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創業和創業的成功,都離不開寬鬆的社會氛圍。這是因為創業與創新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沒有創新的創業很難突破和超越過去,也就意味著很難成功。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看,概莫如此。

然而從我國幾千年來的曆史看,漫長的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官僚死板、容不得異見,與自由、多元、包容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相比,創新思想和創新技術的出現很難破繭而出。這也是我國過去為什麽長期是農業社會,以自由經濟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無法萌芽的真實寫照。

這種影子,直到今天仍然可見端倪。無論從教育體製、金融體係還是社會環境看,創新型企業和創新人才的生態環境都不如人意。

談到創業環境,為什麽大學生創業的麵那麽窄呢?實際上就與許多部門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有關。例如,有的地方老百姓為孩子上幼兒園要排隊八天八夜,那麽這時候能不能就允許大學生在這裏創辦一家幼兒園呢?毫無疑問應當是允許並且鼓勵的,因為市場有需求。可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手續辦不下來。還有就是,既然大學生創業融資難,那能不能允許這些大學生自己創辦一些小型金融服務企業呢?也應當是允許的,可實際上不可能。所以說,如果一些高度壟斷的服務領域,自己解決不了群眾的困難,又不允許別人染指、參與服務競爭,這事實上就把大學生創業的範圍給大大壓縮了。而據估計,如果把這些服務業全部放開,每年容納幾百萬大學生就業或創業綽綽有餘。[1]

看美國,同樣是大學生創業,無論從政府層麵還是學校角度看,都沒有我們這麽“搞得”紅火,但他們的成就顯而易見。這就叫“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就好比是孩子讀書。你整天嘮叨著要他看書、做作業,他的學習成績不見得就好;相反,許多不用父母嘮叨的孩子成績還就特別好。為什麽?從外因看,很重要的一點是你這種指手畫腳、嘮嘮叨叨,實際上剝奪了孩子自主學習的權利,反而使得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麽、需要補什麽、怎麽補;相反,如果你給孩子的學習環境寬鬆適度,並且能夠在家中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來,以身作則,給孩子以示範,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正因如此才有這樣一種說法:“成功的父母每天隻講一句話,孩子就記住了;失敗的父母每天嘮嘮叨叨,孩子什麽都沒記住。”

美國蘋果公司聯席創辦人喬布斯,是我國許多企業家和年輕人的偶像。可是,如果你隻看到他給世人留下的眾多傳奇設計,如iMac、iPod、iPhone、iPad等等,還遠遠不夠,因為這隻是結果,隻是表象。真正本質的東西在於,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堅定承諾、敢於標新立異的獨立人格、鍥而不舍的頑強精神。如果沒有這些,他又怎麽可能會留下那些傳奇來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在對喬布斯的各種描述,如“一位顛覆性的企業領袖”、“商業革命家”、“IT狂人”、“永不停息的創新者”、“偏執的完美主義者”等等中,他最核心的價值在於獨立的人格,即自始至終固執己見、執著地過著自己的人生。[2]

可是平心而論,這樣的人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能容忍嗎?不可能。不要說一直順利地讀到大學了(喬布斯是讀過大學的,但隻讀了6個月就退學了),就連勉強讀到初中畢業(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就不錯了。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來強調的都是整齊劃一、一張考卷定終身,容不得你有自由的風格、獨立的觀點,更排斥任何標新立異。

喬布斯大學隻讀了一個學期就退學了,幹什麽去了呢?他隨興所至去學習書法、皈依佛教,然後去印度研習禪宗,和朋友在一個車庫裏白手起家創業(創辦蘋果公司)。這樣的人生道路在我們這個社會會允許嗎?不可能,不信你在大學裏假裝退學試試看。無論是你的父母、朋友,大學老師、中學老師甚至小學老師,還有遠房親戚、隔壁鄰居以及其他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勸導或指責你不該退學,無論幹什麽事都得先讀完大學再說。因為千百年來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從來強調的是整齊劃一、隨大流。在這樣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創新又在哪裏?

2005年喬布斯給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生的寄語是“保持饑餓,保持傻勁”、“過自己的人生”。對照我們的周圍,這兩句話都行不通。無論父母還是社會環境,都不允許大學生這樣做。“保持傻勁”就是今天我們俗稱的“2”,是要遭到全社會嘲笑的;“過自己的人生”更是不被允許。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創業和就業,有幾個不是靠父母、托關係的;如果不是,也並非父母不願意幫忙,而是幫不了忙,“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與比爾·蓋茨不同的是,喬布斯因為不是工程師出身,技術功底也不太強,所以他的創業成功主要取決於他獨到的市場眼光、出色的設計才華和藝術家一般的品位。關於這一點,在風靡全球的蘋果手機中表現得最為徹底:不過分迷戀技術的複雜與深奧,而是更注重簡單、美觀、實用、人性化。這是非常值得我國大學生創業所重視的。

