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孩子文明禮貌,需要學的不隻是“請”和“謝謝”,而是應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他人的關係。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禮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態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遜。由此可見,禮貌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孩子雖然不是成人,但與他人交往,要有尊重他人和友善的態度,一個沒有禮貌的孩子,是不受歡迎、不討人喜歡的,就相當於關閉了與他人進一步交往與合作的大門。尤其是與人初次見麵的時候,禮貌待人更加重要。孩子有了禮貌待人的行為習慣,是他(她)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基礎,對他(她)將來為人處世有很大的益處。“知心姐姐”盧勤提倡讓孩子們學會“文明禮貌”三句話,這包括:
見麵時要說:“早上好!”“您好!”讓美好的一天從一句親切熱情的問候話開始。問候父母長輩,問候老師同學,在這簡單自然的問候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塑造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增進了友誼。
道歉要說:“對不起!”“請原諒!”出了錯,應該懂得道歉。向人道歉,就是承認自己的言談舉止或某些做法不妥,並把愧疚的心情傳達給對方,請求對方原諒。打擾了別人,給別人帶來了不方便,如果能及時說一聲:“對不起!”“請原諒!”就會修補自己已經受到損壞的形象。
致謝要說:“謝謝您!”“給您添麻煩了!”每當別人給了自己任何方便和照顧時,要及時地表達謝意,即使這種幫忙和照顧是對方分內的事或隻是舉手之勞,我們也要表達出自己感激的心意。培養孩子講究文明禮貌,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欣欣同爸爸一起去商店買東西。“阿姨,請換一杯酸奶,好嗎?”欣欣踮起腳,笑眯眯地請求阿姨。欣欣很快拿著換回的酸奶來到爸爸身邊。“欣欣,你後邊的那個叔叔也在換酸奶,阿姨沒有像對待你那樣痛快地換給他,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嗎?”欣欣搖了搖頭,因為她沒有注意到後邊的叔叔。
爸爸告訴欣欣:那位叔叔沒有用禮貌用語,欣欣在換酸奶時用了個“請”字,所以,阿姨愉快換給了欣欣。家長著眼於關注女兒的成功行為、正確行為,對此有目的、有重點地給予誘導。當女兒出現不禮貌行為的時候,父母便與其一起分析原因,逐漸在女兒心中形成“條件反射”式的禮貌。一般來說,女孩的接受與模仿能力相對較強,如果在她們身邊,父母師長待人接物都講究文明禮貌,並耐心地指導女孩子與人相處時如何說話,那麽她們很快就能變成彬彬有禮,各種敬語也會說得自然流暢。不像一些男孩子,“口拙”、“嘴硬”,越是悉心指導,越是有表達的心理障礙。
於是,家長們看到自己女兒的禮貌表現,心中就滿足了,認為文明禮貌的教育已經大功告成。其實,所謂禮貌不僅僅在於表麵上的言辭,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存善意、懂禮讓的優秀女孩,而不隻是拿腔作勢的“小淑女”。
有些女孩在他人麵前表現得彬彬有禮,但一不小心,卻開始刻薄他人,比如她們會說“媽媽,那個男孩什麽都不懂,真不會說話”;“那個阿姨長得好醜”;“李奶奶笨手笨腳,把杯子裏的水都碰灑了”。這種無禮的言語,比不用敬語更加嚴重。做父母的,要教孩子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我們可以問孩子:“如果別人也這麽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麽說別人。”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她做朋友。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這才是真正的禮貌。
教給孩子文明禮貌,需要學的不隻是“請”和“謝謝”,而是應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他人的關係。孩子們要學習的,不隻是禮貌的言辭,還要有禮貌的內心。
孟德斯鳩說:“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到人家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禮貌待人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中,所應有的品行和禮儀。文明禮貌是社會交際對個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個體融入群體的重要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