有的是計劃性的,就是在一定時間內,計劃做些什麽,重點做好什麽,目標是些什麽,辦法是些什麽。也有的是回顧性的,晚上休息之前,用幾分鍾時間,回想一下當天做了些什麽,應做的事情是否做完,哪些事情做的比較好,哪一些沒有辦妥,存在什麽問題,出現了什麽閃失,今後應該注意什麽。這些記錄無一定之規,可多可少,可繁可簡,可以是流水賬,也可以是備忘錄。既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文本日記,也不是拿去發表的成篇文章。它的全部作用隻有一個,那就是:提醒惜時,盤點人生,記錄生命,警醒自己。這樣堅持下去,人生就不是一筆糊塗賬,時間就有了具體的新概念,生命就有了明晰的新坐標。這種自我檢點,方法簡單,省時省力,成本低廉,對於督促自己珍惜人生、精彩地度過每一天作用十分明顯。
二、勤於用筆來表達。當今時代,文化覆蓋麵越來越大,“雙手寫不成八字”的人絕無僅有,大多數人都具有用筆表達感受的寫作能力。然而我們遺憾地發現,在這個龐大群體中,能夠堅持主動寫作的人僅占極小比例。很多擁有豐富知識、對事物有獨特見解的人,由於沒有良好的寫作習慣,不注重用筆表達,使自己閃亮的思想火花在庸庸碌碌中悄無聲息,太可惜了。非不能也,乃不為也。這實在是自身文化資源的巨大浪費。用筆表達感受,是一種高雅而浪漫的思想交融,也是人生品位的有效提升。古人說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文字記錄人生,可以超越時空,流芳百世。勤於思考,勤於動筆,經常把自己的親曆親見和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是於國有益、於己有利的功德之舉。假如你的觀點和感受具有積極的普遍意義,寫出來後得以在大眾傳媒發表,把個人的見識變成社會的文明成果,那更是值得慶賀的大事好事。你的美文見報率越高,越說明你是一位有追求、有思想、有品位、有水平的人,身邊人知之,全社會知之,等於為你做了正麵的免費廣告,等於為你做了很好的形象推廣,等於為你進行了大規模的品牌宣傳。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一張報紙,不用說國家大報、省級各報,即使是市報縣報,其讀者少說也在數千人以上。輻射麵極廣的宣傳效果,比喋喋不休地見人就宣揚自己如何如何有本事,不知要高明得體多少倍!
三、善於取人之長充實自己。取長補短,提高自己,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知與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懂得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嘴裏喊著學習別人的優點,心裏卻在不屑地嘀咕:“算了吧你,就你那兩下子,當我的徒弟都不夠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高尚的人,也不可能樣樣優秀;地位再低、水平再差的人,也有他獨特的優點。問題在於,我們總是過分地關注別人的缺點,習慣於以自身的優勢去審視別人的不足,從而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身價抬高。這樣的思想定位,無形地助長了自我估價的膨脹,削減了向別人學習的動力,造成了取長補短意識的淡化。與人相處,不僅應當吸收別人的優點,而且應該容忍別人的缺點,否則你就注定沒有朋友。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那他絕對是一個誌向宏大、潛力巨大、前途遠大的優秀人才。可惜,我們總是不善於自覺去做,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永遠在某些方麵占有絕對的強勢。其實,任何人的優勢與劣勢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注意充實自己,不接受新鮮的東西,固有的優勢也會**然無存,勢必要落後掉隊。
四、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不留尾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落實意識。認準了的事情,不管是大事小事,公家的事還是個人的事,不幹則已,要幹就幹到底,絕對不要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這應當成為必須遵守的人生準則。做事情決不能像猴子吃桃,咬一口扔一個。是否把一件事情辦徹底,標準有三條:一是守時。今天能辦完的,決不推遲到明天;規定時間能夠辦完的,決不放任拖延。二是高效。效率是一種能力、一種作風、一種理念。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提高單位產量,可以證明能力素質。一件簡單的事情,曠日持久而無成、漏洞百出而無緒、質量低下而無果,隻能彰顯自己的無能。三是完善。幹淨利落,完全徹底,不留死角,沒有尾巴。既啃骨頭又喝湯,收拾工具清戰場。丟三落四、橫七豎八,都不能算是圓滿的結局。
五、關注別人的感受。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常識,也是每個人應當具備的起碼素養。很多時候,我們老是不由自主地強調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別人的存在。與人交談,喜歡別人無原則地附和自己;和人共事,企求別人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否則心中就會湧現諸多不快。不管他人的關注度如何,不顧他人的思維興奮點,而大談特談自己所感興趣的話題,是很愚蠢的自我陶醉,會把交際場麵弄得十分尷尬。同樣,我們常見的在公眾麵前,旁若無人地接打手機的陋習,也是不顧及別人感受的、令人討厭的典型表現。殊不知,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交際理念,是構成和諧人際關係的嚴重障礙,有可能成為降低人氣指數的潛在壁壘。糾正的方法是,在正確把握自己情緒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換位思考,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找準切入點,避免先入為主,認真傾聽別人的心聲,達到相對融洽的心靈溝通。
