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銀行就是對外發放貸款的;可是,小微企業要想從銀行得到貸款會難上加難。為什麽?因為你“小”。銀行最喜歡做的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所以能看到,有些企業因為想得到銀行貸款,為什麽會專門給銀行提供假報表了,實屬無奈。
2011年的調查表明,浙江省小微企業中向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傳統金融機構貸到款的隻有21%,其他78%的企業均無法從銀行貸到自己需要的款項。在這78%的企業中,有7%隻能向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貸款,50%隻能向親朋好友和民間借貸,另外22%因為貸不到款所以幹脆就不貸了,所以從來沒有發生過借貸行為。[1]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7.3%,對全國GDP的貢獻率達到65%,稅收貢獻率超過50%,出口占比超過68%,創造的就業機會達到80%。可是所有這些“功勞”,都無法構成資金緊缺時從銀行取得貸款的充足理由。為什麽?就是因為你這個企業規模小、缺乏擔保(可矛盾的是,想貸款的小微企業本來就很缺錢,又能拿什麽值錢的東西出來擔保呢),再加上經營不穩定、管理水平差。說穿了就是,銀行把錢貸給你不放心,所以幹脆不貸。
正如一位銀行信貸員所說,銀行的錢就是要貸出去賺利息的,貸給誰都有風險,但貸給大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大不一樣。如果貸給大中型企業,到時候出現了風險(還不上了),還可以尋找種種理由;可是如果貸給小微企業還不出來,領導隻要一句話“明知……你還……”,那就真的無話可說了。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為什麽一些大企業可以很順利地在銀行得到貸款,銀行明知該企業已負債累累,還是願意借給它;可是作為小企業來說,要想從銀行得到貸款就要苛刻得多,難乎其難。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基本上都是向老板的親朋好友和員工集資而來,不夠再向民間借高利貸;從銀行得到貸款的很少,不是不想借,而是借不到。
尤其是2010年之後,小微企業麵臨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匯率升值”三大壓力比過去要增加許多。這表明,小微企業的經營困難大大加劇,老板們的日子更難受了。
2011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通過對浙江省7個城市的94家小微企業、5家專業市場、12家當地銀行走訪,同時,對浙江各地2313家小微企業進行網上調研形成的《小企業經營與融資困境調研報告》認為,這三項壓力係數2010年前分別為52.10%、55.56%、32.95%,2010年後分別達到81.67%、81.43%、48.11%,[2]增加不是一點點。其中,81%
的老板認為,原材料成本上升是企業遇到的最大困難,而這是很難依靠企業自身克服的。原材料成本上漲,必然會推動銷售價格提高,從而抑製市場需求,靠企業內部消化也不可能。除此以外,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用工荒、融資成本高等,企業也都是一籌莫展。相反,有人認為小微企業的經營困境是國家宏觀調控造成的,則缺乏依據。想一想這也很好理解:既然是宏觀調控,那就是整個社會的事,對所有企業至少是某個行業的影響應該是一視同仁的。
有人也許會說,遇到這樣的困境,企業可以通過挖潛改造、產業升級來克服呀?這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對於麵廣量大的小微企業來說,各方麵條件都不具備,尤其是資金無法支持這樣的支出和擴張需求。研究表明,63%的小微企業都有銀行貸款需求,並且其中76%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48%)貸款需求規模不超過100萬元。可是,正如俗話所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資金困難時不要說100萬,哪怕就是缺少1萬也會令老板焦頭爛額的。
千萬不要以為“凡是老板都有錢”,如果你這樣想,就說明你還不了解企業。你越是了解企業就越會發現,“越是老板還就越缺錢”。
通常理解的老板有錢,是指資產;而這種資產主要體現為企業的資產、股權、廠房和汽車,老板個人不一定有多少現金,即使老板這個企業也不一定有多少流動資金可供周轉。
甚至可以說,有些大老板雖然身上備有多張信用卡,可裏麵的現金還不一定超得過你這個打工仔。所以他們需要到處簽字。在你看來,這種簽字動作很瀟灑,好像用的不是自己的錢;而實際上,這些老板完全有可能是有苦說不出,因為他不簽字(賒欠)就無法消費了。
相比之下,打工仔身上的錢通常是用於消費的,所以總會帶著或多或少的備用金。即使是普通百姓,家中有幾萬乃至幾十萬現金(存款)也很正常。可是老板不是這樣的思維,他們總想以小博大,身上有50萬,就會想著怎麽去借個200萬,再上一個新項目;身上有500萬,就會想著怎麽去籌個1000萬,再辦個實體。偶爾你看到他汽車裏放著幾十萬元現金,也很可能不是“多出來”的,或許馬上要去采購什麽東西,或者趕快去付掉某筆債務,別人已經催了好幾回,再也拖不過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又怎麽可能隨便把錢借給你呢?銀行在放貸之前是要進行資信調查的,他們對老板們的這種內情清楚得很。
案例
跑斷腿才拿到10萬元
對於大學生創業者來說,銀行貸款的門檻之高,簡直高不可攀。
舉個例子來說,在深圳大學創業園第一批的22家創業企業中,隻有一家科技公司成功申請到了1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請記住,22家企業中隻有1家最終得到銀行貸款,比率不到5%!
而就是這家有幸得到銀行擔保貸款的公司回憶說,申請銀行貸款的門檻對大學生來說非常不現實,一般剛出校門的學生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貸款。該公司之所以能貸到款,全靠有人提供房產證和合格信用記錄的擔保人。可是,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如果不是在自己家鄉創業,或者自己家裏又拿不出房產證或找到符合要求的擔保人,親戚朋友也幫不上忙,又怎麽辦呢?那就麻煩了。
並且,該公司介紹,到銀行去辦理貸款手續非常非常繁瑣。該公司創業初期人手本身就很緊張,可是為了跑這10萬元貸款,最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實在太高了。他們說:“費那麽大力氣才有10萬貸款,覺得有點不值得。”[3]
1 郭清鑒:《發布》,載《青島財經日報》,2011年8月1日。
2 郭清鑒:《發布》,載《青島財經日報》,2011年8月1日。
3 羅莎、張菁菁等:《大學畢業生創業難在哪?創業遭遇兩大問題》,載《南方日報》,201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