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是起草的延續和深化,二者密不可分,所以要從寫作的全過程來觀察電腦利用的利與弊、得與失。
凡事都有兩麵性。說電腦好,並不是一好百好,它也有某些“缺點”,比如:長期麵對屏幕,容易損傷視力;用五筆或拚音輸入,容易造成字形相近或讀音相同的字和詞相混淆;運用複製粘貼功能時,容易出現重複和錯、缺、漏等情況。不過相比而言,這些都還屬於小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讓人患上“電腦依賴症”,用慣了就離不開,陷進去就出不來,碰上寫不下去或修改不下去時,就拿CTRL+C、CTRL+V來對付。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網上已經不止一次披露和批評過這種現象,比如有的黨員幹部,連寫理論學習心得體會都全盤複製、粘貼網上的文章,因而受到通報批評。值得警覺的是,這種“依賴症”絕非個別,而是較為普遍地存在,隻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何以如此呢?就文秘人員自身來說,其實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對電腦的習慣性依賴所致。為了更好說明這一點,下麵引用一位年輕文友寫的一篇隨筆:
為了文稿寫作的需要,我常年隨身攜帶著一個優盤,這是我的“戰備資料庫”。在報社、在公安、在黨辦,每工作一個單位,我都注重收集各種類型的文稿資料,向師傅們請教並討要“壓箱底”的曆史文稿資料,哪怕是一兩個月的短期幫助工作也不例外。不知不覺,這個庫已經容納了自己寫的、同事寫的、單位一代代前輩傳襲下來的將近兩萬個文字材料。
為了方便遇有任務時的取閱,以及無任務時的類比總結同類型文稿的寫作規律,我將這兩萬個材料分門別類歸置到不同的子文件夾、子子文件夾,包括“領導講話及署名文章”“部署類公文”“回顧類公文”“信件”“調研文章”“規章製度”“政務活動方案”“曆次迎檢資料”“課件講稿”等等。資料多了以後,我又擔心優盤遺失,擔心被人竊取,為了確保安全,我又利用移動儲存設備的保密管理技術,給它上了一套密碼,並且在台式機上做好備份,這才安下心來。
之所以對這個優盤傾注這麽多心力並且樂此不疲,是因為它為我和我的同事們的文秘工作提供了極大的儲備支撐。我的同事們把它稱為“萬能小優盤”,因為每當領受到一項文稿寫作任務,第一件事就是把優盤插上電腦,鍵入關鍵詞,來個全盤搜索。如果在儲備庫裏能找到類似的文稿,心裏就有了一半底氣,因為結構、筆法、題材等等,都有了一個保底的參照;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參照,那就“恭喜”自己,撞到了一個“空前”的任務,需要小心謹慎對待,不能麻痹大意。
第一次察覺到自己患有嚴重的“優盤依賴症”,是幾年前參加沿海某省省委遴選考試時。發下試卷一看,作文是一道並不陌生的題目,兩個月前還寫過相似的材料,我當時滿心歡喜,以為穩操勝券。沒想到,提起筆來就開始感覺不對勁,文章的立意腦子裏有,框架也已經搭出來,但是支撐文章的各種素材、語言、事例卻統統想不起來、夠不著,感覺“危樓高百尺”卻就是“摘不到星辰”。後來越寫越緊張,最後竟然大腦短路,連最常用的某些詞句也想不起來怎麽寫。這樣的考試,結果自然要“脫靶”。
優盤依賴症是網絡依賴症的一種異化,實質都是對外部輔助工具、手段的依賴。科技進步對文稿起草人員而言確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寫稿效率大幅提高,產量和產速不可與過去同日而語,修改、查閱都十分的方便;但另一方麵,思考力和創造力也在經受巨大考驗,文秘人員稍不“自重”,就會陷入快消式、流量式、程序式寫作的歧途——就像快消模式下的中央廚房,每一道菜品都是按照固定的材料和配比、程序製作,這種生產方式對廚師來說毫無創作創造可言,隻要按時按量“投料”即可,這種產品對顧客也像程序一樣“冷漠無情”,吃到嘴裏雖然不會倒胃口,但也永遠不會有驚喜。
如果你是這樣的寫手,那麽你需要停下飛速敲擊的鍵盤,認真審視一下現在的形勢了。時間走到2020年,算法、算力、算料都取得長足發展,基於這些要素的完備,人工智能正**,對一切“可編碼”的職業施以“降維式打擊”。牛津大學兩位經濟學家計算出了七百多個細分職業的“人工智能可替代概率”,並由此排列出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十種“高危職業”,其中“秘書/行政文員”赫然排在第七位。2017年,騰訊的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現場演示,0.5秒鍾寫出一篇1000字的完整新聞報道,還自動配圖,自動剪輯,這台機器人在搜集數據、寫作速度和準確性方麵都可以完勝人類。由此我想,機器人寫手唯一不能替代我們“人類文秘”的,就是思考力和創造力,它們隻能為領導提供“方程式”的拚拚湊湊的材料,卻無法提供經過紮實調研、深入思考而成的有靈魂、有血肉、有實用價值的輔政參謀意見。
