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從來不是也不該是一種全民行為,它隻能是少數人的專利。確切地說,是少數窮人的專利。富人不叫創業,他們管這叫投資。
之所以說創業是少數窮人的專利,一方麵,是因為窮人無“業”,所以才需要“創”業;富人已經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或家業,有多餘的錢甚至大把的錢用於項目投資,他們才不願意吃這份苦從頭再來。另一方麵,也不是所有的窮人都會創業,或喜歡創業,或敢於創業,更不是他們的創業都會成功。真正願意創業並最終取得成功的,隻是其中的少數人。這非常符合自然界的“二八定律”。
想當初,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是因為缺錢甚至走投無路,才走上這條冒險之路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逸”;可是反過來,也有許多成功者因為創業失敗輸得一塌糊塗——包括創業之初的失敗和創業成功後的折騰——重新回到窮困潦倒時代,這也屢見不鮮。因為創業本來就是一場遊戲,而任何遊戲都有成功和失敗兩種結局。所以決不把“創業”和“成功”等同起來,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就拿被稱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來說,大家都知道他開了家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資產規模幾十億元,經營卻經常陷入困境。
陳光標2011年在重慶演講時說,他也是一個人創業的。從1998年做醫藥器械,到後來轉行搞建築拆除回收,一直做到現在的規模,他始終牢記父親“守法經營、誠信經營”的教誨。家裏沒一個人是做官、經商的,也沒有任何政府背景,完全靠個人打拚。他從來沒有行賄過一分錢,也從來沒有政府官員給他介紹過萬元以上的生意。說到這裏,他突然神色黯然地說,由於他整天在外麵搞慈善,隻有30%的時間打理業務,公司已經3個多月沒業務了,是一筆業務也沒有,4600名員工隻能閑著。
為什麽說這些呢?也許陳光標是為了消除一種誤解,就是外界認為他到處捐款(累計捐款超過10億),所以想當然地認為他賺錢很容易。可是陳光標的自我定位是“賺錢很難的企業家”,他說很多業務隻能保本,究其原因在於:一是95%的生意都是二手或三手的,幾乎沒有做過一手生意,利潤率不高。他舉例說,原本100元的生意可以賺10元錢,可是二手生意隻能賺5元,三手生意就更是隻能賺3元。二是搞專業拆除需要從建築垃圾中提取鋼筋,這樣利潤才高,但這樣做會影響環境,所以他堅決不搞這些,盈利自然就降低了。
沒有業務公司怎麽生存呢?陳光標說,幸虧他們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較強,因為企業沒貸款。過去的利潤50%已經捐出去了,還有50%存在賬戶上(這種“五五分配”是他的一條既定原則)。就是依靠這樣的“吃老本”,員工放假、收入減半,一個月發2000元左右,估計還可以維持3年;當然,如果長期這樣下去也是不行的。[1]
所以,大學生創業一定要對各方麵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盡量避免走彎路,甚至重新審視自己是不是適合走這樣一條路。說穿了,無論自己創業還是給別人打工,最大的區別隻是現金流不同而已。
自主創業擁有自己的公司,賺到的錢可以任意支配,現金流來去較大。這種盈利可能是打工者年收入的成千上萬倍。可是,這錢並不好賺。在浙江諸暨,一群老板在市政府舉行的“發展民營經濟經驗交流會”上介紹,3塊5毛錢一雙的襪子,他們每雙隻要能賺1分錢就賣!與會專家大為驚訝,許多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這確實就是真的。賺錢就這麽辛苦。而接下來,你有了錢就必定會想到再怎麽去投資,從而開始一番新的折騰;一旦虧了錢,同樣需要你四處籌資去用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發放工人工資、歸還到期欠款,少不了又要一番折騰。尤其是在創業初期,絕大多數人都會搭上自己的全部家當,一旦投資失誤或創業失敗,就可能要傾家**產,往往過多少年還緩不過勁來。就這麽折騰來折騰去,興奮中涼拌著痛苦,並非多數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相反,打工相對簡單,現金流來去小。每個月就領這麽點工資,吃不飽也餓不死,折騰當然就少了。除了全家開銷外,剩下一點錢用於儲蓄、股票和保險等理財,肯定要簡單得多。尤其是上班不用多操心,無非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幹一天活兒拿一天錢,省事多了。所以你看,下班後隻關電腦主機、不關顯示器早已成為寫字樓裏的一種時尚。他們犯不著替老板省錢。眼睛一撇主管不在,上班就變著法兒偷懶,幹什麽的都有。過去還有所謂“提合理化建議”一說,現在的老板普遍隻要你做好份內事就行。你偶爾多說一句,馬上就會有人板著臉提醒你:“請擺正自己的位置!”或許你會問企業效益不好了怎麽辦?當然會有這一天,但你可以跳槽呀,“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同樣瀟灑得很。
