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 慣
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它對性格的影響力,就像朋友對我們的影響一樣。人的內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順應事物的變化而遷移,拿起筆就想到寫字,撥動琴弦就想要彈琴,凡是人都這樣,尤其是性情氣質沒有定型的少年時期,就更是如此。人對自己親身接受的教育熏陶,在不知不覺中,會潛移默化地被其中的精神感染,而習慣與性情也發展成十分密切的關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和性格相互促進。因此對待習慣不能不謹慎,就如同對待朋友一樣。
江河是由眾多細流匯聚而成的,習慣是由許多細節小事養成的。以前,北美洲有個罪犯臨刑感慨地說:“我之所以遭受這種懲罰,是由少年時每天不能堅決早起所導致的啊!”是否早起是小事情,但這種不堅決,進而養成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習慣,那麽一切去惡從善的事情也都像這樣難以堅決實行了,這就是他遭受刑罰的原因!因此不管事情多小,如果再三再四地反複做,養成了習慣,就會產生很大影響,就在善惡之間,我們怎能不小心對待呢?如果平時就注意區分善惡的界限,養成去惡從善的習慣,那麽就不需要過多的人為努力,自然而然就能達到道德的要求。道德的根本不在於好高騖遠,而在於從低下淺顯的小事做起,灑水掃地,待客迎賓等小事,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舉一動之間,無不體現著道德。道德所包含的內容有:正義、奮勇、勤勉、忍耐等,這些都體現在習慣之中!
禮儀,是交際的需要,但它很有塑造習慣的力量。思想能端正行為,行為也能影響思想,因此,平時注意端正行為舉止、容貌臉色,說話語氣和順,壞的念頭就沒有萌發的機會了,而忠信誠敬的言行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顏淵問什麽是“仁”,孔子回答他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用禮儀端正思想,真是聖人微妙精深的旨意啊。那些愚昧的人,動不動將禮儀說成是虛偽的修飾,袒衣露體、放肆猖狂,號稱是率真,卻不知道假若不保持莊重的儀表舉止,思想也會隨之而變化,影響久了,就會演變成**邪惡,直到不可收拾。行為習慣不講究禮儀的觀點難道不荒謬嗎?
選自《中學生修身教科書》蔡元培
勤 勉
勤勉是好習慣中的一種。人們勉力從事的事情,不可能一樣,關鍵在於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地位境遇,盡好本分職責,這也是修養道德之人所不可缺少的品質。凡是勤奮工作的人都會明白順應規律的道理與自我節製的意義,而像謹慎思考這類品質也會由此相繼而生。對品行危害最大的,莫過於懶惰。懶惰是萬惡之母。古人說,小人閑著沒事就會做壞事,就是因為懶惰啊。不僅僅是小人,即使是一個良善的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那他也一定會因為悠閑安逸而變成一個懶散放縱的人。於是卑劣邪惡的念頭也會乘虛而來,逐漸滋生蔓延而難以改變。這是求學之人應當警戒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所有的德性、才能、事業、名譽、財產以及其他一切幸福,沒有不經勤奮勉力就能白白得到的。人生的價值在於他的事業成就,而不是年齡長短。有的人壽命很長,但卻一生都在醉生夢死之中,以至於人們都忘記了他的長壽。有的人雖然中年去世,但卻成就卓越,人們反而忘記了他的早逝,更加懷念他的成就。這就是勤勉與不勤勉的區別。桃、梨、李子、栗子等果實,如果不去掉果皮,就不能吃到果肉。不勤奮的人,即便是微小的利益也無從得到。從古至今,成就大業、享譽盛名的人,哪一個不是比常人更加勤奮呢?世界上不是沒有辛勞而死的人,但與死於安逸的人相比,辛勞而死的人最多隻是後者的十分之一二。由此可以知道勤勉的作用了!
