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創業難,許多人往往就會自動聯想到缺少啟動資金、缺少好的項目、缺少經營人才、缺少經營場所、沒有碰到好的機遇等等。確實,所有這些都重要,但還有一點請不要忘了,那就是安定的經營環境。

因為如果是沒有資金,可能還能借到;沒有經營場所,可能還能租到。可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你就可能一事無成,整天陷於各種繁瑣、低效率、扯皮的製度環境中不能自拔。

舉個例子來說,所有創業者都關心自己能否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遇到困難是否有地方得到指導和幫助,而不是三天兩頭有人來找事。不是今天工商、明天稅務、後天質監地排著隊來檢查,就是城管、街道辦、街頭混混輪番上陣。說穿了,在這些檢查也好刁難也罷的背後,不但要付出寶貴精力,更要付出不菲的打點。設想一下,這樣的經營環境(說穿了是製度環境)又怎麽能不讓人感到心寒!

據說,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是浙江省,為4%;全國平均水平在1%左右。而從全球範圍看,各國的創業成功率平均為10%左右。[1]是什麽原因導致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隻有全球平均水平的1/10呢?如果說,在同一個國家裏,大學生創業的外部環境還差不多,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每個創業團體內部因素的話;那麽,不同國家之間社會製度、經濟發展階段等相差懸殊,創業成功率的高低就可能主要取決於外部因素了。浙江的創業成功率全國最高,或許就不排除經營環境寬鬆這一重要因素在內。

就好比說,如果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有好有壞,還可以說主要是每個孩子自身的個人天賦和勤奮程度不同,因為他們麵對的老師是一樣的;可是,如果班級與班級之間對比,某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好,並且要比其它班級低許多,原因就可能與這個班級的老師有關了。

針對企業外部經營環境,這裏簡單地做一下中美比較。

從公司注冊看,美國的創業注冊過程相當簡單。你隻要在州政府網站上下載一張申請表,填好後附上一張200美元的支票寄到州工商局,一個星期後就會收到一封快遞,裏麵有你要注冊的新公司的營業執照、鋼印、標準格式的空白公司檔案文件夾。營業執照上有一個ID號,這就是納稅身份證,一號通用。也就是說,這時候你就可以營業了。[2]

這種做法實在高效,並且杜絕了所有腐敗行為。因為你根本用不著親自去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先用掉一筆錢;然後去稅務局辦理稅務登記證、發票登記證,再用掉一筆錢;再去質量技術監督局辦組織機構代碼證,又用掉一筆錢;去外匯局辦理外匯登記證、去財政局辦理財政登記證明、去統計局辦理統計登記證、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辦理社保登記證、去房產管理部門辦理公積金管理證、去金融部門辦理基本賬戶和納稅賬戶開戶手續等,再用掉一筆筆錢。

過來人都知道,創業之初最忙的就是辦這些證,辦不好你就不能正式開業;否則就是非法營業,要接受查處。而要辦理這些證,不但需要專人去跑,而且要到處請教該怎麽辦(因為你從來沒辦過,也不知道各部門的所在地),甚至還要到處打點托關係。把這些都搞定了,你不但錢花得差不多了,而且人特疲憊,原來的創業熱情已所剩不多。

從公司名稱看,美國沒有具體規定。如果你想擺譜,叫“美國皇家全球宇宙一切都做公司”也不會有人阻攔你。絕不會像我國這樣規定什麽通用名詞不能用、專業名詞不能用、數字不能用、洋文不能用;“省字號”、“國字號”不能用。或者要用也可以,注冊資金要達到多少多少;如果你的經營項目在工商名錄裏查不到,又不肯低頭變通,決無可能給你量身定做。而這就意味著你根本領不到營業執照。

從經營地址看,如果你不想租辦公室,就填你家的門牌號碼也行,或者地下室和車庫,通通沒問題。絕不會一定要你出示辦公場所租賃證明和房產證,並且還不能是民房(規定民房不能用於辦公)。

