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現在的孩子有的時候對事情缺乏熱情?這就是她的自由時間太少了。她內心的情感不能釋放,她那種主動性沒有被激發出來。
我國的基本國策是,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於是,家庭的中心,也轉移到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們對於孩子的關懷無微不至,每天要吃些什麽,穿什麽衣服,幾點鍾學習、幾點鍾練琴、幾點鍾睡覺,都要按部就班地安排好。
做家長的,認為自己對孩子該操的心都操到了,他們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裏,隻管好好學習就是了。然而,在孩子們的心裏,又是怎麽想的呢?在一輛公交汽車上,一群初中女生在嘰嘰喳喳地交談著。一位女孩大談她在家裏很幸福,引得眾女生們羨慕不已。其實,她的幸福僅是在家裏敢說“不”字!可以在聽音樂時或在衛生間裏大喊大叫,父母對她的生活與學習基本上放手,給予充分的信任。而另一個女生,則是每晚9時晚自習結束回家後被逼著要繼續學習,媽媽在旁邊守著,爸爸則每晚10時準時送荷包蛋進來,她心裏哪怕有一千個不想吃的念頭,但一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就得咬牙咽下去,但內心裏卻苦死了。父母對她太好了,好得讓她感到壓抑,喘不過氣來……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孩子們渴望的幸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給予她們一定的自由空間和理解信任。
調查結果表明,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備受嗬護,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原因就是這些好孩子長期生活在太多的“應該”裏,失去了“我喜歡”,“我要”的權利。在那種壓抑、緊張、封閉的氛圍中生活,孩子容易產生不滿意、焦慮、厭惡等否定情緒,家長以為自己給孩子的是關愛,但在孩子的心中卻直想逃離。
盡管,父母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如果把孩子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全部規定得死死的,孩子看上去一刻都不閑著,那麽孩子永遠也長不大。為什麽呢?因為一個真正長大的孩子,她是一個獨立的孩子,她能成為主人。主人就必須有自由,她能夠按照她的需求來安排她的生活。
為什麽現在的孩子有的時候對事情缺乏熱情?這就是他(她)的自由時間太少了。他(她)內心的情感不能釋放,她那種主動性沒有被激發出來,所以他(她)是被動的。一天24小時都是大人給安排,什麽時候上課,什麽時候上自習,什麽時候寫作業,什麽時候睡覺,沒有自主性。沒有自主性的生活,孩子不可能有熱情。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安排時間,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沒有危險,但是,如果我們控製了孩子所有的時間,也就意味著控製了孩子的生活、快樂和意誌,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必然是被剝奪自由的痛苦。連自由都被剝奪的人,我們還能指望他(她)獨立、有思想、有創新嗎?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差,一自由就“散”了,父母再也不好管理了。但是事實又如何呢?有一位母親,在孩子上小學前,曾係統地為孩子製訂了一份生活計劃,每天的上學時間、學習時間、吃飯時間、運動時間、閱讀時間、遊戲時間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剛開始,孩子對這樣的安排還非常感興趣,完全按照母親製訂的“框”去裝內容,但兩個星期之後,孩子再也不想按照母親製訂的生活計劃去執行了,母親強迫其執行她總是一副愁眉苦臉狀,完成的效果也不如以前。
看到這種情況,母親經過冷靜思考後,覺得不能這樣死板地要求孩子,必須要給她一些自由,於是,對於按時起床、睡覺、做家庭作業等必須執行外,其餘的項目不再作強製性要求。由孩子自己去支配,做好作業後可以看少兒節目,也可以自己上網下載少兒動畫。
計劃調整後,孩子的學習興趣又來了,每天一回家就自覺地做作業,做完作業就看少兒節目,星期天還經常約同學去玩溜冰什麽的。孩子在學校裏的表現和成績都不錯,更重要的是,孩子是一個自由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明天,有的甚至早早就為他們設計了未來的道路,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們所設想的人生之路走向美好的未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孩子的發展在於自身,而不是父母能夠完全決定和左右的。
給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意味著兒童具有了熱情地實現自我、用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我的機會。剝奪兒童的自由支配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對城市獨生子女的調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獨生子女,自信心更強,並且比自由時間較少的孩子有更強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們應該轉變觀念,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孩子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
自由是需要的,每一個人都需要自由,每一個孩子也需要自由,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創新,就不可能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發展。但是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製約的。給孩子自由,但不能夠讓孩子隨意地滑向任何一個方向,一定要給她立下警示標,此路不通,這個辦法不行,必須要怎麽樣。在給孩子自由的同時,可以給她製訂一些家規,讓她明白任何自由都應該是和責任相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