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要讓孩子意識到,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種快樂,這裏麵,並沒有一點兒勉強的意思。
現實生活當中,常常會有些事情給人帶來喜悅或煩惱,帶來幸福或悲傷,帶來順利或困難,帶來成功或失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人都需要別人給予相應的理解和幫助。對於兒童,更需要去關心和幫助別人及接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他還說道:“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麽,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
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優越,為了她們的智能培養,家長們也是不惜一切力量,課堂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然後還要學琴,學英語,學舞蹈。我們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怕她辛苦,怕耽誤她的時間。我們教給孩子要自我保護,千方百計地讓我們的孩子聰明起來。同時也教給了她自私,以自己為中心。在智能、體能發展方麵比較占優勢,但在個性品德方麵卻是個弱勢。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他們隻知道自己有接受撫愛和關心的需要,不知道別人也有被撫愛和關心的需要。由於缺少“幫助他人”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所以當他們一旦進入集體生活,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方麵就會遇到較大的困難。
當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自發行為還不那麽完善的時候,家長自己可以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引路人。美尼婭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高級雇員,這樣的職位在美國也算是高收入家庭了。美尼婭的兒子在一所私立學校讀二年級,是個很可愛的小男孩。
美尼婭和她的兒子有一個約定,每周要去附近的一個老人公寓去幫助那裏的老人修剪草坪。美尼婭的鄰居是一對來自中國的夫婦,他們覺得一個年收入10多萬美元的媽媽帶著一個8歲的小男孩去給人家掃地、割草,並且還是免費的,怎麽聽著都讓人不可理解。如果媽媽想滿足孩子奉獻愛心的欲望,可以花費一點兒錢去找個工人來代替孩子做好了。孩子隻需要在一邊看著就行。
但是美尼婭認為那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做點義工不僅是應該的,還是必需的。如果隻是要捐助,那麽就應當去找合適的機構。小男孩在媽媽的影響下,做事情也做得很起勁兒,他說:“我必須要做這些事情,我媽媽說這一切都是在幫助別人,是每一個人應該去做的。”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小男孩很可愛,可是自己的女兒,一向嬌氣慣了,即使家長有心去引導她幫助別人,一時之間,也找不到什麽太好的方法。
這時候,先別急著給她講道理,也別逼她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我們必需要讓孩子意識到,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種快樂,這裏麵,並沒有一點兒勉強的意思。星期天,爸爸帶著小薇去了住在郊區的奶奶家。黃昏的時候,父女倆出去散步,來到一座小橋邊。這時候,一位老爺爺拉著一輛車子過來了,車子上裝得滿滿的一車西瓜。過橋要先走一段上坡路,老爺爺使勁兒往上拉,身後的繩子繃得緊緊的,可還是一步一滑,怎麽也上不來。爸爸看見了,趕緊跑過去幫助老爺爺推車,小薇也跟在後麵,伸出兩隻胖乎乎的小手跟著推。人多力量大,車子終於爬上了橋。老爺爺一邊擦汗一邊連聲道謝,還非要給小薇一個大西瓜。爸爸說:“您別客氣,我們做這點兒小事算什麽?”然後,父女倆高高興興地往回走。
小薇的臉熱得紅撲撲的,可是心裏美得不行,她說:“爸爸,我也能幫助別人幹活了!”爸爸偷偷地笑了,在他們小時候,家裏子女多,父母活兒忙,很少能有空閑時間教孩子們如何做人,可孩子們卻在一幕幕溫馨而又樸素的場景中,領略了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快樂,受到了最有成效的教育。“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多體驗一下人們互相扶助的溫暖與快樂,就會使她們的心靈得到最充足的養分,從而促進她們的健康成長。
關心別人的痛苦和不幸,會使人變得高尚;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會使人變得慷慨;時常為他人著想,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內涵。
家長們從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