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參加勞動的人,即使隻在家裏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也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

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時代,做家務的技能是她們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男女同工同酬,公平競爭,於是,就有一些家長認為,女孩子隻要學習好,品行好,家務做不做,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事實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勞動不僅能夠造就一個人,而且能夠給人以快樂和幸福。哈佛大學曾經對波士頓的456名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曆和成長過程。在這些孩子進入中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管這些人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從小參加勞動和工作的人,即使隻在家裏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勞動使孩子獲得能力,生活上就獨立;在麵對挫折時,孩子善於以獨立的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美籍華人趙錫成出生於上海,現任美國福茂集團董事長。他共有6個女兒,其中長女趙小蘭現任美國勞工部部長,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者,四女兒趙小甫現任通用集團副總裁法律顧問,五女兒趙小婷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小女兒趙安吉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現任福茂集團副總裁。

趙錫成介紹,他一直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盡管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但是他並不想讓孩子嬌生慣養,養成不勞而獲的壞習慣。從很小起,他就要求6個女兒在家裏分擔家務。如,每天早晨,她們要出去檢查遊泳池的設備,打撈水上的髒東西;到了星期日,則要整理兩英畝的院子,把雜草和蒲公英拔掉。小女兒趙安吉在未成年時,就已經負責處理家裏的賬單,將聖誕卡的郵寄名單輸入電腦,並接聽晚上的電話。有的家長把讓孩子幫助自己做家務,僅僅看做是幫自己的忙。因為自己有時間可以把家務做得很好,就不讓孩子做。有的家長讓孩子幫著做,孩子剛開始往往是幫“倒忙”,於是就不再讓孩子幹了。更多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舍不得讓他們一起參與家務,這樣,孩子會養成以“家務活可以不必幹”的習慣,或者用“不會幹”、“幹不好”為理由來推脫。這種好逸惡勞的習慣一旦養成,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都會起到一個消極的影響。

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家庭獨生子女每日平均勞動時間僅為11.32分鍾,不及美國孩子的1/6。60%的獨生子女從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等家務。在家裏,家長包辦孩子的一切;在學校,老師也很少安排勞動。這樣一來,孩子的動手機會減少,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了,也會逐漸使其厭煩勞動。

孩子做不做家務勞動看似小事,但卻會引發一係列的不良後果。

不做家務勞動的孩子,往往動手能力弱,眼高手低。對於孩子來說,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了解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孩子日常的家務勞動鍛煉,正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如果一個孩子的記憶中隻有書本知識,而沒有運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的體會,也很難激發孩子進一步的求知欲望和熱情。

不做家務勞動的孩子,往往依賴性強,缺乏自主性。孩子的勞動習慣與自主、自理能力是連在一起的。有關分析表明:家務勞動時間與孩子的獨立性有顯著關係,也就是說,孩子的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就越強。試想一下,一個沒有任何勞動機會、在家裏什麽活兒都不會幹的孩子,當她離開父母的時候,怎麽能夠自如地生活在複雜的社會?更不要說在這個社會中有所發展了。

不做家務勞動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如果孩子一點兒家務勞動的經驗都沒有,她就體會不到父母勞動的艱辛。父母為家庭、為孩子的付出,她也會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孩子這樣的思想就會在無形之中為親子溝通設置障礙,使得父母終日辛勞而不得解脫,難以得到孩子應有的情感回報,讓人心生“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感慨。

家務勞動是孩子們可以參與的勞動內容之一,它既能養成孩子勞動習慣和自立意識,促進孩子學習獨立生活的本領,還能增強參與家事的意識,留戀、珍惜家庭的安寧和融洽,從後者著眼,鼓勵孩子做點家務勞動更有其深刻意義。

母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所以母親總想無微不至地照顧家人,尤其是孩子,在家裏總是盡心盡力地包攬全部家務。天長日久,孩子就會以這種異常為正常,對母親的辛苦勞作無動於衷,視自己的享受為理所當然。孩子一旦長大,就會淡然而去,因為她早已喪失對家庭的參與意識,自己是家庭一員的認同心理在內心深處**然無存。這是慈母的悲劇,也是家庭的悲劇,母性較強的家庭,更容易發生這種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