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田道熊在其著名的《育兒百科》中貫穿始終的思想有兩條:一條是尊重孩子,尊重他身體發展的規律,尊重他天然的喜好,尊重他作為獨立人的存在;另一條,就是要養一個健壯的孩子,每天至少要帶孩子去戶外運動,你可以不給他做好吃的,也要去戶外,時間能長則長。
運動對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1.給孩子一個好身體
這個想必不需要多解釋,適當運動可以強化心髒,強化肌肉,增加機體的柔韌性,鍛煉孩子身體的協調性和應變能力。另外,豐富的生長激素也是刺激孩子長高的要素。生長激素一個是睡覺的時候很高,另一個就是運動的時候會明顯增高。
2.給孩子一個好大腦
哈佛醫學院教授瑞迪在其論著《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首度公開革命性的大腦研究。通過美國體育改革計劃、真實的案例與親身經曆、上百項科學研究證實:運動不隻能鍛煉肌肉,還能鍛煉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讓孩子更聰明、更快樂、更幸福!
孩子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能夠傳遞“快樂與興奮”的信號,促使注意力集中,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能夠讓人精神高度集中,從而增強孩子的專注力。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是通過運動和感覺來認識環境,通過肢體的探索來了解世界。血液循環順暢,更有利於智力的發揮。
3.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多進行戶外運動,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性格養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戶外活動看似是簡單的玩耍,實際卻是孩子克服一個個困難的過程。球怎麽樣才能踢準?走哪樣的路才能少摔跤?這在起初都不是容易的事,但當寶寶克服困難完成了某項運動,就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心理研究早已表明,這類直接而強烈的成功體驗,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極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另外,戶外活動多的孩子,一般都比較陽光開朗,情商比較高,有更多交到朋友的機會,也更容易交到朋友。這非常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為今後入園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打下基礎。
4.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
與大自然失去聯係的孩子,心中的壓力不會得到釋放,長時間不到戶外運動,慢慢地就會出現心理、身體和行為上的障礙。比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患多動症、近視、肥胖症,具有攻擊性、抑鬱、煩躁不安、焦慮、強迫性舉動等問題。如果能夠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大自然,就不會缺乏自我認同,不會精力無處發泄,以上症狀都會在大自然中得到緩解和改善。如果能讓孩子盡早接觸大自然,一些症狀甚至都不會出現。
5.給孩子一個好胃口
格拉斯哥大學的生理學家約翰·梅裏調查顯示,以前一個3歲大的幼兒吃得要比現在的孩子多25%。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孩子卻吃得越來越少。隻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這個問題,就是運動量太小了。
為什麽有那麽多吃飯難、需要喂的孩子?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愛,尤其體現在吃飯上。但是,為吃飯發愁前不妨想想,“洪荒之力”不釋放出去,能量得不到消耗,孩子又怎麽吃得下去?讓不愛吃飯的娃愛上吃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拉出去遛!
6.給孩子一個好睡眠
適量的運動還非常有助於睡眠,這一點作為大人的我們應該感受深切,但是注意不要過量,如果寶寶玩得太累,過猶不及,晚上一樣不能睡好。
不同年齡的孩子怎麽運動
1.1歲以前,接觸自然就是最好的運動
1歲以內的新生兒雖然還不能獨立活動,但戶外活動對他們來說一樣重要。這時的他們處於人生的第一個生長高峰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迅速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戶外運動要以各種感覺器官的刺激為主。可以帶他們去聽大自然中的聲音、觸摸各類物品、觀察不同的形狀和顏色、注意運動的物體等。
2.1歲之後撿樹葉、玩沙子、上下台階
1歲之後寶寶可以很好地控製自己的身體,開始喜歡自己探索世界。撿樹葉、撿樹枝、玩石頭、玩沙子都是他們喜歡的,還可以順便練習精細動作、手眼配合。上下台階、跑、跳也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的運動,不過此階段寶寶身體協調性還沒有發育好,經常會跌跌撞撞,盡量選擇比較安全的區域,做好保護措施,再放手讓他們玩耍就好。
3.2歲之後各種運動以及社交培養
2歲後,孩子身體的各個係統基本協調,奔跑、跳躍基本都沒有問題。扭扭車、平衡車、滑板車,隻要給他機會,完全不用擔心他們釋放“洪荒之力”的方式。此外,這個階段孩子的情商開始迅速發展,他們對於外界和陌生人表現出更大的興趣。這個年齡的兒童非常不願獨處,喜歡與小夥伴一起玩,可以幫他們設計捉迷藏、踢球等集體戶外項目,讓他們在運動中學會合作與分享等意識。
4.適量運動小貼士
如果運動後孩子感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雖然有輕度的疲勞,但沒有氣喘籲籲、呼吸急促等不良感覺,就說明運動量比較合適。運動時家長可以經常摸摸孩子的後頸,如果發現孩子微微出汗了,就應該稍作休息或減輕運動量。
本文觀點參考:《育兒百科》《運動改造大腦》《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