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門派問責徐天之事,便在 “齊王府”和諧、平靜的氣氛中得以完結,諸位掌門告辭徐天之際,皆是邀請這廝得閑往山門做客。

徐天欣喜應允所請,臨別之際,再是拿出不少禮品相贈,言香火之資,請求各門派代為超度“劍堂”亡靈,此提議得諸位掌門盛讚,皆是歡喜而去。

智仁大師和師弟告辭回東北道觀時,最是稀罕徒兒孝敬的紅酒,叮囑徒兒當不時使人送些往道觀,在徐天率府中夫人跪別,兩位老道大笑聲中漸漸消失身影。

徐天在江湖上的名氣經武當、少林、峨嵋、崆峒四派問責一事後再得讚美,便是曾與佛門衝突造成僧侶死傷的事也再不言及,這便是人性、佛性,一切皆以實力說話。

長安城中諸多針對徐天的謠言也是慢慢開始消失,卻是這些世家大族見以此等小兒科的手段一時奈何不得這廝,還不如留些力氣,再想辦法置徐天於死地。

長安城中的江湖勢力隱去後,滿城再是恢複往日的寧靜,卻是愁壞了袁天罡這神棍再無用武之地,因不得朝廷所用且還要防備朝廷發現其蹤跡,這廝竟是索性隱於長安城市井之中,易容換貌四處替人看相算命,你卻不說,還讓這廝名氣大燥,得些念力,使功法大進。

許是這廝想通諸多往昔之事,解開心結,卻是想不通自己勞神費力為皇上煉製的丹丸怎地就會成了要人命的毒藥,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竟是央求欽天監李淳風代為說項,於 “齊王府”拜見徐天。

得李淳風訴說袁天罡欲求見的消息,徐天看在同為道門弟子的麵上,並無拒絕這廝求見。

初夏時節,徐天於 “齊王府”荷花池邊的亭子間接見李淳風和袁天罡。

“龍門觀袁天罡拜見聖子,以往多有得罪,還望聖子大人大量,原諒則個。”

見著徐天,袁天罡便大禮參拜,所謂;出手不打笑臉人,徐天也是以禮相待。

“ 袁道長不必如此客氣,想你我二人本無仇怨,徐某所為也不是為針對道長,不過就事論事,欲求心緒通透罷了,想必袁道長能理解心緒通透對我等修行之人的重要,不會再怪罪徐某多事吧!”

“聖子所言,羞煞袁某也!”

“如此,請二位道長坐下敘話!”

邀請李淳風和袁天罡於亭子間坐下,有侍女早是奉上香茗、精致茶果。

望著荷花池中綠水、綠葉,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兒,這等靜心之處,袁天罡、李淳風有如沐春風之感,使談話的氣氛頓感輕鬆。

“ 聖子;袁道長近日於長安城得紅塵念力,使道法又有精深,袁道長終是感聖子所做所為皆是暗合道家修身、修心的真諦,遂起拜見聖子之意,聖子不會怪罪淳風自作主張,引袁道長於府中叨擾吧!”

“ 嗬嗬!李大人想多了,徐某做人行事向來講求光明磊落,所謂;話明氣散,袁道長與徐某的爭執在於對朝廷世家大族的態度不同,在於道長以往自視甚高,將權勢、利益看得太重所致,想我道家一脈,自當秉承清靜無為,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袁道長如今心念通透,善莫大焉,徐某如何會有怪罪呢。”

李淳風與徐天輕聲交談,袁天罡一旁聽來,除有羞慚外為徐天如此大度更感敬佩。

“ 袁某多謝聖子不罪之恩,今日聽聖子之言,其對道法的悟解,袁某不及也,想袁某往昔因執念太多,行事多有乖張,如今卻因奉聖上旨意,煉製丹丸之事而獲罪,非是袁某有不軌之心,煉製丹丸皆是按秘法使之,所用材料無一不是精益求精,袁某想不明白聖上怎地就會因丹丸而使身體不適,還望聖子為某家解惑。”

聞聽袁天罡此語,徐天終是知道這廝為何往府中求見自己,卻是這廝惹下滔天大禍,卻還不知自己究竟錯在哪裏,也難怪這廝不知,其時道門所煉製的丹丸並無得道家上古傳承,所煉丹丸雖能短時起刺激人體的活力,使之看來確是有些作用,但、服用時日稍久,心然於丹丸中所含的重金屬所害,中毒而亡。

道家有煉製長生不老丹的傳說,而這所謂的長生不老丹,其中蘊含的藥力卻不是凡人所能承受的,而真正的長生乃是延年益壽,並非是永生不死。

徐天見袁天罡一副虛心求教的表情,微笑著說道。

“ 袁道長煉製丹丸的方法沒錯,錯便錯在忘了道家遵循自然的真義,忘了丹丸會帶來的危害,其實、這世上的事皆是相對的,有其好的一麵必然就有壞的一麵,此乃自然規律,想丹丸煉製之術,以金木水火土為原料,其中的金和土是以水銀等貴重金屬和各種礦物而就,袁道長可知水銀等金屬和礦物於自然界中皆是有毒之物,煉製時綜合各種貴重藥材和水,在特定的火之作用下,使其金和土發生變化,某種程度上看似增加了丹丸的藥效,其實卻是將毒素融合於藥材之中,服用之人,短時看來龍精虎猛,卻是因丹丸刺激身體,透支極限,時日稍久,沉積身體中的毒素便如阻斷河流源頭的淤泥,使河床幹枯,再無生機。這世上本無長生之法,又何來長生的丹丸呢!”

袁天罡、李淳風聞得徐天之言,萬沒想到這小子於煉丹一道也是門清,且、說出來的道理卻是他等聞所未聞,偏又句句在理,更是於道法,術法的悟解皆是入骨,不禁大是欽佩,甚覺此次來徐府,當真沒有白來。

古語有雲;“早聞道,夕死可矣!”

袁天罡此時便是這等想法,再沒因欲要躲避朝廷的抓捕而心憂,卻再聽得徐天說道。

“ 袁道長如今為朝廷所不容,徐某觀道長執念盡去,潛心向道,說不得便有些造化,如是不棄可往徐某師父於東北主持的道觀修習道法,他日得證仙緣也說不定呢。”

“ 哈哈!多謝聖子為袁某著想,然、袁某既然想通往昔不能理解之事,留下臭皮囊再是無所畏懼,自當回龍虎山潛心向道,再不問塵世恩怨,如是老天有眼使袁某得其所願,他日我等有緣再見。”

這廝說完此話竟是起身飄然而去,毫無留戀。

李淳風拍手讚歎。

“道長此去如是天可憐見,不為朝廷所難,他日定能為道門留下傳說,成其有德之名。”

徐天也沒想到袁天罡也是如此高傲又自尊之人,這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袁天罡飄然離去後,果然回 “龍虎山”中隱秘道觀中潛心向道不問世事,其間著有相書、天文書、風水書多本。

可惜這廝所著《九天玄女六壬課》《五行相書》《易鏡玄要》《三世相法》《袁天罡稱骨歌》《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等書皆是失傳於世,使僅憑風聲風向便可斷吉凶之 “風鑒”之術從此失傳,當真算得是道門的重大損失。

貞觀十九年,袁天罡知自己壽數將盡,使人傳信徐天,乞求於他死後,使其將自己屍體葬於邛崍“白鶴山”中。

接到袁天罡這般請求,徐天吩咐 “天玄教”十數道士往 “龍虎山”滿足這廝遺囑,卻是始終不明白他為何使自己的屍體舍 “龍虎山”不葬,而要葬於 “白鶴山”中,這卻是永遠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