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當問到大學生“家裏支持你創業嗎?”聽到的最多的回答是“不支持”。這不是因為這些父母不知道創業的好處,也不是不知道當今社會的就業難,而實在是他們作為成年人,比孩子更了解嚴峻的社會現實。其中一位家長的回答說出了家長們普遍的心聲:“創業哪有那麽容易呀,他們還小,要錢沒錢,要經驗沒經驗,要人脈沒人脈。這注定是要失敗的。”[1]
所以,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畢業後能找一個穩定點的工作,即使工資不是很高也可以接受;如果實在找不到工作,家長也不支持孩子自主創業。他們的理由是:“找不到就再等等唄,等大環境好些了,自然就能找到。”
從中容易看出,這些家長太了解學生創業的風險了。孩子萬一創業失敗,不但投資打了水漂,借來的資金還不上;而且還要耽誤個人事業,甚至耽誤終身大事。當然,除此以外,這也與幾千年來國人習慣於過安穩的日子、不希望有太大的競爭壓力有關。
與此相反的是,大多數學生認為家長的這些思想“太保守”。可是他們自己呢,普遍缺乏獨立生活能力,離開家裏的支持別說成功創業不可能,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開銷也不一定應付得過來。所以,他們既不太同意父母的意見,又不得不尊重父母的勸告和勸阻。
即使有些同學“衝破重重阻力”搞到資金把項目開起來了,也很難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的經營項目多是零售、服務業,雖然創業門檻低,可是同質化嚴重,一受到市場衝擊往往就不堪一擊,紛紛垮掉。
一位創業了兩個月的學生老板大念苦經說:“大學生創業時都懷著滿腔熱情,但現實卻澆了我們一頭冷水。特別是像我這樣搞網站的,在幾百家網絡公司的夾縫中求生存,日子更難過。原先覺得IT業是座金礦,創業空間很大,但進入後才知道,創業難度要遠遠大於創業機會。到現在我們還沒什麽業務,一方麵是因為市場信息渠道不暢,但更主要的是市場競爭太激烈,學生公司基本上沒啥競爭力。”
順便說一句,從全球看,這兩年的互聯網創業已經進入低穀,創業風險驟然增大。華興資本首席執行官包凡認為,任何創新都有一定周期性,有**就有低穀。從互聯網行業看,這個周期一般在5至7年。2012年,一些老牌互聯網公司的傳統優勢項目的收入增長曲線變得平緩,這意味著2013年仍會處於一個相對低穀階段,需要創業者“憋著熬著”。或許要到2015年底,才可能看到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公司勝出。[2]
似乎能夠為此佐證的是,2012年末,風險投資公司共榮雲基金對它看中的每家創業公司隻肯投入37美元了。沒錯,你沒有看錯,不是3700萬,也不是3.7萬,而是37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30元。該公司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小氣的VC(風險投資)!”但這起碼說明兩點:一是互聯網創業的投資成本越來越低,用不了幾百元人民幣就夠了;二是風險投資對這個行業的信心似乎已經嚴重不足。[3]
在複旦大學2011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應屆畢業生雯秀笑容可掬地與每一位同學合影留念。憑什麽?因為就在兩個月前,她還在為畢業後的就業感到糾結。不過與別人不同的是,別人是為找工作犯愁,可是她卻是為要不要把已經開得有聲有色的網店繼續辦下去而痛苦。最終,她還是順從父母的意見,放棄了創業(繼續開網店)的打算,應聘進了一家全球500強跨國企業,把網店交給了親戚去打理。[4]
雯秀理性地說,她還是覺得父母的想法是對的。如果要自主創業,擔負的風險太大,而她的的營銷經驗根本不能保證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益。應當說,雯秀的這種想法代表了絕大多數父母的看法,尤其是在當今大學畢業生就學難的背景下就更是如此,要找到一個好飯碗不容易。
而就在同一時期,在上海舉行的“全球創業周”峰會上出現耐人尋味的一幕:一方麵是,有關部門高調地表示要繼續“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將大學生創業看作是就業的一項重要內容”;另一方麵卻是,這些大學生家長、教育專家以及絕大多數學生本人,並不對自主創業抱多高的熱情,有的甚至表示不願意“上當受騙”,因為創業之路太難了。
尤其是,不但絕大多數家長不支持孩子創業,就連太多的大學老師也是這種想法。2003年6月末國家教育部公布的數據說,當年有50%的大學生尚未落實就業單位,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幾所高校的大學生也很少有人想自己出去創業。一所理科大學的老師說,他們更支持學生“先就業”,因為他們的自身條件和社會環境“更適合先就業”。[5]
在這裏,這位老師所說的自身條件,主要包括這樣五方麵:一是缺乏知識。這在創業計劃大賽中無法把自己的創意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創業方案缺乏說服力中一目了然。二是缺乏經驗,他們有理想、有抱負,卻眼高手低;除了紙上談兵外,基本上沒有具體的市場開拓經驗。三是心態問題,主要是風險意識、責任感、務實精神。四是缺乏創新能力。五是缺乏資金。沒有資金的時候想急於得到資金,所以別人給點小錢就願意讓出大股份,或者賤賣專利或創意;一旦拿到風險投資,普遍地會隨意地、不負責任地使用,讓人心寒。
這位老師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是我國目前自主創業者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並不完善,尤其是市場環境不夠成熟,從而導致創業者肩上的負擔太重。這就好比說,讓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去考慮40多歲的企業家所麵臨的問題,當然不夠現實。要知道,商場如戰場一樣殘酷無情,沒有人會因為你年輕就原諒你所犯的錯誤。
