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奶瓶到底該用到多大?在很多媽媽的腦子裏是模糊的,有的人不覺得需要戒,有的人想給孩子戒,但因困難重重也就放任自流了。

奶瓶戒除的時間,比你想象中早得多!口腔科大夫建議:“能正常接受勺子喂食後(一般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之後),越早讓寶寶戒掉奶瓶越好。”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6個月之後的寶寶,就該逐漸減少奶瓶和安撫奶嘴的使用,開始慢慢學習使用學飲杯或杯子喝水了,到1歲之後就應該停止奶瓶的使用,最晚不應該超過18個月。

有媽媽會說:“用什麽喝不都是喝?幹嗎非得逼孩子戒奶瓶?”因為奶瓶使用時間過長或過於頻繁,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健康風險。

最常見的就是牙齒問題

1歲半以內的寶寶,過度使用奶瓶更容易造成“奶瓶性蛀牙”。奶瓶會讓寶寶前部的牙齒長時間接觸**,這個月齡的寶寶基本沒有斷奶,奶裏的糖會被細菌分解為酸性,長時間接觸更容易腐蝕牙齒。1歲半之後的寶寶,則容易造成牙齒咬合不齊。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下頜前伸,使下齒覆蓋上齒,也就是常說的“地包天”。另一種是下頜後縮,使上齒覆蓋下齒,俗稱“天包地”。如果有含奶嘴睡覺的習慣,時間久了還可能造成牙齒和嘴唇變形。

1歲半之後如果不能盡快地幫寶寶戒掉奶瓶,就要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注意喂奶的姿勢,不能把奶瓶豎得太高,這樣會讓寶寶不由自主地下頜前伸。用奶瓶喝完奶之後要及時刷牙,一定不要養成含著奶嘴入睡的習慣。

過度使用奶瓶有可能造成營養缺失

我們一直提及輔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多數的寶寶都能在6個月之後順利地引入固體食物,1~2歲逐漸過渡為食物為主,奶為輔。1歲之後的寶寶,建議飲奶量400~500mL,但有研究表明,奶瓶會讓寶寶不自覺地攝入更多的**,進而影響輔食等固體食物的攝入量。那麽,從固體食物中攝取的營養成分就少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鐵元素。

寶寶6個月之後鐵元素的需求量會增加,而奶中的鐵含量較低,7個月之後不管是母乳中的鐵含量還是配方奶中的鐵含量,都無法滿足孩子的生長需求,所以需要添加豐富的膳食來補充。但寶寶的胃就那麽大,如果用奶瓶攝入了過多的奶,那麽過量的奶加上不足量的輔食,更容易導致缺鐵,嚴重的還有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

影響寶寶口腔肌肉群的鍛煉

當使用吸管杯或敞口杯的時候,口腔內各器官的運動模式是:舌尖頂住下牙齒後麵,然後把**推到後麵進行吞咽。但使用奶瓶的時候,奶瓶會阻礙舌尖提起的動作。

當吃食物時,口腔內各器官的運動模式是:初期添加輔食時上下唇閉住、抿入,用舌頭往後推、用舌頭抵住上齶上下碾壓,之後用舌頭翻轉食物和旋轉咀嚼,這一切的動作比用奶瓶喝奶要複雜百倍。

所以多讓寶寶吃輔食,以及用吸管杯或敞口杯喝水,可以更大程度地調動嘴唇、臉頰肌肉、舌頭和下齶的綜合運動。如果過度使用奶瓶,寶寶就減少了這兩種鍛煉口腔肌肉群的機會。

可能有媽媽會問了:“鍛煉這些有啥用呢?”這些不僅僅會影響寶寶今後更好地咀嚼和吞咽食物,更會影響他的發音處理。比如,用上下唇把食物抿進嘴巴的動作,可以鍛煉寶寶控製上下唇的能力,那麽將來他發唇發音節mo、wu等時,就可能更容易。

有可能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

我見過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6個月需要添加輔食之後,這個寶寶什麽都不吃。他越不吃,家人越擔心他營養不夠,越是想盡辦法讓他吃。不知道哪天家人想了個主意,把小米粥放進了奶瓶裏,結果寶寶喝了。

但是在這之後,寶寶更不接受用其他容器和方式吃輔食了。為了讓他多吃點、喂起來更方便些,大人開始直接把米粉、蛋黃,甚至魚肉等輔食都做成流食,灌入奶瓶裏,再把奶嘴剪大,把奶瓶當作“喂食器”。

表麵看起來寶寶吃得多了,實際上這就喪失了添加輔食的意義。我們給寶寶添加輔食,補充營養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改變食物的性狀,培養寶寶的吞咽和咀嚼能力,鍛煉他的抓握和精細動作,讓孩子的飲食習慣,從嬰兒向成人過渡。所以,永遠不要用奶瓶給寶寶喂流食,奶瓶裏隻裝奶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