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孩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向她們灌輸這樣的思想:能夠體諒他人是你的美德,但你一定要學會愛自己。

小容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做文員,她是個心慈麵軟的女孩子,對周圍的人一些不合理的小要求不知道該如何拒絕。無奈何,隻好含混地答應下來,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說,有時候還會出力不討好。

女孩子小時候,就被大人教導要“聽話”、“溫順”,所以,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別人的要求,等她們長大之後,以這種心理處世,想討好別人,結果卻會丟失自己,內心裏常常會陷於焦慮之中。

因此,在女孩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向她們灌輸這樣的思想:能夠體諒他人是你的美德,但你一定要學會愛自己。小安是個聽話的小女孩,在班級裏表現很好。有一次期中考試,前桌同學的橡皮丟了,就借小安的橡皮用。可是同學用完橡皮後竟忘了還給她,由於她膽子很小,考試時不敢說話,所以她沒敢向同學要。結果這次考試她答得亂七八糟。

當媽媽問她考得不好的原因時,她竟然委屈地說:“都怪我當時沒有橡皮。”

媽媽奇怪地問:“你不是有橡皮嗎?”

這時,小安才把考試時同學跟她借橡皮的事情告訴了媽媽。

媽媽聽完後,細心地跟她說:“能夠熱心地幫助別人,說明你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是你有沒有想到,把橡皮借給同學之後,你再用橡皮怎麽辦,這會不會影響到你的考試成績?”

“但如果我不借,同學會說我小氣的。”

“媽媽並不是讓你不借給別人東西,隻是想告訴你,別人的評論雖然重要,但自己的正當利益更重要。”

聽了媽媽的這些話,小安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恰當地拒絕,不僅是自我保護必須邁出的第一步,而且也是將來采取更恰當的方式與人交流需要掌握的一種處世技巧。因為,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沒有自己的主張,有時甚至還會給自己帶來危險。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具體分析女孩“不會拒絕”、“不敢拒絕”背後的潛在心理,然後教給她們合適的應對方法。

(1)別人都不理我了怎麽辦?

人天生就是害怕孤獨的,女孩尤其有一種依附心理,如果小夥伴都不跟自己玩,女孩的內心裏會沒著沒落。為了能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女孩有時會刻意地去討好周圍的小朋友。

這時父母可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女孩的獨立性上,讓她學會獨處,學會自主,而不是總跟著別人跑。克服了人際關係依賴性,有了獨立性,女孩自然也就學會拒絕了。

(2)他們說我小氣怎麽辦?

孩子雖小,但是很容易受到成人世界的影響。如果父母特別好麵子,總是做一些並不太願意做但為了保全自己麵子不得不做的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孩子也會養成這樣的習慣。

好麵子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孩子長大了就有可能遇事總是因掰不開麵子而吃虧,吃虧之後內心裏又十分難受,精神上常常很痛苦,從而心理嚴重失衡。要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父母本身應該做出榜樣,該拒絕時就拒絕,如果沒有拒絕就不要後悔。俗話說,死要麵子活受罪。認清這個道理,才能心安理得的拒絕他人。

(3)他們記恨我怎麽辦?

孩子在跟比較大的孩子玩耍時,那些大孩子可能會嚇唬她。由於害怕自己被欺負,所以對別人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無條件地滿足。可這樣做,一方麵,會鼓勵那些欺負她的人繼續采取這種野蠻方式要挾她;另一方麵,也會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失去自信,進入一個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父母可以讓膽小的女孩從學會拒絕父母、熟人入手,再慢慢過渡到拒絕一些較好說話的小夥伴。隻要利用機會多鍛煉,孩子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大,再不會因為膽小而不敢拒絕他人了。

(4)我不知道該說什麽怎麽辦?

拒絕其實也是一種習慣。缺乏拒絕經驗的女孩,往往無法開口拒絕他人,與他有沒有拒絕別人的膽量沒有任何關係,僅僅是因為她不習慣說“不”字。

婉言拒絕的技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養。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經曆的一些事情,根據當時的情境以及具體情況,教她以什麽樣的方式婉言拒絕他人的要求。比如,有的同學讓自己陪著其上街而不願意去,可以這樣說:“媽媽讓我看家。”或者“我的作業還沒有寫完呢!”

當我們的孩子學會自己做主導,拒絕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後,她就是在自強自信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這對於她以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莫大的益處。

那種不顧自己的利益,而總是“討好”他人的心理,被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寄生依賴者”——企圖憑借外在的人和事來提升自我的價值,渴求別人的讚美來給自己定位。這種心理在女性中極為普遍,如果當媽媽的曾經深受其害,我們就更應當及早教育女兒,擺脫它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