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光靠個人努力是不行的。就好比在水泥地上種菜,無論你本領再大也種不出來。可惜的是,許多創業者說起來頭頭是道,最後卻忘記了環境的重要。尤其是在當今整個經濟環境不佳的背景下,成功創業難上加難。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大家兜裏都沒錢,你又到哪裏去賺錢呢?
從最近5年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財務指標看,就能比較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數據表明,凡是經濟穩定向上增長的時期,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都要快於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的增長速度;反過來說,如果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慢於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增長速度,就表明經濟形勢不佳、貨款回籠不暢了。
具體數據是,2007年1至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27.6%,同期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分別增長18.8%和21.8%,分別高出8.8和5.8個百分點。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1至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分別低於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增長速度8.8和5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經濟在國家政策的強力刺激下率先從全球金融危機中複蘇,2010年1至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1.8%,同期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分別增長22.4%和11.2%,又分別高出9.4和20.6個百分點,顯示市場需求穩定增長、貨款回籠順暢。2012年1至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分別低於同期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增長速度4和2.4個百分點。所不同的是,從這些指標看,2012年1至5月的指標要好於金融危機中的2009年罷了。[1]
為什麽我國企業的經營越來越吃力,國外企業好像就沒有這樣嚴重呢?為什麽大家都經營差不多的產品,彼此價格戰打得精疲力竭,利潤越來越薄,明知這樣做不對,可是依然欲罷不能,有沒有什麽好的策略呢?企業要發展,是應該堅守主業還是走多元化道路呢……一句話,中國式創業以及中國企業的出路究竟在哪裏呢?
對此,長江商學院院長、汕頭大學副校長項兵教授認為,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企業管理水平目前還處在起點階段。如果要想趕上一流跨國公司,起碼需要40年;要達到超一流企業水平,起碼要50年。可是在許多行業,留給我們的時間卻隻有5到10年。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追趕一定要結合企業實際,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即使是單純的一句實行現代企業製度,也要根據企業的具體實際和國情,如果是為製度而製度,必死無疑。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力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可是從整體上看,這個行業中的許多核心技術都掌握在那些世界超一流的企業手裏,這時候你再怎麽加大投入,都無法達到目的;更何況,新產品研發的風險很大,即使在美國,因為研發失敗而倒閉的企業也比比皆是。
所以,對於我國企業來說,要想擺脫困境,一定要改變固有的自主研發、自創品牌的思維方式,學會從全球角度看問題。
亞洲最著名的市場營銷學教授之一蔣炯文認為,所有企業都應當突出差別化、建立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相互廝殺。
也就是說,企業做大做強不如做精做好,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避免與人直接競爭。如果你把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千方百計用於擴大再生產、提高產量,初衷可能是為了用更大的規模賺更多的錢,可是最終適得其反。因為當產量越來越大時,市場也會越來越趨於飽和甚至供過於求,最終逼迫大家把價格都降下來,大家都沒錢賺。