說到這裏,並沒有看到創業和打工孰是孰非,因為這本來就沒有標準,要看每個人的秉性、環境、閱曆和人生目標。尤其是人生目標。如果你的理想是當一名企業家,那自主創業就很恰當,但為此你要提前做好各方麵的準備;如果因為找不到工作或者覺得當老板神氣,這時候同樣可以創業,但這種“動機不純”對創業成功是一種致命傷。
這就好比銀行門口擺了個攤,教你從手感、色澤、水印、凹凸、紋路等方麵識別假幣的一千零一種方法一樣,你絕對記不住這麽多,實際上也不用記這麽多。你隻要記住真幣是什麽樣子的就行了:凡是與真幣“不同”的就是假幣。換句話說就是,堅持了目標,就自然遠離了彎路。
所以,你在考慮是否創業時也要捫心自問地想一想(而不是受別人蠱惑):你是否真正了解創業?是否真正適合創業?最佳創業時機到了嗎?成功把握有多大?你的成功憑什麽?創業失敗怎麽辦?你是否屬於“二八定律”中“二”?把這些方麵搞清楚了,你就自然有答案了。
案例
首先學會和錢打交道
創業會不會成功,與創業者對錢的認識和心態有關。雖然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但“錢”的脾氣卻不太好。你想讓它越變越多,它偏偏會越來越少。所以,首先學會和錢打交道,是大學生創業的必修課。
話說有一次,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和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得遲了,已經找不到車位。朋友建議他把車停在飯店的貴賓車位上,並說停車費“我來付”;可是比爾·蓋茨不同意。在他看來,貴賓車位的停車費要貴12美元,這種“超值收費”不值得,最終還是堅持把車停在附近一個普通停車場上。雖然遠一點,但省下了這12美元。[2]
也許有人會對他的這種做法不理解。因為對於這位全球首富來說,別說12美元,就是後麵再加幾個“0”都不在話下。設想,如果是換了中國人,恐怕還非得就要停在這貴賓車位上,正好趁此機會顯擺一下自己“有麵子”,甚至口出狂言“老子有的是錢”。但比爾·蓋茨絕不會落到這樣的檔次。
我們崇敬比爾·蓋茨,並不是因為他顯赫的財富,而是他的財富觀。他是全世界慈善捐款最多的人,2008至2011年這4年間共捐出280億美元,通過供應疫苗挽救了581萬人的生命,比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還要多20億美元。如果他一分錢也不捐,別人也不好說什麽。所以說,比爾·蓋茨這裏之所以這樣做,不能看作是為了省錢,隻能說是對錢的認識和我們不同。
看看我們絕大多數的創業者,每天起早貪黑地忙活,好不容易賺了點錢甚至還賺不到錢,就以為自己完成了“使命”,就以為自己是老板怎麽也要如何如何:買車要買高檔的,寫字樓檔次不能低,招女秘書最看重的是姿色,平時消費隻買貴的不買對的,與朋友交往再怎麽也要打腫臉充胖子,甚至還要主動到處炫耀,唯恐天下人不知。硬生生地把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打造成全球奢侈品消費頭號大國!
這樣的人,即使創業成功了也是窮得“隻剩下錢”,充其量是個“暴發戶”。在他身上看上去很風光,其實並不快樂,更談不上幸福。因為一個人隻有當他既會賺錢又會花錢的時候,才會感覺到最幸福。確切地說,會賺錢算不得什麽,會花錢才是投資理財的精髓所在。
不用說,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天才商人比爾·蓋茨深深懂得這個道理。在他眼裏,錢的作用和鹽有些相似:炒菜時鹽放少了會淡而無味,放多了則會苦澀難咽。錢也是這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關鍵是要珍惜,要讓它真正發揮效用。他認為,自己所賺的錢來自全社會,理應回報全社會,這樣他才會從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1 任明勇:《陳光標坦承:企業陷困境》,載《重慶晨報》,2011 年2 月18 日。
2 《創業理財之八大黃金心態》,載《科學投資》,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