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可塑性其實是很強的,孩子一時畏縮膽小,並不等於她將一直如此,隻要我們的教育方法得當,她很快就能超越自己。

如果我們發現一個男孩膽子很小,通常家長們會鼓勵他,想盡辦法**他的膽子;但是對於膽小的女孩,當父母的就不會太在意,他們認為女孩膽子小是自然現象,如果她們也和男孩一樣膽大妄為、無拘無束,倒不像是女孩的風格了。

是的,我們認為女孩要有女孩的樣子,不必向著“野小子”的路子發展,但女孩擁有沉靜的氣質,並不代表她的內心就是懦弱怕事、不敢出頭的。如果你的女兒凡事不敢相信自己、做事沒有毅力,在一些陌生場合驚慌退縮,家長們就應該有意識地練練她的膽子了。否則,將來以這種性格在社會上打拚,很難有出色的表現,隻能是一個機構裏可有可無的“花瓶”,一有什麽變故,比如調整、裁員等,她將很難保住自己的位置。

孩子膽小,多是由父母“嚇”出來的。

幼小的孩子本來不知道危險,不懂得害怕,總想這兒也摸摸,那兒也看看。這是孩子接觸外界、認識事物、實現自主性的表現,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許多家長不認識這一特點,常常會從成人的角度去阻止她們:“別把衣服弄髒了!”“下來,小心摔著!”這樣就壓抑了孩子的自主性發展,時間長了,孩子的膽子也就越來越小了。

孩子膽小也可能是由於家長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引起的,比如孩子主動擦桌子,由於個子矮小,可能擦得不夠幹淨,如果家長任意指責,也會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日久之後變得膽小起來。另外,孩子做錯了事,尤其是第一次做錯事時,家長不是先給孩子講道理,而是先訓斥一頓,這樣,也會使孩子膽小。因為孩子很可能以後不論幹什麽,都怕做錯事而挨打,時間長了也會使孩子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還有一種情況是,對於孩子的一些生理上的毛病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家長不是從愛護的角度去關心、幫助孩子,而是采取責備和取笑的方法,這也會挫傷其自尊心,使他們形成膽小的性格。

孩子的可塑性其實是很強的,孩子一時畏縮膽小,並不等於她將一直如此,隻要我們的教育方法得當,她很快就能超越自己。韓女士的女兒就是個膽小的孩子,學校裏有活動,同學們都在那裏大大方方表演,就她一個人縮在角落裏不吭聲,老師拉她也不上去;平時逛超市,她總喜歡拉著媽媽的手,就是上趟衛生間,也希望媽媽在外麵等著。對於女兒的這種狀態,媽媽很發愁,她谘詢了一些專家後,為女兒設計了一個既另類又簡單的計劃——教她“玩”。

當然這種玩不是瞎玩,選的全是有針對性的項目,第一個就是頗需點勇氣的小滑板車。

一開始,女兒總是緊緊地抓住媽媽的手不放,稍一鬆手她就哇哇大叫。媽媽堅持著鼓勵她:“你滑得不錯,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學會的!”一次又一次地,女兒在媽媽的期待中,手慢慢鬆開了,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兩小步,一大步、兩大步,她終於找到了一點感覺,開始興奮起來,叫道:“媽媽,我不要你扶了,你看我自己會了。”當然,也有摔倒的時候,但在成功的巨大**下,那偶然的摔倒根本就不算什麽了。一周以後,女兒已經能自如地操縱小滑板車了。之後,媽媽用同樣的方法,教女兒學會了騎自行車和溜冰。

接連攻克了幾個“堡壘”之後,媽媽明顯感覺到女兒的自信心增強了,對運動的興趣加大了,戶外活動的時間延長了。而且,因為女兒技藝傍身,總能吸引到一些小朋友跟她一塊兒玩,慢慢地,她懂得了怎麽跟別人去交往,性格也越來越活躍。教女兒學習什麽運動項目,是手段,不是目的,當她相信自己的能力,把挑戰當成樂趣的時候,膽子自然就大了。

較有挑戰性的遊戲項目對孩子是一種很好的心理訓練,也是一種學習態度和習慣的訓練,能讓其切身體驗到做一件事隻要有勇氣,隻要堅持就一定能做好。當你準備讓孩子也這樣做的時候,有三點要注意:一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各個擊破,讓孩子逐漸增強信心;二是不要操之過急,孩子學會一樣東西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學會耐心等待;三是家長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要放得開,不能保護過度,如果孩子後麵老是跟著一個大驚小怪、咋咋呼呼的尾巴,孩子怎麽會勇往直前呢?

父母們總覺得女孩應該文靜一些,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把一些限製加在女孩子的身上。女孩又是很重視父母的意見的,如果父母老是對女兒說,你不能這樣,你不該那樣,那麽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變得膽小怕事,不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