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邁克爾·傑克遜的家是一個兒童夢幻樂園,傑克遜曾說有時半夜他會一個人去騎旋轉木馬。關於這件事,我的飯友湯歡喜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這是怎樣一幅落寞的場景?夜幕下,一個人,坐在自己的遊樂場的旋轉木馬上,在七彩斑斕的燈光中,靜靜地發呆。”
傑克遜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流行歌手,但在我上大學那幾年,因為聽到了太多關於他的各種真假難辨的緋聞或醜聞,還有他那張變得越來越奇怪的臉,我一度甚至有些討厭他。再後來,又過了幾年,他忽然去世了,結果我發現那些天我根本不能看任何關於他的新聞、MV或演唱會視頻,因為一看就會哭。那時我才發現,原來他在我內心最深處的某個角落裏依舊如神一般存在著。
我記得傑克遜去世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我看了鳳凰衛視的一期關於傑克遜的專題節目,這個節目簡單介紹了傑克遜悲慘的童年,其中放了一段采訪,接受采訪的傑克遜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但他的神情和語氣就像是一個小孩兒,因為他說話的聲音很小,聽上去似乎有些膽怯。他回憶自己的童年,他說他父親總是打他。該怎麽向你描述說這段話時的傑克遜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但看上去無比脆弱且真誠。很顯然,他完全沒有學會給自己罩上一層很堅硬的保護殼,以阻止別人去傷害他。看這個節目時我正在刷碗,我就在那兒一邊刷碗一邊哭,那時我在想一個男人怎麽可以活成這樣,他這樣活著,得忍受多少痛苦和傷害?他得有多大的勇氣才能讓自己這樣脆弱但又真誠地活著?
我老婆經常對我說:“你其實就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但說實話,我知道我現在隻敢在我老婆以及幾個我上學時的好友麵前暴露出我的孩子氣,而且這種暴露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其他人麵前,我會很蹩腳地讓自己去扮演一個大人。我想我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我害怕,我害怕別人會傷害我,於是我讓真正的我躲進很堅硬的保護殼之中。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我看到四十多歲的傑克遜還在用一種完全不設防的方式活著的時候,我一下就崩潰了,我開始痛哭流涕,一直哭到眼淚全都流幹了。
傑克遜剛去世後的那段時間,我看了很多關於傑克遜的新聞,當我聽說他死的時候將近一米八的他體重隻有四十幾公斤的時候,當我聽說他死的時候胃裏沒有一點食物而隻有一些藥丸的時候,當我聽說如果他那天沒死他極有可能會猝死在即將開始的倫敦演唱會的舞台上的時候,我就在想人類世界對於傑克遜來說真的太殘酷了,他已經忍受了50年,他終於解脫了。如果真的有來世,希望他來世的父親不會又是一個混蛋,希望他來世能擁有快樂的童年……
我不知道傑克遜是否也患上過童年陰影型拖延症,我隻知道如果他擁有快樂的童年,他也許不會成為一個如此偉大的人物。假如可以選擇,他會選擇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進而擁有快樂的一生,還是會選擇一個不幸的童年然後成為一個偉大人物?當然,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假設,因為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父母。
一個美國作家曾寫過一本名為《一切壞事對你都有好處》的書,這個書名是一個很淺顯的哲學常識。隻是很多人也許會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童年不幸這件壞事會給一個人帶來什麽好處?
曾聽過這樣一種說法:不幸的童年是偉大人物的搖籃。看到這種說法後,我回想了一下我看的一些偉大人物的傳記或小傳,我發現很多偉大人物的童年的確都挺不幸的。例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邁克爾·傑克遜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我必須得說,因為童年不幸所以一生都很不幸的人更多,這樣的人如恒河沙數般不可計數。
為什麽不幸的童年會成為偉大人物的搖籃?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遭受過來自於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某些傷害,這使得他們的內心停滯於孩童狀態,另外他們的性格十有八九很內向,很敏感,很軟弱,但這樣的性格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優勢,例如這樣的性格可能使得他們更善於觀察生活、自我反省以及和別人換位思考。
也許有人會問:“內向和敏感也許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優勢,軟弱怎麽可能會成為一個人的優勢呢?”