六、留心身邊的事物,善於積累。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觀察有收獲。人生是個萬花筒,社會是個百寶箱。隻要留心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就會發現許多值得玩味的現象,就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獨特的感悟,引發有益的思考。人生最怕的是思維呆滯、感覺麻木。一個人如果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失去敏感,對身邊發生的一切都置若罔聞,引不起一絲觸動,找不到一點感覺,那麽他的大腦加工廠恐怕就要停產了。李白、杜甫遊曆名山大川,每到一處,都能詩興大發,吟誦出世代流傳的不朽名篇。我等凡夫俗子,雖然沒有勃發的雅興和傑出的文才,卻有著滿腔的**和探求的眼光。大人物有大見識,小人物有小看法。這些小小的看法日積月累,由小到大,就會變成成熟的見解和獨到的感悟,就會轉化成豐富的人生閱曆,使自己的思想逐漸飽滿起來,從而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求索求知習慣,奠定堅實的認知基礎。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韌。一事當前,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並沒有多少本質的區別,許多事情你能做,我也能做;你能做好,我也能做好。之所以結果不一樣,關鍵在於細節上的差異。放棄細節曾讓多少人的青春無謂消失,忽略細節曾使多少人的一生暗淡無光。細節將從始到終陪伴我們走過每一步人生之路。因此,腳踏實地把每一件渺小的事做好就是不渺小,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智慧啟示:
習慣決定成敗,細節成就人生。能否充分重視人生中的諸多細節,直接關係到人生的品位和質量。
小事情成就大業績
作大事必須從小事開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作起。
讓我們來看兩個關於小細節的故事:
日本曾經有個和尚。發誓要用募捐的錢來為佛像重塑金身。於是他開始出發募捐。不幸的是。他碰到的第一個人就拒絕了他。這是一個武士。他在回絕了和尚後繼續趕路。結果和尚就在後麵跟著。這一跟就隨著武士走出了十多裏路。武士心生憐憫。隨手丟了一文錢。和尚立即撿起來。並畢恭畢敬地朝武士行禮致謝。武士覺得很奇怪,問他:“難道區區一文錢也值得你這樣看重和高興?”和尚回答說:“今天是貧僧為塑佛金身而化緣的第一天。如果連一文錢也不能化到,或許貧僧的心誌就會產生動搖。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貧僧對於成就大願已經確信無疑,因此十分欣慰。”說完便原路回去繼續化緣,並自言自語:“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民國初年。學者黎錦熙在湖南辦報的事。當時幫黎錦熙謄寫文稿的有三個抄寫員。這三人性情各異。做事方式也截然不同。第一個抄寫員沉默寡言。隻是老老實實地抄寫文稿,連錯字別字也照搬照抄。第二個抄寫員則非常認真,對每份文稿都先仔細地檢查,然後才抄寫,遇到錯字、病句都要改正過來。第三個抄寫員也仔細地看每份文稿。但隻抄與自己意見相符的部分。對那些意見不同的文稿則隨手扔掉,半句也不抄。後來,第一個抄寫員一直默默無聞;第二個抄寫員寫了一首歌詞。這首歌詞經聶耳譜曲後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他就是田漢;第三個抄寫員,沒有寫歌詞,但是他成為了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他,就是毛澤東。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細節,如同沙粒、水滴,被有心者積攢、匯聚,便可成為大漠、江海。細節之中蘊涵的。往往就是決定成敗的玄機。
一位名人說得好:“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它的因果關係的,因此,想要成就大事必須精於小事。
“我們看到了人家成功的輝煌,卻很少去關注他們管理細節的用心!”是的,我們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顯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隻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總盲目地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的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簡單了。如果力不及所負,才不及所任,必然禍及已身,導致混亂,所以,隻有關照小事,成就大事,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謂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堅持,並養成長期對待工作的認真和精細的態度。
具體來說,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於容易,隻有花大力氣,把小事做細,才能把事情做好。就象武術中沒有絕招一樣,生活和工作中解決問題、處理事務也都不會有什麽絕招。所謂的絕招,是用細節的功夫堆砌出來的,如辦事處退貨問題一直存在,看起來都是一些細小的問題,但我們一直都沒有去解決和避免,問題是我們沒有去重視和細心所造成的,總認為這些是小事情,其實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瑣碎的、繁雜的、細小的事務的重複,所以,我們隻能從基層做起,不能眼高手低,心浮氣躁,西方有句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麽我們是否可說“萬裏長城也不是一天壘成的。”於是,浮躁被紮實所代替,衝動被理智所折服,這才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礎。
認真做事隻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在這一個細節製勝的時代,任何一件事件都是做出來而不是喊出來的,特別是在工作崗位上的員工更要把小事做細,一件沒有預料的事件可能引起故障,一個長被忽視的問題可能導致一次危機,每一個大問題裏都有一係列的小問題露麵。
做事就好比燒開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續加溫,是永遠不能成為滾燙的開水的。所以我們隻有燒好每一個平凡的1℃,在細節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達到沸騰的效果。
小事不可小看,細節彰顯魅力。當我們學習時,學習別人的專業,要注意多多觀察其中的細節;當我們集中精力,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更大的價值時,就要心思細膩,從點滴做起,以認真的態度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認真負責的心態對待每個細節,讓我們做事都“燒好每一個平凡的1℃”,最終達到成功的目的!
智慧啟示: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