選自《中學生修身教科書》蔡元培
勇 敢
勇敢,是讓人能夠經得起艱難磨難的一種品質。不管人生成功還是學業有成,沒有什麽是可以輕易得到的。身處艱難境地,而不屈服不沮喪,務必要達到目標才罷休,這就是勇敢的作用。
所謂勇敢,並不是指的體力。如果用體力的大小來衡量,那麽牛馬的勇敢就超過了人。人的勇敢一定是包含智慧與道德等基本因素在裏麵的,並且通常在他們完成人生義務責任、彰顯真理的時候展現出來。曾子說,反躬自問,正義確實在我這裏,對方縱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這才是勇敢的本意。
從曆史上來看,自古以來社會文明的進步,大多是得力於勇敢的人,因為當時之事或者被豪強權貴把持,或者被習俗所固定,如果不排除艱難而努力堅持,也就不會有所作為。因此,這些促進變革的人,或者是不向權勢低頭的道德家,或者是不諂媚小人的愛國者,或者是堅持己見的思想家,或者是不沉迷私欲的事業家。這些人都堅強剛毅,無所畏懼,隻要他們認定是好的、正確的,那麽不管遇到怎樣的艱難,他們也決不為之氣餒。
我們不看看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嗎?他所堅持的哲理,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他也不在意,寧可帶著異端邪說的毀譽也不顧惜,以至於被迫服毒而死也不改變高尚的節操,到現在都讓人們感到很偉大。還有,不看看意大利的學者布魯諾和伽利略嗎?布魯諾痛斥當時的虛假學說,因此被燒死。臨死之時,他從容地對法官說:“盡管你們現在判我死刑,但是我知道,你們心裏比我還要害怕。”伽利略主張日心說,當時的教會因氣憤他違反天主教教義,將他抓進監牢,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屈服,這些都是被曆代學者們傳為美談的例子。這些人不但學識過人,而且都百折不撓地獻身於自己的信仰。實在有太多的人,雖然窮困潦倒或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而死在獄中,但其名聲卻廣泛流傳,流芳百世,而那些改變氣節誌向、忽視理義而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怎麽能跟這些偉人相提並論呢?
人的一生,有順境就不可能沒有逆境。在逆境之中,困頓艱難,進退維穀,若不能以勇敢的氣魄堅持下去,就不可能轉禍為福、化險為夷。並且,勇敢不是非要到身處逆境時才能顯現出來,在平常的日子裏也能隨時顯現。比如,安守本分,專心工作,不受外界違法的事情所**,這些都是勇敢的具體表現。
有些人因為染上不好的品行而招災惹禍,這都是由於不果斷的原因。明知道應該做的卻不敢做,明知道必須做還是不敢做,被名利**而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這都是不能果斷處事帶來的壞處。 至於用虛假的才華去炫耀,以虛假的德性作偽裝,憑借這個去欺騙世人、欺淩他人,這都是因為缺乏本分的勇敢才誤入歧途的呀!
勇敢之中,最顯著的品性就是獨立。獨立就是不依賴他人而完成自己的職責。人們靠自己的雙腳站立在大地上,其實立足於社會也是一樣要靠自己。以自己的思想考慮,憑自己的意誌行事,靠自己的能力生存,隻有做到這些之後才能稱之為獨立。同時也隻有做到這些以後,才稱得上一個真正的人。獨立並不是離開群體獨自生存,也不是標新立異不融入群體。人類的生存方式是由個人構成家族,然後構成社會和國家,怎麽能不相互幫助扶持,一起盡力謀求團體的幸福呢? 但是從相互合作的關係中,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對團體盡自己的責任,也並不會失去自己的獨立性。獨立並非標新立異、違反常規,不管事情的利害影響和是非對錯,以反對他人為樂趣,這是最大的頑固和愚昧呀!這和那些不明是非不明利害,凡事都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的人又有什麽區別呢?隻有心中沒有成見,學會用自己的良知來衡量事情。對於真理,即便是從農民樵夫的口裏說出來也要虛心接受,反之,即便是王公貴族或者聖人偉人的言論,也要大膽的拒絕,這才是真正的獨立。
獨立的要領有三個:一是自存;二是自信;三是自決。
生存是一切事情的根本。一個無法獨立生存的人,其他的就都不值一提了。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依靠他人來維持生活,這個人肯定是沒有骨氣的。至於偷偷觀察他人的一呼一吸,因為別人的一顰一笑而或憂慮或歡喜,相信別人所相信的而不敢去質疑,順從別人喜歡的而不敢去抵觸,那就更加一無是處了,這都是人們無法自存的緣故啊!
