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者的最大特點是“沒錢”。因為他們還是學生,沒有收入來源,雖然有些家庭會支持一部分創業資金,但這隻是杯水車薪。
尤其是在我國,創業的成功率是與投資大小正相關的。也就是說,投資額越大,創業成功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投資額越小,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這是整個社會環境決定的,而這種創業環境自然對大學生創業非常不利。
例如在香港,去過香港的人會發現,那裏到處是小店鋪,尤其是隻有三四十平方米的便利店很多。按理說,香港是國際大都市,應該到處都是豪華的大商場才是,可現實為什麽恰恰相反呢?有人說,香港的地皮貴,大超市占地麵積多,所以經營成本也高、很難立足。
這種觀點看起來有理,其實似是而非,說明你不懂企業。哪怕是地皮再貴的地方,決定營業麵積和經營業態的也都是坪效,不會是其他。
所謂坪效,是計算店鋪經營效益的指標,具體地是指每坪麵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這裏的坪,原本是日本的一種計量單位,在日本、台灣、香港、韓國比較流行,1坪相當於3.3058平方米。在我國,如果你改用每平方米營業麵積能產出多少營業額來計算也行,道理是一樣的。
坪效的著眼點是效,所以能看到,無論哪家商店,什麽樣的位置安排什麽樣的商品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坪效最高的地方通常是一樓入口處,所以這裏放置的一定是利潤率最高的商品,如化妝品等。
這裏所談的坪效,是純粹從商品經營角度而言的。可是香港沒有大超市,根本原因還不在這裏,而在於政府的政策。
據經濟學家郎鹹平進行的研究對比:在中國內地如果開一家小店,需要繳納的稅費與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大超市完全一樣,一共有15種,其中包括5%的營業稅、17%的增值稅;可是在香港,如果你開辦一家小超市、小商店,這些稅費是全免的。這時候的這些小超市隻要繳納兩種稅:一是千分之一的注冊資本金;二是利潤稅,就是賺了錢以後要繳給政府17%,如果不賺錢,當然也就什麽都不用繳了。
請注意,這裏的15種稅費和2種稅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麵的國內大陸開小店的這15種稅費,不管你賺錢不賺錢都得繳,逃也逃不掉。可是後麵香港小超市的這兩種稅,你不賺錢基本上就不用繳;你賺錢了才要繳,而且比例才隻有17%。[1]
所以,我國國內有“沃爾瑪一公裏死亡圈”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某個地方開了一家沃爾瑪超市,那麽在它周圍一公裏範圍內,其他的零售小商品都不要想活下來,必將遭到毀滅性打擊。表麵上看,好像這是一種“大魚吃小魚”的自由競爭,而實際上,問題的本質在於一視同仁的稅收政策,沒有很好地保護這些“小魚”,從而造成了“魚種”的生物性災難,這對大學生創業非常不利。
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稅收政策,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你在內地可以看到,越是小店的稅收費用越高。即使一些莫名其妙、你連聽也沒聽說過的苛捐雜稅,你也不敢不繳。誰來收你都得繳,一個也得罪不起。相反,那些具有規模優勢的大超市,財務管理健全,另有一大批會計顧問、稅收顧問幫助他們合法避稅,所以他們的實際稅賦比稅法規定的稅賦要低;更沒有哪個街道、居委會敢用一張張白條去向他們收取什麽亂七八糟的費用。所以你能看到,越是大超市的日子越滋潤。
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是什麽呢?小店鋪因為鬥不過大商場,所以小店裏的價格往往比大超市更高。當你走進某個小店買東西時,老板往往會苦澀而又無奈地提醒你說,這東西在××(大超市)要賣多少錢,以示自己這裏的價格不高。這種“不高”,也就意味著它不賺錢。所以能看到,即使是開在小區門口的小店生意也不好。除非居民急用,煤氣灶上燒著東西,需要急忙出去買上一袋醬油、一包食鹽什麽的;凡是不急用的東西,一概會首先想到去超市買。而這一袋醬油、一包食鹽又能給小店創造幾毛錢的利潤呢?小店老板的日子多難受可想而知。
可是在香港卻不是這樣。由於香港小超市的稅收負擔非常低,所以東西可以賣得很便宜;大超市在價格方麵根本無法與它競爭,這樣就把顧客全都趕到小超市去了。小超市是誰開的?當然就是小老板們了。
這種情況在鄰國越南也是如此。沒去過越南的中國人,總以為越南人非常窮,其實根本不是這麽回事。越南是“國窮民富”,越南首都河內有一半以上人口從事零售業,到處都是小商鋪,老板們過著悠閑的生活。為什麽?因為越南人開店不需要什麽費用,稅率非常低,所以商品的價格也很便宜。越南人出行主要靠摩托車,一次辦證終身使用,根本不需要年檢什麽的,所以也不存在什麽年檢費用;越南的高速公路上基本沒有收費站。不像我們這裏,如果騎個摩托車,市區根本進不去(“禁摩”了);用三輪車拉個貨也不行(同樣被禁止通行),費用就上去了。
越南的稅收主要是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其中個人所得稅的比重不到3%;而在個人所得稅中,又隻有不到3%的人符合納稅條件。有報道說,越南30萬名公務員中隻有總理一個人達到個人所得稅征稅標準!