另外就是,企業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資源,而這並不是靠上市、找人找投資就能做到的。企業應當追求健康的利潤,隻有這樣才能繼續支持新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最終實現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和平相處。如果像現在這樣相互廝殺,隻會讓外國消費者撿便宜,反過來盤剝我國國內的勞動力和資源。一旦外國品牌挾裹著雄厚資金和品牌殺入,就隻有乖乖地把市場交出來的份。所以,不要怕企業規模小,關鍵是要有差別化,這就是你存在的價值、發展的理由。有了它,就絕對會有生命力。[2]舉個實實在在的例子:張小軍在家人資助下,大學畢業後和同學一起在省城一家電腦城租了個鋪麵,開始了創業旅程。他深有體會地說,以前在學校讀書時把創業想得太簡單了,總覺得創業空間很大;可是等到自己真正當了老板,才知道並不是想怎麽幹就怎麽幹,光靠熱情不能解決種種困難。尤其是現在,做電腦生意的人太多,與別人比,我們這些大學生缺乏資曆和經驗,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什麽業務;後來好不容易掙了點錢,也隻夠繳繳房租什麽的,感覺很沮喪。
青海師範大學的一位老師對此很有同感。他說,這種問題在大學生創業中很普遍。這些大學生對創業熱情有餘、對企業運營知之很少,更缺乏實際操作經驗,所以他們的創業之路舉步維艱。許多大學生的創業實際上僅僅是構思了一個模糊的創業方向,並拿不出什麽切實可行的創業計劃來;真正落實到行動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可是要知道,僅僅有創業方向和熱情遠遠不夠,也難怪他們賺不到錢了。[3]
案例
夢想發財的人不適合創業
有人說,我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前途;或者說,創業的人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理想和思想。也有人說,創業就是為了賺錢,不賺錢是不道德的。但顯而易見,創業能不能賺錢,一方麵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賺錢,另一方麵也取決於社會讓不讓你賺錢。如果全社會經濟低迷,你想賺錢也是不那麽容易的。
整天夢想發財的人,實際上並不適合創業,這是石宏偉的親身感悟。
2008年,當時還是大二學生的石宏偉第一次來到義烏。當時的他在參觀了義烏國際商貿城、看到有那麽多琳琅滿目的小商品後,心裏就暗暗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來這裏發展。
2009年9月,他讀大三,沒什麽課,所以就想開一家襪子店,專門出售時尚女襪。可是當他興衝衝地來到這裏後,才發現自己太天真了。身上總共隻有幾千元錢,又能進到多少貨呢?於是打起了退堂鼓。可是轉眼一想,就這樣回去也太丟人,所以就批發了5000雙運動棉襪。他想,既然開不成襪子店,那我就從擺地攤叫賣襪子開始吧。
回到學校後,他發現學校附近的菜市場上每天早上有很多人,於是就去菜場旁邊擺地攤賣襪子。第一天早上因為害羞,不敢聲張,所以隻做了30元營業額。第二天早上豁出去了,大聲地喊叫“10塊錢5雙”,營業額驟增到100多元。後來由於天氣越來越冷,生意也越做越好,一個月就賺了4000元。於是,他幹脆在菜場旁邊開了家襪子專賣店,位置很偏,房租也不貴,一般來說如果不是慕名而來就沒有生意。
怎麽辦?他在校內每個女生宿舍門口都貼了張廣告海報,承諾他的價格“永遠最便宜”。就這樣,月收入很快就達到5000元左右。而就在這時候,他把襪子店轉讓給了朋友,自己專心致誌地搞襪子連鎖,準備推向全國,從而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搞連鎖涉及麵大。因為他還是學生,所以幾乎所有廠家都不與他合作,所以一年後他僅僅在全國發展了16家襪子加盟店。實踐證明,單靠自己幾個人的團隊發展連鎖加盟很不現實,所以他調整策略,大力發展網上批發業務,先解決溫飽問題再說,把夢想放一放。
兩年過去了,所有朋友都認為他已經賺到不少錢,但他認為自己口袋裏仍然是空的。不是自己不想賺錢,而是首先要讓客戶賺到錢,這樣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賺錢。他意味深長地說:“我想對還未創業的朋友說,創業在短時間內是看不到成績的,更不要談能賺多少錢。奢望今天投10萬元進去一個月賺10萬的朋友,千萬不要來創業,還是去買股票吧。”回顧自己的創業曆程,他笑著說,當初沒有餓死就是幸運。[4]
1 項崢:《工業企業銷貨款回籠不暢,凸顯當前經營困境》,載《上海證券報》,2012年7月25日。
2 蔡毓生、彭濤等:《走出困境必須換“腦筋”》,載《汕頭日報》,2005年1月19日。
3 賈忠英、何箭:《大學生創業係列報道:大學生創業,難在何處》,載《西海都市報》,2008年2月22日。
4 羅西:《不賺錢是不道德的》,載《創業天下》,2011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