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寶寶學步的問題,媽媽們的谘詢從來就沒斷過。寶寶的大運動發展,原則上我們都會推薦參照平均水平。大運動是孩子早晚都會掌握的一個技能,所有正常健康的孩子最後都能順利地學會坐、爬、走、跑、跳。早3個月或晚2個月,真的不用太揪心。匯總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看完這幾個問題,媽媽們再著急也不遲。
我家孩子13個月了,一點學走路的跡象都沒有,正常嗎
一般來說,9~15個月開始學走都算正常,注意是開始學,不是走穩了,這個跨度還是蠻大的。如果寶寶1歲半還沒有邁出一步,媽媽可以帶孩子去看看醫生。但即便如此,也不是說孩子就一定有問題,隻是讓醫生排除一下身體上的因素。
孩子1歲了,老是站不穩,是因為缺鈣嗎
每天隻要保證足夠的奶量,保持補充維生素D,寶寶真的沒有那麽容易缺鈣。
媽媽們擔心的佝僂病、肋骨外翻、方顱其實都不是因為缺鈣,而是因為維生素D攝入量不足。那孩子為什麽看起來軟軟的站不穩?身體的軟硬其實主要在於肌肉,骨骼都是一樣硬的,而肌肉就來自平時的鍛煉。有的孩子好動,肌肉鍛煉得就比較硬實;有的孩子好靜,所以看起來肌肉不足顯得肥胖。這對走路早晚確實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隻是影響早與晚,而不是影響會不會。
CC屬於走路早的孩子,因為她好動,小肌肉很結實。CC有個小表妹,比CC小13天,好靜。雖然CC確實比她早兩個月學會走,但一點也不影響2歲之後倆人走得一樣快、跳得一樣高。初期走得早,不表示後期就走得快。所以,還有什麽好急的?
寶寶站穩了,就是不敢邁步,用學步車能加快學步速度嗎
現在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再建議用學步車了,學步車會阻礙寶寶協調能力、反應能力、抗挫能力。而且如果長期使用不當,還有諸多危害,最有可能的就是造成羅圈腿。
那寶寶從站立到走穩到底需要多久呢?一般開始學走路6個月後,大部分寶寶已經能走得很好了。從站得穩到走得穩還是有一段路要走的,拔苗助長永遠是下下策,尊重生命內在的規律和秩序才是上上策。站都站起來了,離走起來還遠嗎?
寶寶摔過一次,就不肯再走了怎麽辦
首先,媽媽們得知道,寶寶學習走路的過程,摔跤是難免的,甚至是再自然不過的。再如何憐惜寶寶,我們也代替不了他成長。孩子正是在一次次摔倒再爬起的過程中,學會保持平衡、邁開腳步、控製速度的。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防止他們摔倒,而是避免他們受傷。在寶寶的活動範圍內鋪上爬行墊,把茶幾或是其他有棱角的物品移開,保證地麵不要太滑,等等。
當寶寶真正摔倒的時候,不要大驚小怪,表現誇張。隻要你不過分渲染,孩子就會覺得摔倒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摔了、疼過就完了,沒什麽大不了。反而是你驚天地泣鬼神的一聲“哎喲”,可能會嚇到寶寶。要讓孩子的哭是因為疼,而不是因為怕。疼在身上,怕在心裏。身體上的傷痛很快可以痊愈,但是心理上的陰影卻不那麽容易散去。當孩子明明已經有了邁步的能力,卻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摔倒或被嚇)對學走路有陰影,那就不要強迫他,同時弱化學走路這件事。
可以準備一些孩子喜歡的東西或食物,放在離他兩三步遠的位置。通過強調東西好玩或好吃引誘他,但不要提醒他走過去。他如果肯邁步走過去,也不要誇他肯走路了,或是走得好。等他發現了走路能帶來的好處,自然而然就走起來了。
孩子走路內八、外八、踮腳尖,怎麽辦
大多數寶寶在學步期都會出現各種異常的姿勢,並且還會變化。比如,1歲以內還是O型腿,2歲之後又變X型腿了。
事實上,大部分寶寶的膝內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和踮腳走路都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孩子的長大,這些“異常”都能慢慢消失。一般2歲之後O型腿或踮腳尖走路的情況會消失,X型腿也會在孩子5~7歲得到改善,大部分孩子的腿在10歲的時候才會變直。但是,如果發現孩子腿部彎曲惡化或更加嚴重,身高也比同齡人低很多,就需要考慮就醫。
初學走路,學步鞋軟底好還是硬底好
對於學步的孩子,沒什麽比光著腳丫更好了。對於初學走路的寶寶,光腳能讓腳趾更好地抓住地麵,不僅不易滑倒,還有助於寶寶學習掌握平衡,讓他學得更快、走得更穩。光腳可以讓腳部神經直接感受到來自地麵的壓力,更好地感知地麵高低變化。如果學步期穿鞋,這些感覺就會受到鞋的阻隔,寶寶就需要通過低頭看地麵來判斷,時間久了就會低頭走路。光腳時,小腳不用受到鞋子的束縛,腳形可以自然生成,光腳更能鍛煉足底肌肉和韌帶,促進足弓的形成,有利於緩衝走、跳時引起的震**,預防寶寶扁平足和腳內翻、外翻等,這比穿任何所謂機能鞋都有用。
如果天氣涼,可以讓寶寶在爬行墊上光腳,也可以給寶寶穿上一雙防滑的襪子。很多家長在寶寶學走路初期,就迫不及待地給孩子穿上學步鞋。可是大部分人都誤會了學步鞋,學步鞋並不能幫助學走路,隻是保護寶寶的腳在外不受傷害。
正在學走路的寶寶,如果家裏地板太涼不想光腳,可以選擇給寶寶穿軟底軟麵的學步鞋,多軟呢?
把學步鞋放在地板上,隔著鞋墊去摸地板,如果手指能夠感覺到地麵就可以。這樣寶寶的腳趾才能夠抓地,才能順利感知地麵,才能促進足底神經發育,才能站穩,才能穩定地學走步。已經能走穩的寶寶,就可以選擇稍硬的兒童鞋了。底厚5~10毫米比較合適,同時注意以下四個方麵。
①對折鞋子,彎曲的位置要在鞋底前掌三分之一處,保證鞋底的曲撓線跟寶寶腳的曲撓線相吻合,才能引導孩子正確地行走。
②捏捏前部包頭和後跟部位,都要有足夠的硬度,避免外傷,保護踝關節。
③扭扭鞋身,正常的鞋子要有足夠的穩定性,如果太容易變形,容易扭傷或養成不好的行走習慣。
④鞋墊的前掌部位不能太軟,太軟會影響寶寶足底神經感應。
說了這麽多,不知道有沒有緩解一點點媽媽們的焦慮,我覺得大運動發展不應該設平均線,而是應該設最低限。問題是孩子的發育確實差異非常大,即便某項水平真的跌破了平均線,通常也不是什麽大問題。比如,當年CC翻身就跌出最低線幾條街,我們除了做一切應該做的引導,真的就隻能靜待花開了。所以,淡定吧,媽媽們!當寶寶真會走路了,看管起來更鬧心,珍惜每一個現在吧!
本文觀點參考:《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一雙好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