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開始添加輔食之後,全家人都跟著莫名興奮,好像孩子跟“正常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了。尤其是家裏的長輩,對輔食簡直有迷之執念。但首先得澄清一個誤區,孩子並不是到了該添輔食的時間就會自動愛上吃東西。所以,也許你衝半天米粉,孩子連嘴都不張,也許你做半天菜泥,孩子吃一口還幹嘔。但這真的不是你的錯,更不是寶寶的錯。

如果說吸吮能力是天生的,那麽吞咽和咀嚼能力則是後天習得的,而我們添加輔食的意義正是幫孩子習得這些能力。初加輔食、一切尚未進入正軌的頭幾個月,比起吃什麽、吃多少,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養成好的用餐習慣,以及學會吞咽和咀嚼才是最重要的。下麵幾個關鍵要領,你掌握了嗎?

如何正確地喂比喂進去多少更重要

從泥狀食物開始,最終過渡到成人飲食,這期間需要做的不僅僅是食物性狀上的機械轉變,更需要鍛煉寶寶的口腔肌肉群。從一開始,我們就應該用正確的方式讓寶寶練習咀嚼和吞咽。就拿喂飯方式來講,正確的方式是把勺子平行地伸進寶寶嘴裏,放在寶寶的舌頭上麵,讓他自己閉住嘴唇把食物從勺子上抿下來。而現實中,很多喂養者都急於把食物喂進去,選擇的方式是更有“效率”的勺子與嘴巴呈30度,從上往下把食物塞進去,然後寶寶被動地合上嘴巴。

興趣比營養重要

不要擔心寶寶每天攝入的食物種類不夠多會影響身體發育,添加輔食的這個階段,興趣優先於營養。我們都想著把最有營養的提供給孩子,菠菜補鐵效果好、胡蘿卜護眼效果一流……一切有營養的食物都不能放過。但很可能,寶寶對你提供的食物完全沒有興趣,千萬不要因為某種食物營養高就強塞、硬喂。一旦寶寶有過不好的進食體驗,就會更加抵觸輔食。不喜歡吃胡蘿卜沒關係,也許過段時間就喜歡了,大不了換一種,世間的食材那麽多,每種都有各自的營養。

添加輔食不必按照固定順序,大可放心地翻著花樣來(當然,主流意見還是建議第一口輔食選擇強化鐵米粉,因為6個月之後母乳中的鐵成分不能滿足寶寶身體的需求)。輔食階段最重要的是讓寶寶對食物產生興趣,接受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味道。等寶寶抓握能力不錯之後,還可以給他提供一些手指食物,不僅能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也更容易激發他對食物的興趣。

培養良好的就餐習慣比每天吃多少更重要

不要覺得寶寶吃得不多就反複喂,追著喂、邊玩邊喂,從最開始添加輔食就應當培養寶寶良好的用餐習慣,這樣以後的喂養會越來越省力。

1.吃輔食時,一定要坐在餐椅上

不需要放玩具引誘,因為餐椅和餐具本身對於寶寶來講就是個新鮮玩具了,最開始可以允許他探索,適當地“玩”食物或勺子,但是隻能在吃飯的時間段“玩”。對於喂食,如果寶寶已經發出了明顯的拒絕信號:不張嘴、扭頭等,就應該把他抱下餐椅。

這點非常重要,這是在幫寶寶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讓他知道:吃就坐著,不吃就要離開。如果你不想孩子兩三歲了還要每天追在屁股後麵喂飯,那麽從最開始就應該讓孩子知道,這個時間、這個場景是要吃飯的。如果不想吃、吃夠了,就需要離開,離開之後是不會再吃到食物的。

2.盡量有規律地喂養

受睡眠或者吃奶量的影響,初加輔食不可能做到定點定量,但也不應該沒有時間原則的隨時喂。一般來說,輔食安排在兩頓奶之間是最理想的,既不影響吃奶,也不耽誤練習吃輔食。如果引進新食物,最好安排在上午,這樣更方便觀察有無過敏,也便於就醫。新食物要單獨添加,觀察三四天,如果沒事就說明是安全的,可以放心添加或者跟之前的“安全食物”混合添加。

輔食添加階段,奶比飯重要

很多長輩一看孩子開始吃飯了,就緊鑼密鼓地張羅了,以吃了多少飯作為喂養的第一標準,唯恐在吃上耽誤了孩子的發育。甚至還有人鼓動母乳媽媽,添輔食之後就可以斷奶改吃飯了,當真是謠言害娃不淺啊!

當年CC奶奶每天帶CC出門回來都會無比羨慕地跟我說誰家的寶寶剛添輔食就能吃半碗米粉,誰家的寶寶7個月已經可以喝半碗粥,誰家的寶寶10個月番茄熗鍋麵已經能吃一碗了。再回頭看CC一天吃的那點東西,那都不敢叫作輔食,隻能算零嘴。後來經過我和C爸的輪番解釋,奶奶終於釋懷了一些。

輔食,說明它隻是輔助食品,1歲之前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應該是奶(母乳或配方奶),千萬不要喧賓奪主。受限於吞咽和咀嚼能力的不發達,寶寶攝入輔食的那點量是不夠支持身體發育的。我們也知道出生的頭一年是孩子身體發育非常重要的一年,更不必說,輔食中有一部分還不是高營養密度的成長型食物。比如,長輩們最愛的稀粥,純屬白白占據胃容量,卻提供不了多少營養成分,粥不是不可以給孩子吃,但是不能作為主要的輔食來源。

1歲以內,輔食的進食量,真的不是最高標準。在“以奶為生”轉換為“以飯為生”的過程中,輔食期隻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期和磨合期。輔食這件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它隻是寶寶生命曆程中很小的一段,卻影響著今後生活的很多方麵,小到飲食習慣、餐桌禮儀,大到品行教養。如果寶寶輔食吃得不錯,那我們自然沒什麽好擔心的,如果覺得寶寶吃得不好,也要找對“焦慮點”,請記住,“少”真的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