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隻強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父母之間,首先要溝通好了,達成一致。否則,家教的效果就無從體現。
人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沒有錯,孩子們在知道社會之前先知道家庭,在認識老師之前先認識父母,家庭教育是否合格,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為主導者,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應該是一致的,否則,各種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在一次關於家庭教育的調查中,一位中年男士說:“我們夫妻倆隻要吵架一定是為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我總說,孩子就是一個彈簧,壓得太久或是拉得太久,彈簧就失效了;孩子的教育就像開車,不停地踩油門,車子很可能會被嗆熄火……可妻子認為我這是歪理邪說。她雖然也為小小年紀就被各種學習壓力壓得很可憐的孩子感到很心痛,可總擔心孩子不‘培優’,就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還是執著地采取高壓政策,為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11歲的孩子,已經戴上了小眼鏡,身體又瘦弱,一點兒朝氣也沒有。”
另一位先生,又提出了另外一種問題,他說:“我家裏也一樣有爭執,對孩子稍稍管得嚴一點,他媽媽就看不下去。有一次,他上網沒有完成作業,我剛剛舉起手來嚇唬他一下,他媽媽就緊跟著說:‘好了,好了,把他嚇出毛病來,看你管誰去。’孩子看有了護身符,以後我再說什麽也聽不進去了。”
看來,父母對孩子教育觀念的不一致,是許多矛盾的根源。爸爸禁止的事情媽媽那裏可以放行,媽媽提倡的事情爸爸卻不讚同;父親嚴厲地進行懲罰,母親心疼地進行彌補……兩個大人光顧講自己的理了,這對孩子又會產生什麽影響呢?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父母之間不一致的觀念,就好像帆船遇到不同方向的風,這首先會影響孩子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
比如:孩子寫了一個童話故事,爸爸說太好了,而媽媽卻說,寫的什麽呀,每天淨做些沒用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道應該聽從爸爸,認為自己是出色的,還是信服媽媽,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無足輕重。即便是孩子相信一方,那麽另一方的反對意見也會讓孩子產生潛在的自我懷疑。
其次,這會讓孩子產生投機心理。要孩子具備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須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公正的相處狀態,既不強迫孩子,也不遷就孩子。
如果父親對孩子較嚴厲、苛刻,而母親過於溫和、寬容;或者母親要求特別嚴格,父親特別遷就、姑息、放任。不難想象,就會出現下列情形:孩子在嚴厲的家長麵前,變得很老實,唯唯諾諾,有話不敢說,有理不敢辯,有事也不敢做。而當著溫和的家長的麵,則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言行放肆,為所欲為。這樣,肯定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狀態,養成不良習慣。比如欺軟怕硬,見風使舵,出了事,就找同情自己的一方庇護。長此以往,孩子在家裏找到了保護傘,會導致家庭教育失去約束力。
我們不能隻強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父母之間,首先要相互溝通好了,達成一致。否則,家教的效果就無從體現。
對於女孩,家教太嚴容易阻斷了父母與女兒之間愛的通道,女孩感覺不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與快樂,就可能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家教太鬆,女孩天性中的嬌氣就會泛濫,有一天,家長即使想嚴厲了也已無從入手。所以,每位父母都應該是有嚴有慈,集嚴慈於一身。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父母須就以下問題達成一致:一是整個家庭的短期、長遠規劃。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脫離不了整個家庭發展的“大”環境。製訂這個規劃,可讓家庭的生活目標更明確。二是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麽樣的人(重在性格和品質方麵),這是父母處理有關孩子問題的前提和目標。三是近3年內對孩子的規劃。有了近距離的方向,才不會出現“多頭”教育。四是當孩子犯錯誤時,誰來指出和批評孩子,另一方如何配合,對這個問題父母要提前作好溝通。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有分歧意見是正常現象。然而,千萬不要在孩子麵前公開流露,在可能的條件下,應事先商議,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如果事先來不及商量,父母當中有一方先提出了要求,另一方要注意維護,有不同看法也應在教育後提出。隻有父母同唱一支“歌”,孩子才能從中得到益處,獲得健康成長。
父母教育孩子時,如果一個嚴格,一個寬鬆,今天要求孩子這樣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做,一天一個樣,各唱各的調,結果就會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孩子分不清誰是對的,不知道應該聽誰的,幹脆誰的也不聽,也就用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做的錯事。這樣,不但父母的威信削弱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也會見縫插針地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