喬布斯的父親是敘利亞人,雖然喬布斯從小就被父母遺棄,但喬布斯畢竟出生在美國,是美國這塊創新和創業的樂土給了喬布斯獨特的個性和想象力,以及非凡的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換句話說就是,是自由、多元和包容的文化和生活環境,最終成就了喬布斯。

從這個角度看,創業的成功離不開創新,創新的成功離不開創造性破壞。一方麵,創造性破壞是推動經濟長遠發展的持久動力;另一方麵,創造性破壞也隻能孕育於一個寬鬆、自由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

可是關於這一點,我們恰恰非常緊缺。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大學生創業難度相當大。這也是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率不到1%

的原因之一。如果創業真的很容易,創業成功率很高,不用任何人鼓動,都會趨之若鶩的。甚至可以設想,如果有一天大學畢業生的自主創業能像今天報考公務員這樣火爆,就好了。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至少必須進行以下三個領域的製度性變革:一是係統的教育體製改革,就是要實現從唯考試、唯分數、唯文憑向真正的能力培養轉變,隻有這樣,才有助於培養高端創新型人才;二是係統的用人體製改革,就是要建立寬鬆自由、多元化社會環境,全社會打破唯學曆、唯文憑,並且能夠容忍和接受各種異類;三是係統的金融體製改革,使得早期創業者能夠方便地融到創業所需要的起碼資金,否則必定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一天什麽時候會到?我們拭目以待。

案例

他們為什麽如履薄冰

創業成功離不開寬鬆的社會氛圍、健全的法製環境。如果具備了這兩點,創業者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生產經營,不用擔心後院失火。相反,就會處處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廣東某建築公司財務經理剛剛預繳申報完2012年第三季度的所得稅款,所以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她說,如果能在每季度預繳申報稅款時向稅務機關多爭取點,也就是預繳時少申報一點稅款,就意味著年底進行全年所得稅匯算清繳時,能夠為企業多爭取到一點利益。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該公司全年的建築工程實際應繳所得稅是500萬元,而現在已經向稅務局全年預繳了600萬元,這多繳了的100萬元稅款按理是應當在年底進行匯算清繳時退給企業的,但現在由於政府納稅情況不佳,所以企業這多繳了的100萬元稅款基本上要不回來,也“不敢”要回來,隻能把它轉到下個年度,算是下個年度的預繳。

補充說明一點:根據我國《企業所得稅法》第54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是按月或按季度預繳的。企業應當在月度或季度終了15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預繳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申報表,同時預繳稅款。

企業為什麽“不敢”要回來呢,法律不是賦予企業這樣的權利了嗎?是的。但如果企業提出這樣的要求,稅務部門就會要求你走“申訴流程”,而這個過程相當複雜,往往會讓企業得不償失。

舉例說,稅務機關的通常理由不是你“多繳了”,而是你“少報了(利潤)”,然後開始慢慢地對你查賬。要求你把所有的收入、支出憑證都拿出來,然後指出哪些不可以抵扣、哪些是假發票等等,讓企業一驚一乍的。尤其是像他們這樣的建築企業,往往是在多個地方同時開展項目,這麽一查賬必然會影響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有鑒於此,企業遇到這種情況往往隻好默認把這按規定多繳的100萬元稅款劃入來年進行抵扣,雖然這會占用流動資金、加重財務負擔,但實在是迫不得已。

不隻是這種正常情況,即使企業因為經營虧損實際減少稅款了,也會很麻煩。廣州某創意策劃公司介紹說,該公司2011年上半年是有盈利的,到下半年出現了嚴重虧損,這樣全年就是虧損的。按照規定,原來預繳的所得稅這時候應該在年底匯算清繳時退給企業。為了避免麻煩,該公司並沒有向稅務部門申請退稅,可是2012年5月稅務部門依然上門來進行查賬,因為他們在匯算清繳報告中看到出現虧損了。

廣州某集團屬下一家建築公司,2012年上半年因為一張涉及到1000萬元的發票沒到位,地稅局的兩位稅務人員在該公司查了近5個月的賬。而實際上,因為工程行業通常是跨地區、跨年度經營的,工程的完工與項目結算有時間差,並且實際發生額與項目合同金額也不一定會一樣,所以應繳納說額度的確定標準常常會有差異,這都是正常現象。所以,如果不是接到舉報,這種細致到每張發票都要檢驗真偽、一查就是幾個月的情形過去是從來不會發生的。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金融法研究所施正文教授認為,目前的企業經營普遍困難,稅務部門為了完成稅收增長任務進行更加嚴厲的稅務操作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有違法征稅則應當予以糾正。[3]

1 蘇文洋:《大學生創業難“卡”在哪裏》,載《北京晚報》,2010年7月2日。

2 胡祖六:《中國可以複製喬布斯嗎》,載《新財富》,2011年11月28日。

3 李秋蓉、張業軍:《部分企業懼怕查賬放棄退稅,中小企業稅收漸嚴》,中國經營報,201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