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難以完成的事情,隻要勤加鍛煉總能成功。就拿左手來說,因為缺乏鍛煉而效率很差,但它握起韁繩來卻比右手有力——那是因為常常練習的緣故。

——摘自《沉思錄》

一直以來,逆境都是造就人才的“基地”。古今中外很多的有才之士都是在逆境當中成長起來的。但是,一個人身處逆境,往往會出現兩種狀態:一類人在逆境當中經過翻滾,執著越來越強;而另外一類人則是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了,進而陷入絕望,與成功絕緣。但是,往往逆境中發展起來的成功人士,他的成功更持久,也更為人所樂道。貝多芬就屬於那中“越挫越勇”的人。

在貝多芬所有的作品當中,《命運交響曲》是他最傑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題反映的是人類和命運搏鬥,最終戰勝命運。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可以說是命運最糟的一個。貝多芬幾乎在淚水的浸泡中成長起來的。家庭的貧困,父母的失和,造成了貝多芬性格上的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因此,在他心中蘊藏著一種強烈而深沉的感情。

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就參加樂團演出並領取工資補貼家用。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隻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征,他的不幸根本就是一個普通孩子所能承受的。

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熱愛到了離不開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對美麗的大自然他有抒發不盡的情懷。

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28歲那年的耳聾。隨著聽覺的日漸衰弱,貝多芬的苦悶和艱難可想而知。對於一個音樂創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件極其悲慘的事情。之後,他全部的精力都來了與聾疾苦戰。

周圍能理解他的人實在很少,唯一能給他安慰的隻有音樂。沒想到卻要遭受這樣的痛苦。但即使這樣,貝多芬也沒有被困難嚇到,他在困境中頑強的生存著,而且還創造了更高的成就。

失去了聽覺,作曲時,他就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裏,借以感受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己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頑強地戰鬥,通過鬥爭去取得勝利。”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貝多芬一生是悲慘的,但是,在痛苦麵前,在困境當中,貝多芬還為我們人類創造了歡樂和經典。無疑,他是生活中的強者。但是,有的人,當他麵對困難的時候,他選擇的是逃避和屈服。南唐後主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雖然在作詞上,他是成功的,但是,在挑戰自我上,他是失敗的。所以,他最終沒有逃脫淪為亡國之君、飲酒而死的悲慘命運。

當初,宋太祖趙匡胤肆無忌憚、得寸進尺地威脅欺壓南唐。鎮海節度使林仁肇有勇有謀,聽說宋太祖在荊南製造了幾千艘戰艦,便向李後主稟奏,宋太祖其實是在圖謀江南。南唐愛國人士獲知此事後,也紛紛向他奏請,要求前往荊南秘密焚毀戰艦,破壞宋朝南犯的計劃。可李後主卻膽小怕事,不敢準奏,以致失去了防禦宋朝南侵的良機。

後來,南唐被滅,李後主淪為階下囚,其妻周常常被召進宋宮,侍奉宋皇,一去就得好多天才能放出來,至於她進宮到底做些什麽,作為丈夫的李後主一直不敢過問。對於這一切,李煜忍氣吞聲,把哀愁、痛苦、恥辱往肚裏咽。實在憋不住時,就寫些詩詞,聊以抒懷。

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業,就必定會要經過一番磨難和努力方能得到。其實,很多時候,成功就像是攀援鐵鎖。失敗不是因為你智商低下,也不是因為你力量薄弱,而是對你造成威懾的無形障礙。馬可·奧勒留說:某些難以完成的事情,隻要勤加鍛煉總能成功。如果我們敢於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敢於在某些難以完成的事情當中鍛煉自己,那你就能獲得成功。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這是很正常的事,逆境雖然痛苦壓抑,但對一個有作為、有修養的人士來講,在各種磨礪中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從而由逆向順。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麽事情,都要認認真真的去完成,也不要去考慮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什麽。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沒有希望完成,我們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你不可能改變事情的發展趨勢,但是,在處理艱難的事情的過程當中,所有的苦難和障礙,最終都會變成促使我們成長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