附帶說一句,父母和老師尤其是父母反對孩子創業,說穿了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有些學生想創業是假、想逃避現實是真。他們從小就隻會死讀書,高分低能,甚至考試時也總是會先想到抄襲作弊,平時又不怎麽接觸社會。這樣的人在校園裏讀讀書還可以糊弄一下,一旦畢業進入社會,要真槍真刀地幹,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恐懼感,想逃避現實。
順便看看一項全球調查數據:2012年對全球32個國家的民意調查表明,84%的中國人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居全球榜首;而這一數據在盧森堡卻隻有23%、丹麥為25%。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加拿大有44%的人認為自己大材小用了時,另外也有20%的人認為自己是小材大用了,這兩個數據都大致接近全球平均數。[6]
不可否認,對於一些沒有誌向的大學生來說,校園生活可謂是無憂無慮:白天睡睡覺,上課麽高興就去、不高興就翹課;晚上上網聊聊天,或者去樹底下談談戀愛,夜裏一兩點鍾睡覺;錢不夠了就問家裏要……多舒服呀!而一旦踏上工作崗位,上下班要打卡,每天還有任務考核,尤其是再也不能向家裏伸手要錢了,完全是兩回事。
更不用說,既使就業也不容易,高不成低不就,找來找去找不到“理想”的就業崗位,索性就托辭說要創業,既可以對走向社會有個緩衝,也能借此機會再敲家裏一筆而且是一大筆,理由又很時髦,何樂不為呢?可以說,但凡有這種心態的學生還不少,但這種自欺欺人又不便對別人說。可是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孩子是自己親生的,朝夕相處幾十年,肚子裏有幾個腸子父母還不了解嗎?所以,這些父母反對孩子自主創業,也多少包含一點“揭穿陰謀”、“逼上梁山”的意思在內。
案例
要支持,更要務實
大學生創業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很好理解,但更要自己務實。因為歸根到底,以後的創業之路是要靠你自己去走的。要知道,外因是變化的根據,內因才是變化的條件。
陳凱出生於浙江省臨安市農村。小學五年級時,他就利用暑假上街“做小生意”,像賣招貼畫啦、小玩具啦、打火機啦等等,什麽都幹過。一個暑假下來可以賺三四百元,差不多夠自己下個學期的學費了。
2002年,陳凱考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整個大學期間的學費,一半靠助學貸款,另一半靠打工收入。大學三年級時,他就和同學一起創建了天天家教網,每天早上五點半到晚上九點,都在不停地寫程序,為此還休學了一年。
畢業時,他根本就沒有想到出去找工作。一方麵是因為,他覺得即使一個月賺一萬元,也很難在上海買房子、討老婆、買汽車,生存壓力太大,所以必須自己創業當老板;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他從小就有過創業實踐,出於對自己能力的自信,覺得自己行。
所以,畢業後他理所當然希望能從自己最感興趣的職業出發自主創業。他自籌30萬元資金,加上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資助的10萬元、同濟大學創業孵化器資助的10萬元,注冊了一家投資管理公司,主要經營項目是家居產品設計、開發和銷售。所有產品都由他自己設計,然後在自己創建的“優翼家具網”進行團購,網上網下聯動銷售。
這一想法確實不錯。當時是2007年,正是商品住宅銷售火爆的時候,家庭裝潢設計生意也很不錯。可是現實也不是想象的這麽簡單,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然後接下來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他馬上轉行給著名家具企業提供產品開發、店鋪設計、聯手開拓等服務,並且出模塊設計軟件賣給小製造商,可是生意仍然很不好。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還是這些員工(同學)沒有任何工作經驗。最倒黴的時候,30多人的創業團隊中隻剩下1個人跟著他,其他人全都跑光了。
就這樣,陳凱投入50萬,不但沒賺到錢,而且很快就欠下了60萬元的債。沒辦法,他隻好一方麵去別人的飲食店打工,捏麵團、包包子、煮麵條,一樣樣地學;另一方麵低價出售原來的家居存貨,先變成現金再說。否則這些東西放在手裏,隻會越來越虧。而就在飲食店打工時,他漸漸地找到了新方向,覺得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更好,所以開始試水餐飲業。
2009年,陳凱開始幫別人創立一個“豫申園”的品牌,還清了欠款。2010年,他籌集到500萬元投資,專門用於開發中式餐飲連鎖品牌“蔣榮興”老上海飲食店,通過網絡實現無縫配送。僅僅一年之後,他就擁有了6家連鎖餐飲店。他的理想是,希望將來能打造出上海灘最大的鮮食連鎖品牌“ilunch”。[7]
從中容易看出,陳凱的成功主要就在於“務實”。他不但有自己的創業目標,更主要的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裏;無論是寫軟件還是賣小籠包子,他都能注重如何盡可能地在創業中發揮這種優勢。對於“無爹可拚”的大學生創業者來說,這是一條非常寶貴的成功經驗。
1 餘傑:《大學生創業,究竟難在哪裏》,載《十堰日報》,2009年9月14日。
2 宗秀倩《華興資本包凡:互聯網公司創新進入低穀期》,騰訊科技,2012年12月17日。
3 Kathy:《世界上最小氣VC!每次僅給創業公司投37美元》,騰訊科技,2012年12月16日。
4 賀涵甫、陳慶輝等:《李開複:剛畢業就創業成功幾率近乎為零》,載《廣州日報》,2011年6月15日。
5 邢麗娜:《大學生創業究竟難在哪》,載《市場報》,2003年8月22日。
6 胡聲橋:《調查稱超8成中國人自認為被大材小用,居全球榜首》,中國廣播網,2012年12月15日。
7 李雪林:《打造滬上最大鮮食連鎖店》,載《文匯報》,2011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