所以能看到,國內普通百姓就連奶粉、時裝、iphone、ipad也會想方設法去香港買,珠江三角洲的消費者去香港購物就更是尋常事了。國內不少旅行社還專門在聖誕、春節前夕開辟赴港購物團,為什麽?無非就是香港的商品價格低而已,並且要相差不少。
根據國家商務部的調查,我國內地手表、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等五類商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價格,比香港要高出45%左右,比美國高出51%,比法國高出72%。[2]也就是說,國內買一件這樣的商品在國外可以買到兩件甚至兩件還不止。正因如此,國內一些消費者紛紛去國外購物,每年這方麵的規模估計高達幾百億美元。
想想也是,如果買2萬多元的商品,去香港買足足可以比國內便宜1萬元,足夠一家三口在港澳旅遊一趟的費用了,何樂不為呢?隻是這就苦了國內的商家,本來這些購買力是應該由他們來完成的。
所以對比之下能發現,香港的低稅收政策才是真正的放水養魚。在政府財政有盈餘的前提下,始終堅持讓利於民、藏富於民,共享經濟繁榮。2010年的資料表明,香港富裕人口的增長率高達33.3%,連續兩年位於全球之首,就是主要得益於這種低稅收政策。
所以說,財富是會滾大堆的,你越有錢就越容易賺錢,越缺錢就越賺不到錢,創業並不是你想像的這麽容易。
案例
一次次徘徊在十字街頭
每一位創業者都有自己的夢想,雖然他們的夢想各不相同,當然也不需要相同。在很大的層麵上說,他們是為夢想而活,為夢想而拚搏;雖然這種支撐著他們的夢想,最終並不一定會讓他們夢想成真。
這些創業者最喜歡聽的一首歌是《我的未來不是夢》,歌中唱道:“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著追求、追求一種意想不到的溫柔?你是不是像我,曾經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頭?……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鍾;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跟著希望在動……”
丹江口市的一位大學生創業者就在網上發帖,比較詳細地敘述了自己的這種心情和創業迷惘。
他說,作為一名“80後”,創業是這一代人沒辦法的辦法,為了生計、為了父母,也為了自己的幸福。可是要知道,為了這“三為”,涉及的方方麵麵實在太多了,並不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們能勝任的。
他說,自己大學畢業後創業已經兩年多了,從當初的150元起步到現在,麵對的困難和挫折多得實在數不清。每天開著汽車下鄉或到其他周圍縣市,一路上聽著勵誌歌曲尤其是那首《我的未來不是夢》時,自己真的覺得是一隻小小鳥,到處地跑,到處地飛。雖然事業一無所成,但創業的**依然沒變(否則,也就不會堅持到現在了)。
他說,沒有背景、沒有充足資金、沒有實力的創業,就像是獨自一人在孤軍奮戰,就像是一場一個人的戰爭。一旦失敗,會敗得很徹底;可是他不能失敗,也不敢失敗。否則,敗得很慘就再也沒勇氣站起來繼續孤軍奮戰了,隻能麵對著眼前的創業風險勇往直前。
他說,不要小看這“風險”兩字,對於創業者來說,這就像上戰場一樣,意味著隨時可能麵對著的“死亡”。就拿今天來說,他又來到一個鎮上,夜裏一直睡不著。已經有好幾個月了,都是這樣,生活的壓力實在太大。而當天晚上的睡不著,則源於在該鎮洽談業務時受到一點小小的“打擊”——為了見一個領導,他在該鎮賓館的停車場裏,足足在車裏呆了一天;後來終於見到該領導了,領導說了句“過幾天再過來”就再也沒有第二句話。有什麽辦法呢?雖然自己一肚子怨言,當麵卻不但不能發作,而且還要強裝笑臉。
他說,在網上發表這些創業經曆並沒有其他意思,隻是覺得自己的壓力太大了,寫出來後會感覺放鬆許多。就是這樣。[3]
1 陸勇強、楊振紅:《香港為何無大超市》,載《雜文月刊·原創版》,2012年第5期。
2 陳華:《商務部:內地奢侈品比香港貴45%,比美國貴51%》,東方網,2011年3月23日。
3 http://bbs.hbdjk.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7724,2011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