說到底,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還要自覺自警地抵製科技進步帶來的副作用,要堅決守護思考力和創造力。如果我們把公文寫作的創造變成了複製粘貼、依樣畫葫蘆,那就離葬送掉這個古老而光榮的職業不遠了。
看得出來,這位年輕人說的是大實話,是他的切身感受,是自我剖析、自警自勵的理智之言。同時還看得出,他非常注重積累資料、注重取他人之長提高自我,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即便如此,他仍然這樣提出問題,可見“網絡依賴症”的確不可不防。
網絡本身當然是無辜的,它沒有“壞心眼”,隻有“熱心腸”,它提供海量的知識供我們學習,提供優秀的範文供我們借鑒,提供各式各樣的寫作要領和技巧供我們掌握,還提供各種類型的寫作模板供我們參照,一切都是為著幫助我們把稿子寫好、改好。下麵我們再看看網上登載的一篇領導講話“萬能模板”:
同誌們:
今天,我們在這裏召開×××會議,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貫徹×××會議精神,全麵動員部署我市開展×××工作。剛才×××同誌,以及×××同誌的講話,講得很好,非常深刻,希望大家深刻領會,抓好貫徹落實,全力推動×××工作深入開展,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麵。
下麵,圍繞×××工作,我再講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充分領會×××工作的重要性
當前×××工作在我市已經開創了很好的局麵,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在×××方麵,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還需要從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推進。各級領導要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的部署要求上來,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上下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麵,更加自覺主動地做好×××工作。
二、加強落實,確保×××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認真對照相關要求,把目標任務落實到部門、具體到項目、細化到崗位、量化到個人,真正做到以責任促落實,以責任促成效,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麵。目前有個別同誌個別部門存在一些很不好的現象,即熱衷於搞形式主義,以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當然,適當的會議、文件是必要的,但光講空話打官腔是遠遠不夠的,隻有紮紮實實推動×××工作的深入開展,抓出實效,抓出成績,才能確保圓滿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
三、完善製度,建立健全工作的長效機製
要以製度化建設為抓手,建立完善×××工作的長效工作機製和活動運行機製,以科學管用的製度保障×××工作常態化開展。要注意集思廣益,科學周密地製定×××工作的相關製度。要做到相互銜接、係統配套,形成有機整體,增強製度的係統性;既重視研究製定實體性製度,又注重研究製定程序性製度,增強製度的可操作性。要堅持抓落實原則,處理好建立和執行的關係。再好的製度規定,不執行,隻能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貼在牆上”的東西。要把製度的執行作為長效機製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建立製度的同時,同步製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保證製度的落實,並長期發揮作用。
四、加強宣傳,營造關心支持×××工作的濃厚氛圍