除此以外,美國也沒有行業資質、經營資質、營業範圍等限製,哪怕是在一個破車庫裏創業,照樣可以用“美利堅”、“全美”這樣的字號。今天開餐館,明天賣軟件,也通通隨你的便。

另外就是注冊資金。在美國創業是不需要任何注冊資金的。而實際上,注冊資金與創業也根本沒關係。在會計學上,注冊資金從來就說不清是什麽名堂,至多隻能說明你能掏出多少錢來讓工商部門來驗資。可是不用說,你掏的錢越多,所需付出的驗資費用也越高,其他什麽都證明不了。這就是為什麽企業注冊多有虛假驗資的根源所在,如果規定完全廢除這一手續,什麽都不受影響。

美國企業向稅務局納稅是不用每個月報報表的,一年報一次就行。你既可以聘請專門的財務公司幫你搞定,也可以花25美元自己買個報稅軟件,一個晚上自己一個人就能把這些通通搞定。

不用說,這樣的創業究竟是容易是難,不必多言。明白了這一些,你也就知道美國經濟的自由和活力是從哪裏來的了。

接下來問,美國政府不傻嗎?這樣還能收到稅嗎?其實,恰恰相反。

要知道,在任何國家,小微企業都是經濟的主體。如果有更多的人去自主創業,必然會造成更多的就業機會、給政府創造更多的稅收。

尤其是這些創業之初的企業,嗷嗷待哺,生死未卜,能不能長大(賺錢)根本就沒人知道。如果這時候政府就要向它收這個稅、那個費,好象我批執照給你、允許你開張營業是對你的恩賜;或者根據自古而言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商人沒一個是好東西,現在你開公司了啊,那我得把你看緊點,嚴加監管才是……豈有不把人嚇壞的道理!所以美國人認為,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它們自生自滅,什麽都不用插手。

容易看出,如果沒有必要的外部環境,無論你怎麽倡導創業和創新,都出不了“蘋果”、“穀歌”這樣的創新型企業。不但因為這樣的公司字號你不可能辦到工商注冊(美國蘋果公司的注冊名是Apple Inc),更在於它們最初的經營地點都在車庫裏。即使你創業了,也是“非法經營”;即使你拿到了營業執照,在各種資質認證方麵也會困難重重。要知道,無論是印名片、開餐廳、做獵頭中介、開網店,都是要有資質審查的。

還有發票。人人都知道,你在商店裏買了一樣東西,不是對方給你一項任何憑證都可以入賬報銷,必須得有從稅務部門發放的正式“發票”才行。這種繁瑣而畸形的發票係統可謂是中國獨創,在全球都看不到。於是在許多大企業,甚至有人就負責整天從早到晚地開發票;即使不是專職的,也會看到有許多人整天埋頭在那裏開發票,甚至還出現了“專門買賣發票”的不法分子。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強迫企業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尤其是,控製稅務漏洞本該是稅務部門的事,可現在各家企業都被告知要購買“稅控機”,而不是按理說的那樣每家企業在領發票時就可以免費領到一台這樣的稅控機,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還有公司倒閉。過來人都知道,如果你要按照正常手續去關閉一家企業,碰到的各種各樣的規定比正常開辦一家企業還要多,這就是為什麽許多老板采取“逃跑主義”一走了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每年的年檢,包括工商、稅務、質監、財政、建設、文化、統計、外匯管理、社會保險、公積金、銀行以及所有擁有簽發資質證明的機構都要過堂一遍,順便還要檢查個人資質、上崗證、培訓等,這就更加促使這些經營不善、準備關門的企業,趁這些年檢還沒來就關門大吉了。

所有這些困難,或許是當初滿懷理想自主創業的學子萬萬想不到的。所以,當有人保證你的自主創業可以減免多少稅金、房租甚至讓你免費搬進新建的創業大樓時,你的頭腦一定要冷靜。與美國相比,我們的硬件環境並不比他們差,甚至比他們要好得多,至少沒有人在地下車庫裏搞創業(當然也不允許);真正相差的是軟件,即軟實力。

