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創業當老板,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為賺錢;至少,絕大多數創業者一開始是抱著這樣一種想法的。因為窮,所以要創業。可是結果呢,自己創業後才發現,這種一廂情願雖然美好,卻很難實現。想賺錢,可總是賺不到錢;不但如此,甚至還要倒貼錢(虧損)。於是左難右難,不知道該怎麽好。可以說,絕大多數企業老板都是這樣的,或者差不多是這樣的,真正能賺錢、盈利狀況良好的企業是少數。

為什麽會這樣呢?原因很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社會原因甚至國際因素,又有企業內部原因,還有老板個人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沒有處理好錢與事、事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其中之一。當然,要處理好這種關係,事實上也是相當難的。

一般來說,創業的過程應該以事為主導,快速獲得第一桶金。也就是說,在創業的開頭應當以賺錢為主,一切目的都要緊緊圍繞著賺錢來展開,其他方麵考慮得較少,也不容你去過多考慮。可是這種“唯利是圖”,結果往往是更加不容易賺到錢。

就好比你剛剛創辦了一家企業,銷售某種產品。為了迅速擴大影響,同時也為了便利周圍的朋友和鄰居,你以比成本價略高甚至就是成本價給他們,結果在他們的印象中反而留下不好的影響。覺得你這商品的價格並不高,還要收他們的錢。言外之意是,不如送給他們算了。

可是你會送給他們嗎?不會。因為這樣一來,你不但賺不到錢,還會連老本都賠了。當然,也有許多創業者一開始完全是奉送的,權當是促銷。但既然是促銷,就有一個總的成本控製的問題,不可能漫無邊際,否則你也虧不起。

這裏,就有一個究竟是首先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是建立人脈關係的問題,或者說兩者之間如何平衡?從企業發展史來看,這兩種情況的成功案例都有。前一種情況是,創業一開始就注重賺錢,一分一厘地賺,老板個人乃至全家都撲在裏麵,非常非常辛苦,慢慢地積累資金,結果財富一點點堆高了,然後逐步得到發展壯大。在這個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財富積累,所以名聲或許並不太好,甚至會得罪不少朋友和社會關係。但由於後來發達了,這些方麵也就慢慢地被人遺忘了。後一種情況是,老板對錢看得並不是太重,信奉“千金散盡還複來”,寧可不賺錢也要讓朋友和客戶感到高興。上麵幾種情形,古今中外的成功案例很多,不成功的案例更多,隻是因為它們不成功,你沒有聽說過罷了。

在這方麵,蒙牛老板牛根生的這句話說得很好:“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牛根生之所以有資格說這句話,一方麵是他的個性所為,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他從曆史經驗中得到的千古真理。

回想公元前206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垓下大戰後,劉邦給子孫後代留下了400年的江山,而項羽給後人演繹的隻是一出霸王別姬的千古悲歌。看似偶然,實則具有必然因素。

因為在一些人的概念中,劉邦是個流氓,而項羽則是英雄。但最終為什麽劉邦這個流氓能夠得天下呢?原因當然很多,但其中之一是劉邦懂得如何創業,創天下之業,他很好地拿捏準了聚財散財的要害。

劉邦認為,他的天下原來就不是他自己的,是靠大家一起打拚下來的,所以他的這些財富都是不義之財。既然這樣,那還不如慷慨一些,白撿個仗義疏財的美名;再說了,拿大頭的永遠是自己。相反,項羽卻是個小氣鬼,他雖然也會對戰士噓寒問暖、拉家常,但僅僅停留在做思想工作上,每當打了勝仗後就隻知道炫耀自己的才能,全然忘記了還有兄弟們,久而久之手下幹將都跑光了,隻剩下一匹老馬和一位淚美人。

牛根生“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似乎並不難懂,但真正實施得好的沒幾個,為什麽?就是因為這一點太難做到了。尤其是在創業初期,雖然你也懂得“船抬船高,人抬人高”、“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但結果卻並不一定會賺錢、發達,會呼風喚雨;相反,財散也就散了,結果不料卻在朋友和客戶中留下這樣一種印象,認為你財大氣粗,不用白不用(請記住,現在社會上愛占小便宜的人並不少,超市裏的雞蛋價格比昨天下跌五毛,隊伍就要排過去數百米),於是把你當作“公有製”來看待,結果導致你不得不破產。

所以,這種散財特別需要掌握火候。就是要在你具備了一定的財富積累之後,趕快付諸實施。這樣,一方麵可以讓手下和普通員工“共享發展成果”,覺得你這個老板慷慨大度,跟著你走沒錯,至少還是能得到一絲“甜頭”的;另一方麵,也隻有這樣,你的手下和員工才能看到這個企業有發展前途——事實正是這樣,正所謂“量大福大”,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金往你這裏滾大堆。

所以這裏要提醒兩點:一是創業初期,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給我的工資低一點沒關係,咱們一起好好努力,將來“麵包會有的,愛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或者企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你的部下和員工還是這樣說,那麽你就應該把這看作是一種客套,千萬不能當真。

雖然不能千篇一律地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收入保障,員工憑什麽為你工作甚至賣命?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可是,你有這樣的理想和信念足以吸引他為你任勞任怨嗎?過去有,現在基本上很難找了。即使他願意,他的老婆孩子也不願意哇,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需要生存,這是最現實的事。