關於這一點,在《老子》中有這樣一個觀點:人活著時身體柔弱,死了之後身體會變得挺直僵硬。草木活著時柔軟脆弱,死了之後枯萎幹硬。所以堅強的屬於死亡的一類,軟弱的則屬於生存的一類。
那些擁有不幸童年的偉大人物之所以能將自己的軟弱也變成一種優勢,是因為他們敢於承認自己的軟弱,這反而會讓他們擁有一種很強大的力量。芬蘭心理治療專家湯米·海爾斯丹在他的著作《投降的勇氣》中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真強必藏於弱。海爾斯丹說:“一個人看上去越強,他的內心就有可能越軟弱。這種為了隱藏軟弱而衍生出來的強大是不健康的,因為它沒有把真實作為立足之本……一個人隻有在承認自己的弱點,擁抱自己的弱點,暴露自己的弱點時,才稱得上是一個真實的、全麵的自我……真正的力量源於軟弱,這是因為有力量的人敢於承認自己的軟弱……”除此之外,海爾斯丹還說我們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不軟弱,通常會拚命塑造一個虛假的自我形象,以這種方式假裝自己很強大,但這種騙人的把戲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如果我們不真誠,就不會得到真正的感情,沒有真正的感情,我們就會遭受寂寞孤獨之苦”。
另外像孩子一樣的內心和行為模式同樣也有可能成為一種優勢,就像豐子愷在他的一篇雜文中所說的那樣:“喪失了美麗的童年時代,送盡了蓬勃的青年時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時代的我,在這群真率的兒童生活中夢見自己過去的幸福,覓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企慕他們的生活天真,豔羨他們的世界廣大。覺得孩子們都有大丈夫氣,大人比起他們來,個個都虛偽卑怯;又覺得人世間各種偉大的事業,不是那種虛偽卑怯的大人們所能致,都是具有孩子們似的大丈夫氣的人所建設的。”
除此之外,不幸的童年會讓一個人的心裏產生巨大的黑暗負能量,並形成黑暗性格。
不要去想如何消滅黑暗負能量,黑暗負能量是不可能被消滅的。消滅黑暗負能量的嚐試會將你引向一條自毀之路。
想辦法把黑暗負能量釋放出來,利用它們去創造。當你這樣做了,你會因此擁有巨大的魅力和創造力。
我曾關注過某些藝人的微博,但很快我就取消對於他們的關注了,因為他們天天在微博上人模狗樣地傳播所謂的正能量言論,一個個裝得比央視主持人還陽光。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生活太黑暗了,所以才裝成陽光天使的樣子?在我看來,主流人士掛在嘴邊的那些成功勵誌心靈雞湯式的所謂正能量言論才是最害人的,相信這些言論的普通人隻能任由社會宰割。
經常會看到這類成功學論調,例如不要和有負能量的人交朋友,或要消除負能量什麽的。我就納悶兒了,沒有所謂的負能量,哪來所謂的正能量。很多人就因為相信這些成功學論調,每天強迫自己看上去特陽光、特自信、特積極,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病態人格,這樣的人很無聊很沒勁的。而且這些人的陽光、自信和積極也不是真正的正能量,他們隻是拚命壓抑自己的負能量並且假裝自己有正能量而已,最容易患上拖延症的是這種人,最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或絕症的同樣也是這種人。
反倒是那些利用黑暗負能量去創造的人,他們都擁有傾倒眾生的魅力和創造力,例如很多擁有不幸童年的偉大人物就是這樣的人。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研究人員彼得·喬納森和同事曾一起製作了一種特殊的人格測試表格,把自戀、衝動、喜歡追求刺激、愛撒謊、冷酷以及善於玩弄權術等黑暗性格列入表格,並邀請200名在校大學生填寫測試表格。調查結果顯示,黑暗性格分數越高的男性越容易贏得女性的芳心。
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麽“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事實上,“女人不壞,男人不愛”同樣也是成立的。有一天你會發現所謂的壞男人和壞女人就是那些你死都忘不了的人。為什麽會這樣?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更有生命力,生命力是所有魅力的根源,而生命力本身是同樣是一種黑暗的力量,它源於我們心裏最黑暗的區域,即我們的“本我”。
簡而言之,對於一個童年不幸者來說,當他長大成人後,所有曾讓他感到痛苦的,同樣也能讓他變得強大,前提是要懂得如何釋放痛苦,而不是拚命壓抑痛苦。而他的內向、敏感和軟弱,他像孩子一樣的內心和行為模式,以及他心裏的那些巨大的黑暗負能量,還有他的黑暗性格,所有這些都能轉化成一種獨特且巨大的優勢。
利用這種優勢,你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偉大人物。即使沒有成為一個偉大人物,你也可能利用這種優勢完成自我實現。而想要做這一點,你需要直麵自己內心的黑色傷痛而不是逃避它們,你需要足夠自覺的自我再教育,重建價值觀,完成一次你一個人的文藝複興。與此同時,不斷從“本我”中汲取心理能量。
我自己也是一個童年不幸者,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出我有成為偉大人物的苗頭。在上文中我說過,因為童年不幸所以一生都很不幸的人如恒河沙數般不可計數。
而那些“受益於”不幸童年的偉大人物,他們的偉大炫目表象背後可能隱藏著無窮無盡的傷痛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