對於一件事物,必須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規律才相信它,雖然事物的表麵千變萬化,但是隻要其中的道理規律沒有變,那麽自己所堅信的也不變,這就是自信。過去那些大學者之所以能發現真理,固然是因為他們的學識淵博見識宏大,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非常自信。不因為權勢而改變,不因為世俗的議論而動搖,這樣時間越長,真理也就更加明確。
不管是誰,隻要在判斷一件事情或者在做某個決定的時候,一切都依靠別人,而不敢自己做決定,這也是沒有獨立性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的智慧和見識不足,可以向朋友、老師或者其他人請教,但如果事到臨頭了還在猶豫不決,而一味依賴別人出主意,那就太淺陋低劣了。
總的來說,沒有獨立性的人,一般不知道自重。既然不知道自重,也就不懂得尊重他人,這是損害他們道德品質的一大原因。如果整個國家的人都沒有獨立性,那麽還有可能希望這個國家獨立鞏固嗎?
勇敢再加上正義就叫做義勇,像空手搏虎、徒步渡河等冒險蠻幹的行為,盜賊也能做到,這隻能說是血氣的勇敢,算不上什麽。為人處事不分親疏厚薄,沒有偏向,隻以是否符合“義”作為依據,毀譽不足以混亂他,生死不足以威脅他,這就是真正的義勇!
義勇的行為,以對國家有所貢獻為最大。能夠生活在自己的國家裏,人的生命、名譽、財產才不會被別人侵奪和毀壞。所以人們能奉養父母,照顧妻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些沒有一樣不是國家的恩賜。而且國家並非隻跟我們個人有關係,它是我們從祖先那裏繼承下來,而以後又要繼續傳給下一代的,如此傳承沒有窮盡。因此,國家的安危要比個人的安危重要數倍,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舍棄財產或生命,隻要有利於國家就在所不惜,這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假若一個人的學識很高、名位顯耀,但是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卻猶豫不決,不敢有所作為,那麽他的大義氣節就會虧損,其他的一切如名聲地位等也就都土崩瓦解了,不但被同時代的人譏笑,還令後世的人蒙羞,真的很可怕啊!所以平時一定要鍛煉意誌,養成見義勇為的習慣,那麽就能盡一個國民應盡的責任,這樣就能無負於國家了。
不過,如果連正義和非正義都難以分清,那麽雖然崇尚正義,但所做的事情卻是非正義的,這就是知識不足、學問沒有進步的原因了。因此,人要不斷地學習才對。
選自《中學生修身教科書》蔡元培
有恒與保守
有一個人,開始的時候學習法語,不久又改學英語,又過了不久又改學俄語,像這樣能精通一門外語嗎?顯然不能。有一個人,最初的時候學習木工,不久又改學做金工,又過了沒多久又去學習製革技術,像這樣能成為一個好的工匠嗎?顯然不能。事情不論大小,器具不論精細還是粗糙,想要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必定要經過若幹次的練習。如果剛開始做不久又放棄,那麽所學的內容,很快也就忘光了。就好像我們小的時候,手與口都沒有多少能力,必須要經過兩三年反複不斷地練習,然後才能說話,才能用手拿東西,何況其他更複雜的學問技術呢?所以人不可以沒有恒心。
從前巴律西製造瓷器,經過十八年試驗才成功。布豐撰寫自然史,曆經五十年努力才寫成。布申學習繪畫,從十幾歲開始一直到老死都堅持不懈。如果上麵的這三個人,剛開始不久就半途而廢,改做其他事情,又如何能成功呀!
雖然這樣,這三個人不更換職業,並不是因為思想保守而不求上進。巴律西研製瓷器數百件,多次改建新窯,多次把新藥抹在陶器上,進行試驗。三次試驗之後,他就能讓栗色的陶器變成白色,這時完全可以自認為大功告成了;但是,接下來他又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試驗,才製成了上好的瓷器。他又在瓷器上精心繪製了花卉蟲鳥等圖案,這才引起了當代人的重視。布豐創作《自然史》,先後修改十一次,才公布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