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標新立異的含義是什麽。按照通常的解釋,一是指觀點、見解與他人不一樣,新穎獨到,富有創意;二是指故意用新奇的方式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吸引他人注意。在主流看法上,一般是肯定前者、否定後者,但是我認為,後者也未必全錯,隻要他所表達的東西的確有創新、有價值,個人的動機就無可厚非。就像鄭板橋作畫追求“領異標新二月花”,他當然是想讓自己的作品清新脫俗、獨樹一幟,顯得與眾不同。沒那真功夫,他想與眾不同還“不”不了呢!

領導同誌要求文稿有新意、有創意,這是正常的、必然的。尤其在當代,很多領導同誌思想解放,敢想敢幹,開拓創新意識比較強,喜歡獨立思考,喜歡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思想見解,而不喜歡人雲亦雲、重複雷同。這是一種可貴的特質,也是我們寫作中有時感到難以適應的地方。比如某篇稿子,按照領導要求作了修改,多了一些新意、新話,他又為何會覺得過於標新立異呢?這就要看,我們對“新”的認識和理解,是否偏離了領導的本意。一般來說,領導所要求的“新”,主要包括這樣幾方麵:一是主題和觀點新,這是最主要的。主題是全文的“靈魂”,觀點是文中的“眼睛”,它們最能反映領導者看問題的立場和方法,也最能檢驗領導者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有新意,就意味著有創見、有特色,能夠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啟發和教益。二是內容新,無論敘事還是說理、表述決策還是布置工作,要切合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有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有利於指導新實踐、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麵。三是語言新,不照抄照搬,不咬文嚼字,清新自然,鮮活生動,為幹部群眾喜聞樂見。做到這幾條,我想“新”的目的就基本達到了。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看到,有時候我們所認知的“新”與領導所要求的“新”是不一樣的。盡管文稿富有新意也是文秘人員的一貫追求,並常常為之冥思苦想、費盡心血,但自覺不自覺地,我們往往忽視文稿整體上的、內在質量上的“新”,而偏重追求語言文字上的“新”和外在表現形式上的“新”。特別是在語言文字方麵,以為改造某些詞句、變換某些說法,就能達到“新”的目的。比如:有的以發展思路提法的花樣翻新為“新”,而不管是否切合實際,是否與過去提出的、並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思路相銜接;有的以堆砌辭藻、文采絢麗為“新”,而不管內容表達是否需要;有的以措辭的生僻、離奇甚至生造詞語為“新”,而不管是否自然、通順;有的以搬弄深奧晦澀的新概念、新名詞、新術語為“新”,而不管人們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有的以運用某些尚未普及的時髦網絡語言為“新”,而不管是否符合公文語體特點。凡此種種,不可否認,其中都包含著求新的動機和努力,表麵看去也的確能給人們帶來一些新鮮的感覺,但文稿的內在質量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就像一個人長相本來有缺陷,無論怎樣精心裝扮,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觀。

下麵看一個例子。某篇文稿部署今後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開始提出的戰略性口號是“實施趕超式發展戰略,奮力實現經濟騰飛”。領導閱稿後認為,“趕超發展”這個字眼都老掉牙了,好多地方都這樣提,我們自己過去也提過,能不能換一個更有新意、更切合當前實際的說法?起草者就琢磨著如何變換字眼,“跨越式發展”“跳躍式發展”“超常規發展”等過去也有人提過了,再後來“彎道超車”“變道超車”“換車超車”也不新鮮了,那就來個“飆車超車”如何?這個提法還比較新鮮,而且很有氣魄。領導一看,又覺得太離奇,既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我們這地方基礎差、底子薄、傳統產業比重高,應當從優化結構、推進科技進步和產業改造升級這些方麵來考慮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好,還飆什麽車?不飆出個車毀人亡才怪!起草者這才明白過來,把這句話改成“以轉變發展方式為突破口,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領導才予以認可。由此就可看出,文字與實質相統一的“新”,才是領導同誌所看重、所追求的。

語言文字的“新”當然也是重要的。新穎鮮活的語言如同清晨的空氣、草葉上的露珠、雨後的虹霓,讓文稿充滿清新活潑的氣息,但前提是,不能與機關文稿語體特點離得太遠。我認識一位知識麵寬、思維活躍、很有才氣的年輕文友,他就經常為此而糾結:按通用的套路和語言寫稿改稿吧,有些領導不滿意,其實自己也不滿意;搞幾個新鮮點兒、刺激點兒的詞句吧,自己滿意了,領導還是不滿意。他寫稿子,常常不按規矩出牌,寫著寫著就冒出幾個新奇的詞兒,比如講到年輕幹部要好學上進,他寫的是“要經常自我‘清空’‘歸零’‘重啟’,把昨天的進步與成績打包寄存起來,給自己‘恢複出廠設置’”;講到加強班子團結,他寫的是“手足一體,合力同心,力戒內耗,始終牢記‘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講到加強調查研究,他寫的是“要有間諜那種敏銳的嗅覺、偵察員那種犀利的目光,精準高效掌握真實情況”。有一次,他起草一篇關於加強機關黨員幹部思想作風建設的講話稿,其中冒出這樣一句話“作為領導機關的黨員幹部,必須廉潔守正、慎獨慎微,情商不宜太高,人脈不用太廣”,領導審稿時在旁邊打了三個大大的疑問號。前幾句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後麵幾句,其本意是不能有那種投機耍滑、巧言令色的情商,那種**朋友、拉拉扯扯的人脈,但領導覺得這說法太新奇,容易產生歧義。不管怎麽說吧,大家都承認這小夥子很有才,隻是對他這種語言表達風格,有的領導喜歡,有的領導不喜歡。有人甚至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他不宜在一科工作,因為一科是專門對付領導講話稿的,應該把他調整到負責調研的三科或負責宣傳文化的四科去工作,他那種特殊才華才派得上用場。好在年輕人腦瓜子轉得快,以後他就注意把握分寸,在遵循公文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力求脫俗求新,所以凡是他寫的稿子,人家都喜歡看,成為一名深得領導賞識的優秀筆杆子。

由此看來,要想把稿子改得既有新意新貌,又不至於太過標新立異,最根本的還是要從實際需要出發,把創新式思維與務實態度結合起來,做到“新”得實在、準確,“新”得恰到好處。語言文字方麵,陳詞濫調當然要努力避免,求新求活值得大力提倡,但要注意防止片麵性,要追求那種雅俗共賞的“新”、而不是孤芳自賞的“新”,清新自然的“新”、而不是生編硬造的“新”,合乎常理的“新”、而不是怪誕離奇的“新”,恰如其分的“新”、而不是誇大其辭的“新”。不少年輕同誌很舍得在詞語的翻新改造上下功夫,有的甚至到了“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程度,精神固然可嘉,但一定要把握好“度”,以免弄巧成拙。正如前麵所說這位年輕人所總結的:標新立異的語言固然可愛,但當它與“樸實自然”狹路相逢時,就要主動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