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性孩子“不可理喻”的背後,其實也有他們的“理”,隻是當家長的平時不注意分辨罷了。知道了他們與家長對抗的動機,就會知道什麽樣的管理方法對任性的孩子有效。
孩子任性,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男孩子脾氣上來,撒潑打滾,無所不幹;女孩子含蓄些,比較注意“形象”,但是心裏一不如意,就往那兒一坐,小嘴兒一撅,任憑你怎麽喊就是不答應,也真夠讓大人心急的。
在家長眼裏,孩子任性就是不可理喻,就是“犯擰”,他們要麽大聲喝斥,壓製孩子的脾氣,逼他們就範;要麽舉手投降,答應孩子的一切要求,隻求他們乖乖兒別鬧事。這兩種方法,其實都不好,雖然一時熄了孩子的火,但更大的隱患還在後麵。這隻能讓“犯擰”的孩子更“犯擰”,無禮的孩子更無禮。
要矯正孩子任性的性格缺陷,我們必須了解一點兒童心理學,知道他們在大人看來“不可理喻”的背後,到底有什麽樣的深層動機。8歲的寧寧,典型的你說往東她偏往西,媽媽都恨得打屁股了,可是她還是不順從。但在孩子內心裏,她卻是這麽想的:媽媽嫌我不聽話,太任性。可是我不餓的時候,媽媽偏讓我吃飯;我想看畫冊,她偏讓我午睡;我困了的時候,她還非讓我練琴。難道媽媽就不任性嗎?為什麽都要按她說的去辦?我已經是大孩子了,我不能決定自己要幹什麽嗎?
11歲的小多,脾氣說來就來,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對著幹,也不管人多人少。孩子心中,其實也有她的想法:“我吃東西吃得高興,不小心把番茄醬弄到臉上了。媽媽就嘮叨:‘看看比你大一歲的表姐,吃東西的時候多斯文,說話都慢聲細氣的,再看你,哪像個女孩子!’為什麽總是說別的孩子好?索性把漢堡包、薯條弄得滿地都是,這又怎麽樣?反正在媽媽的眼裏,我也不是好孩子了!”
10歲的莎莎,看到什麽要什麽,父母不答應,說哭就哭,沒個晴天的時候。在她心裏,打的是這個主意:“你們不讓孩子鬧,但是我好好說話你們什麽時候聽過?我一哭你們才會改變主意,上次就是這樣的。”任性形成的原因有多種,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嬌慣、放任、遷就;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長說得對不對,一概不接受,從而埋下了任性的種子;有些家長無視孩子的意願、想法,隻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並想出各種方式讓孩子就範,這種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也是形成任性的原因;另有一類家長經常當著別人的麵數落孩子,愛用諷刺、挖苦的語氣和孩子說話,雖然是為孩子好,哪怕家長說得再對,也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孩子為了自己的麵子,為了和家長對抗,故意任性犯擰。
看來,在任性孩子“不可理喻”的背後,其實也有他們的“理”,隻是當家長的平時不注意分辨罷了。知道了他們與家長對抗的動機,就會知道什麽樣的管理方法對任性的孩子有效,兒童教育專家推薦了以下的方法,家長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試用。
(1)提前打好預防針
孩子任性發作一般是有規律可循的,當預計孩子可能因某種情況任性時,要提前打好預防針。比如:帶孩子到商場之前,要估計到孩子會要求買玩具,一旦得不到滿足八成會耍賴。那麽,家長在從家裏出發前就要和孩子講好條件,看到喜歡的玩具隻許看一會兒,不能買,不聽話就不帶他(她)去商場了。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家長可以表揚鼓勵他(她),甚至可以給他(她)買件小禮物以示對其“不任性”的獎勵。
(2)遇到犯擰不能軟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長的弱點。家長越怕孩子哭,孩子就越是哭。因此,家長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絕對不能讓步,不管他(她)怎麽哭怎麽鬧,都不能有任何遷就的表示,態度要堅決,而且一定要堅持到底。
(3)讓孩子多與他人交往
目前,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受到溺愛,又缺少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容易形成孤僻、執拗的性格。形成這種性格後,在外麵和小朋友、同學相處困難,一不順心,回家更是要耍脾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家長要多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交往。在和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孩子沒有道理要求別人事事順著自己,對別人任性耍脾氣的結果可能就是“沒人理了”。孩子慢慢地會因此意識到任性的壞處,並且在和同齡人交往中改變任性的壞毛病。
孩子的任性,往往都是由家長慣出來的。如果家長不知道孩子哭泣、耍脾氣的心理原因是什麽,不懂得如何對症下藥,矯正他們任性的習慣,孩子的任性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變成一個自私、放縱、受不得挫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