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女孩的批評教育,不必那麽直接嚴厲,留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她們對自身的錯誤進行深刻的反省。
盡管女孩比男孩乖巧文靜,很少惹是生非,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她們總也有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總也有麵對意外、不知所措的時候,需要父母的指點和教導。
有些男孩的父母會反映自己的孩子太頑皮,即使麵對父母的斥責,也是“左耳聽、右耳冒”,或者幹脆你說你的,我玩我的,根本就不往心裏去。女孩的情況,卻基本相反,她們犯了錯誤之後,常常是父母的臉色剛剛沉下來,她們在那邊已經掉起了眼淚。弄得父母輕不得重不得,經常不了了之。教育的效果如何,當然就談不上了。
麵對女孩的這種表現,家長就需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對於女孩的批評教育,不必那麽直接嚴厲,留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她們對自身的錯誤進行深刻的反省,然後再有的放失地進行談話,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過中秋節的時候,姥姥到小可家吃晚飯。爸爸媽媽在廚房裏炒菜,就招呼小可給姥姥倒茶,但是小可動畫片看得正上癮,口中答應著,身子卻沒有動。媽媽生氣了,又大聲喊了小可一聲。姥姥連忙說:“又不是別人,我自己來好了,讓孩子看電視吧!”於是,姥姥站起來找熱水瓶沏茶。偏偏小可家的熱水瓶是新換的壓力式的,姥姥找不到按鈕,隻好又招呼小可。小可不情不願地從沙發上站起來,嘴裏隻嘟囔:“啥事都叫我,看個電視也看不好。”這時正好爸爸從廚房裏端菜出來,全都聽到耳朵裏。他本來想讓小可立即給姥姥道歉,轉念一想,就說道:“小可,你對姥姥太沒有禮貌了,吃完飯咱們談談。”
大家高高興興地吃了飯,爸爸媽媽把姥姥送到樓下,打個出租車送她回家了。他們兩個回到家裏,誰也不提剛才的事,隻是隨便議論些天氣等情況。小可終於忍不住了,她說:“爸爸,剛才是我做得不對,明天我上姥姥家去,向她道歉。”爸爸對小可用的教育方式,叫做延緩性批評,就是在問題發生後先設置一個緩衝階段,即留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對自身的言行進行深刻的反省,等到孩子頭腦冷靜下來後再作批評教育。
有些很明顯的錯誤,孩子自己也會意識到。這時父母可采取冷處理的辦法,保持沉默,或者裝糊塗,暫時將此事擱置不提,讓孩子自己反省。因為,此時孩子多已經做好挨批評的心理準備,如果父母如她所願批評了她,她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於批評和自己所犯的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靜下心來猜測父母的心理,進行自我反省。適度、適時的沉默可造就緊張的氣氛,此時無聲勝有聲,迫使孩子自我檢討。之後再與孩子交換意見,就會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父母要做到對女孩正確地進行批評,有些具體事項一定要注意,因為批評不僅應該有益於家庭教育,也應該是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的關鍵所在。
(1)批評孩子要注意時間和場合
女孩的自尊心都很強,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父母批評孩子最不應該在公開場合,比如:公共場所、當著孩子同學或朋友的麵、當著眾多親朋的麵。如果父母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覺到很沒有麵子,還可能會對父母心懷不滿甚至心生怨恨,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2)批評要合理
批評合理才能使孩子從心理上產生接受感,才有可能抑製孩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為、不良習慣與不良學習態度等。
父母對孩子進行批評首先要把孩子的不良行為事實搞清楚,事實不清,誇大其詞會使孩子產生拒絕心理。生活中,有些父母之所以批評孩子遭到抑製,甚至讓孩子產生不滿,就是因為父母批評的理由不充分,甚至誇大其詞,使孩子產生反感。
(3)批評孩子也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
當批評不符合事實時,父母也應該允許孩子作出解釋。因為如果孩子表麵上虛假地表示接受批評,然而內心裏大感委屈,實際上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引發種種弊端。與此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白:解釋的目的並不是推卸本來應負的責任,還應該要求孩子在解釋時保持心平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成功的家庭教育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因此,當女孩的行為表現不能令人滿意時,父母千萬不要劈頭蓋臉地隨意指責孩子,而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給予積極引導。以便讓我們對孩子的批評能有的放矢,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的心田。
我們應該明白,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她明白是非,找到正確的方法,而打擊她的信心,則是在顯示家長的高明。所以,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自尊比家長的情緒更重要,分析總結比指責評判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