就像過去有《天仙配》的故事,今天再也不可能出現了。玉皇大帝看到一貧如洗的秀才董永,父親去世後賣身為奴,非常欣賞他的為人,把自己最喜愛的第七個女兒(七仙女)下嫁給他,並且賜婚期百日。現在不要說玉皇大帝的女兒了,就是姿色再怎麽平平的女孩也會說“寧可坐在寶馬裏哭、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麵笑”,為什麽?時代不同了。

你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工資低了別人肯幹嗎?所以,你要想從人力資本角度來節省成本、獲取更多的利潤,根本不現實。正因如此,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創業一開始就要盡快積累資本,否則你就養活不了你的團隊,更談不上拓展事業。

可是,光這樣想就行了嗎?當然不行。要知道,絕大多數企業的開業第一年能夠站穩腳跟、能夠保本就很不錯了。在我國,占企業總數97.4%的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才隻有2.5年。[1]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小微企業都在重複著“一年起步、兩年發展、三年倒閉”的老路,能夠長大成人、做大做強的寥寥無幾。換句話說,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收回投資、沒有斷乳、還隻是剛剛學會在地上爬時,就已經倒下(夭折)了。

所以,如果有人天真地相信教科書上說的“資本家靠剝削工人發財”,那麽,這世界上確實沒有比辦企業賺錢更簡單的了——隨隨便便開家廠,招1萬名工人,哪怕每天在每個工人身上剝削10塊錢,也能每天淨賺10萬。隻可惜,世界上決不會有這麽便宜的買賣。一方麵,企業要想賺錢隻能靠市場,靠“討好”消費者;另一方麵,工人也不是奴隸,哪家企業好自然會到那家去。隻有政府是可以旱澇保收的,尤其是如果政府的權力不受約束,就必定會苦了老板和工人。例如,2011年我國GDP增長9.2%,可是財政收入卻增長了24.8%,這還不算各種“隱性收入”。正如長三角一家私營企業主所說,2008年該廠的毛利也隻不過150萬元,可是用於給當地官員的招待費就大約花了30萬。[2]

回到前麵的話題上來。或許你也知道散財,但現在的問題是你無財可散,這是最要命的,也是絕大多數老板的痛楚——自己也養不活,又如何在外麵打腫臉充胖子呢?!

牛根生說,這世上掙了錢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精明人,另一種是聰明人。精明人竭澤而漁,第一年掙了100萬,他會把80%留下來給自己,隻分出去20萬,結果他的手下沒積極性了,第二年掙回來的可能就隻有80萬。而聰明人懂得放水養魚,第一年掙了100萬,他會把80%分給手下,結果大家一起用力,第二年掙回來的可能就是1000萬。這一次即使他把90%分給大家,自己拿到的也有100萬,這就叫多贏。

但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否則這世上也就沒有困難企業了。如果你根本賺不到錢,例如你的企業今年隻賺了100元(不是100萬),甚至還要虧100萬,你又拿什麽來分給大家呢?道理是最淺顯不過的。

案例

餛飩店在混沌中關張

許多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是在稀裏糊塗中進行然後倒閉的。他們當然想賺錢,可是卻不知道為什麽總是賺不到錢;等到知道時,也就晚了。

2006年初,天津工業大學的四位大三學生在學校附近開了家餛飩店,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因為這是該市第一家大學生創辦的餛飩店,所以媒體紛紛對此進行報道。

創業之初,這些創業者對開餛飩店的前景十分看好。他們認為,一是這家餛飩店屬於特許連鎖經營,具有現成品牌,不用自己再去創牌子了,沒有理由打不開;二是借助於特許加盟的統一模式,無論經營還是進貨都有統一規定,這樣管理問題也就解決了;三是餛飩經濟實惠,店麵離學校又很近,客源應該不成問題;四是這個項目的加盟費隻要1萬多元,開業資金不成問題。

與這些躊躇滿誌的大學生老板相比,也有許多人是不看好這個項目的。在他們看來,學生就應該好好讀書,現在學著做生意,屬於“不務正業”。這讓他們多少感到一些壓力。

而實際情況怎麽樣呢?餛飩店開業之初,情況確實不錯,每天光顧的客人絡繹不絕,許多學生都成了他們的常客,每天1500多元的營業額基本上能夠保證正常開支了。

但久而久之問題就來了:一是客源基本上是附近的大中學生,一到寒暑假生意就必然門可羅雀;二是這些學生大多把餛飩店當成自習室,往往是點了一碗餛飩後就一邊吃一邊看書,一坐就是半天,看上去人氣很旺,其實還是這幾個人;三是店裏的員工都是外地打工者,流動性太大,做了幾天就去別處了,服務質量沒保障;四是幾位創業者老板本身都是在校學生,學業和創業無法兼顧,複習考試緊張時餛飩店常常“鐵將軍”把門,無人管理,客人吃了閉門羹後就再也不願意光顧了。

就這樣,四位大學生老板盡管一再表明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才華,但最終無論如何也證明不了,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現實。在經曆了不到一年的慘淡經營後,這家餛飩店不得不關門大吉。

而就在這同一時期,天津南開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90%的大學生對自主創業懷有一種恐懼心理,明確表示畢業之後不會去創業,理由是“風險高”、“不現實”、“失敗率高”。[3]

1 CHINA HRKEY研究中心:《2012中國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白皮書》,載《創業家》,2012年8月3日。

2 劉宇翔:《政府介入經濟太深了:誰逼死了中國的企業》,搜狐財經“第三方”,2012年7月第459期。

3 鄭然、張劍:《先就業再創業,大學生當老板難在哪兒》,載《城市快報》,2007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