最後看看加拿大。據世界銀行《2010年企業經營商業環境報告》披露,在加拿大成立一家公司隻要1個程序、5天時間,而在中國內地則需要14個程序、38天,在香港是3個程序、6天。不用說,創業需要**和衝動,尤其是大學生創業,這種**和衝動來得更快、去得也更快。當他們的創業衝動和準備在走完了14個程序、38天後,有太多的人就已經進入了“創業冷靜期”,什麽都不想幹了。[3]

還是那句話,每個人是不是適合創業不用別人鼓動,自己最清楚。當你覺得創業比做其他事情都好時,是一定會主動選擇創業的。

案例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大學生創業不會因為大學生缺乏經驗就降低要求,凡是企業都有自身運作規律,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缺少哪個環節都不行。

國內知名IT人士盧鬆鬆,2006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他在大學期間就建過一個論壇、一個網站,並且小有名氣,曾經獲得過“大學生科技活動節二等獎”,從此一發不可收,走上了網站建設道路。

碩士畢業後,盧鬆鬆先後設計過大大小小幾百家網站,2007年和一幫誌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合辦了一家科技公司,主要提供網站建設、空間域名等服務。後來由於和合夥人之間存在諸多分歧,不得不離開。

在他看來,大學生的創業難主要體現在軟件而不是硬件上。因為任何硬件都可以買到,隻有軟件是買不到的,並且決定著企業生死存亡。

他說,他的合夥人18歲那年帶著夢想千裏北上,找到李開複老師指點一二,而當時李開複正忙於創建他的創新工場,所以隻接待了他三分鍾。然後,合夥人就南下廣州進行市場調研,回來後廣發英雄帖。就這樣,他們幾個誌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創辦了一個項目,專門做數碼3C的優惠信息。

一開始,各自的規劃和分工非常明確,前端、後台、美工、數據庫、市場營銷等各司其職。可是隨著項目的推進,以下四大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一是操作係統問題。以前他們都做過WEB項目,但真正做互聯網並負責運營維護,還是沒什麽經驗。由於他們的項目選擇的是.net開發,隻能選擇Windows環境,所以半年之後才發現很難受,因為這個環境不適合用來做服務器,後來反複調整、改進,耗費了許多維護時間。

二是前端人員的偏執。他們的前端人員是著名牛人,對使用什麽樣的係統有著強烈的個人偏好。可是這樣一來,如果把這種偏見帶到開發中去,就會產生嚴重後果。例如他們的頁麵居然不兼容占市場份額40%的IE6,這對任何一個互聯網WEB項目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於是為了糾正這種偏差,又投入不少氣力,結果把這個前端人員也給氣走了。

三是人員更替頻繁。由於創業初期投入不多,所以所有人員都沒有報酬,隻是承諾股權分配。可是股權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新進人員一股新鮮勁過後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究竟值不值得在這裏幹,所以人員進出頻繁。尤其是前端總是在不停地換,兩年間居然先後換了五個人。

四是運營推廣不力。軟件開發戰線拖得太長,常常是在剛剛完成第一版、還沒來得及大規模推廣的背景下,又冒出了新點子,所以不得不考慮改版、實施第二版計劃。這樣,做出來的產品總是得不到市場的有效反饋,幾次過後連內部人都被搞得頭暈了。

就這樣,這個項目最初有五個發起人,後來一個個陸續離開,隻剩下他和另一個人,2012年6月那個人也離開了,所以隻能注銷公司。[4]

題外話:大學生自主創業,幾個合夥人一開始總會強調“人人平等”,可是殊不知“人人平等”也就意味著“各抒己見”。當各種意見不能統一時,也就表明離散夥不遠了。

1 魏皓奮:《大學生創業,如何突破五大瓶頸》,載《今日早報》,2011年11月17日。

2 查立:《創業之困》,載《投資界》,2011年3月15日。

3 蘇文洋:《大學生創業難“卡”在哪裏》,載《北京晚報》,2010年7月2日。

4 盧鬆鬆:《一個失敗創業者的告白》,中國廣播網,201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