要緊緊圍繞×××目標,進一步深化鞏固×××工作的大好局麵。要整合各方力量對×××工作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入宣傳,重點宣傳×××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工作目標,市委關於×××工作的總體部署和重要舉措,全市×××工作的新成績和新亮點,不斷提高廣大市民對×××工作的知曉率、滿意率和支持率,努力營造濃厚氛圍,為×××工作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同誌們,×××工作事關全市工作大局,是我們責無旁貸的重要使命。希望大家按照既定的目標和確定的措施,一件件抓細化,一項項抓落實,努力為開創×××工作的新局麵做出應有貢獻。
瞧,有章有法,有板有眼,絕對正確,絕對完整,連開頭結尾都替我們想好了。而且網絡上這樣的模板還不止這一塊,會議總結講話怎麽寫、致辭怎麽寫,其他文體如調研報告怎麽寫,文件怎麽寫,工作總結、會議紀要、匯報材料等等怎麽寫,網上都能找到模板;此外還有所謂公文寫作“萬能套話”“萬能好詞好句”,網上也比比皆是。小編們如此煞費苦心,其本意應當是為廣大文秘人員,特別是初學者提供一個基本的框架和參照,使之在寫作中少走彎路,入門上路更快、更順當些,文稿起草和修改更合乎規範些。但模板畢竟隻是模板,是缺少變化的“死”的東西,它代替不了人腦的思考,代替不了千變萬化的實際情況和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探索與創造,也代替不了領導者和幹部群眾對文稿質量與價值的審美標準。如果一味迷信模板、依賴模板,稿子看上去是合乎格式規範了,主題、觀點、結構和語言表達似乎也無可挑剔了,但這種僵硬呆板、死氣沉沉的稿子能有什麽用?不過一堆文字垃圾罷了。
優盤依賴也好,模板依賴也罷,既然我們知道它的副作用,那又為何無法擺脫、難以克服呢?我想原因不外乎這樣幾方麵:
第一,電腦利用的方便快捷,客觀上為惰性的滋生提供了溫床。眾所周知,公文寫作是艱苦而複雜的腦力勞動,用通俗的說法就是“苦差事”,它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思考、領悟,不斷地探索創新、掌握技能、提高質量,否則就難以勝任。這也正是一些年輕同誌視文字工作為畏途的重要原因所在。而進入電腦時代,“苦差事”似乎不那麽“苦”了,碰到難題就可以求助於電腦,反正所需要的東西電腦上應有盡有,照搬過來就是,既好又快,何樂而不為呢?盡管這未必是出於主觀故意,但人都有偷懶圖省事的本性,一旦客觀條件具備,他就會加以利用。
第二,被電腦上的優秀文章“鎖定”,束縛了大腦思維。電腦上可查詢的好東西太多了,那些精辟的論述,那些新奇的觀點,那些吸睛的小標題,那些形象生動、意味雋永的妙語佳句,讓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之感。本來,這些東西隻能作為學習借鑒之用,但如果不開動腦筋進行消化、吸收,不善於多角度觀察事物、多種方法表達見解,就容易放棄獨立思考,變成簡單的“拿來主義”。
第三,方法不當,讓電腦“喧賓奪主”,導致迷失自我。任何文稿的寫作都是基於自我的創造,有創造才能寫出不同的特色,適應不同的需要,發揮不同的作用。但有些同誌接到寫作任務時,首先不是自主考慮如何布局謀篇、審題立意,而是去網上找模板、搜範文,看人家是怎麽結構的、主題和觀點是怎樣的、表述方法是怎樣的,於是就被牽著鼻子走了,找不到自己的思路和語言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離開了電腦就無從下手。
第四,片麵追求所謂的正確、規範、穩妥,陷入照抄照搬的泥潭。這主要表現在涉及思想性、政治性、原則性的表述方麵,比如對重大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對上級重要決策部署或領導人講話進行評價和理解、對有關政治問題談認識作表態等,當自己理解不深、把握不準時,為了不出差錯、不犯錯誤,寧可放棄獨立思考而照搬網上的東西。為什麽很多文稿中談理論、談認識的部分總是驚人的相似,甚至一字不差,原因就在於此。
上述問題不僅反映在起草過程中,也反映在修改過程中。修改,本來是要把稿子上的毛病改掉,包括把我們已經意識到的過度依賴電腦的毛病改掉,但由於習慣和觀念的驅使,我們仍然自覺不自覺地一味向電腦要答案、求“良方”,結果稿子還是改不好,還是迷失在他人的思考成果中而難以自拔。可見,不挖掉“電腦依賴症”這個病根,“內科診療”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療效”,文稿就會在永無休止的“克隆”中失去它應有的個性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