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樣,不可能有哪項工作是適合全民的;或者說,不可能有哪項工作是全民都可以成功的。否則,也就沒有了所謂“成功”與“失敗”的區別,也就不存在“分紅”與“協作”之說了。人人都知道:社會越發展,分工越明確。如果人人適合創業或都想去創業,這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能的。簡單地想想就知道,如果人人都去創業當老板,又有誰來做工人、為你打工呢?!

所以,提倡全民創業這本身就是一種謬論,是悲哀,更是誤導。從全國來說,目前的大學生創業比率很低,隻有百分之一;北京更低,隻有千分之一,這就是對倡導全民創業的一大諷刺。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平均水平也隻有百分之十至二十,不可能更高了。

《北京晚報》教育周刊曾經攜手搜狐網站教育頻道進行過一次“大學生創業難在哪”的問卷調查,向社會各界征求看法。

大學生創業在許多問題上非常模糊,基本上屬於“小兒科”階段。例如,在關於是否讚成大學生創業中,“不管是賺是賠,比不找工作要好”,這哪裏是什麽可以站得住腳的理由?難道創業僅僅是為了與“不找工作相比”,這豈不是把創業當作“辦家家”遊戲了?再說了,自主創業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盈利(當然,最終能不能盈利是另一回事),可現在卻把“不管是賺是賠”作為讚成大學生創業的理由,豈不是貽笑天下?還有就是,100%的人認為自主創業的啟動資金在“1.5萬元以上、4.1萬元以下”就足夠,也讓人大跌眼鏡。說實話,用這點錢從事創業,基本上沒有超出“小攤販”的範疇。也許,當初設計這樣的問卷時,主要是考慮到大學生創業資金不足的緣故,但這樣一來無形中就把大學生創業定位於“小打小鬧”了。

特定的大學生創業群體是這樣,全社會的創業者又如何呢?對此,《世界經理人》網站也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

即使從全社會角度看,許多創業問題也並沒有明確的答案,說了等於沒說。但顯而易見,必要的社會閱曆對創業成功的作用至關重要。正因如此,當一般人均認為自主創業是年輕人的遊戲時,更有一種觀點認為,其實人到中年可能更適合創業。

例如,風險投資公司Ventures合夥人小詹姆斯·穆雷就表示,他更願意投資給中年創業者,因為年輕創業者所犯的錯誤太多。他認為,偉大的創意對創業來說固然重要,可是企業的成功更需要其他,如發工資、鼓勵員工、管理現金流等,所有這些商業基礎都需要在實踐中學習,遠不是有一個創意就行。所以他說,如果他遇到一個有優秀創意的中年創業者,會很樂意在他身上投資,因為他至少不需要像年輕創業者哪樣在自我教育上花錢了。

Clearstone公司創始人、風險總監維斯·米什拉對此也有同感。他認為,與年輕的創業者相比,中年創業者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更加狂熱。他們通常內心強大、自信心充足,所以創業中遇到困難時會迎難而上。並且他們往往是放棄高收入和舒適崗位,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才投入這種創業的,考慮問題會更周到、更成熟。

他認為,正確的創業目的應該是解決社會上的某個難題,並且你也具備這樣的能力、非常熱衷於解決它;相反,如果你是衝著金錢或社會地位開始創業的,那成功幾率就小了。

他說,關於這一點,至少在美國矽穀可以得到證明。任何中年創業者在那裏都不會被區別對待,沒有人會因為你臉上的皺紋而懷疑你的充沛精力;相反,如果你已經有了二三十年的工作經曆再去創業,所有人都會覺得你自己知道在做什麽、以及這樣做的原因。

不過他提醒說,中年創業者也不要被自己過去的成功衝昏頭腦。即使你在大企業裏取得了成功,也無法保證你今後的創業也能成功。如果你過於自信,對自己過去在大企業裏的成績誇誇其談,風險投資反而不會買你的賬,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你的個人能力,而不是曆史。[1]

案例

就業難不是大學生的錯

國家教育部每年都對大學生就業形勢不樂觀,其實,這真的不能怪大學生,甚至不能怪教育係統。所以,任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希望通過大學生創業來打開就業出口,或者以全民創業來帶動大學生就業,都是不現實的,也注定是徒勞的。歸根到底,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應該從全社會的運營機製上找原因。

按理說,我國經濟多年來一直保持8%以上的運行速度,每年安置幾百萬大學生就業是小事一樁。現在之所以要倡導以全民創業來帶動大學生就業,這本身就表明一定是哪裏出了問題。

究竟哪裏出了問題呢?這個題目太大,僅僅從大學教育甚至前溯到中學、小學教育都難免一葉障目;所以,如果僅僅是圍繞著大學生創業理念、創業文化、創業觀念、創業意識等問題找原因,或者再加上現行體製機製、配套政策等,順便鞭撻一番應試教育,再從政府管理挖到政策不力等等,都不可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單從應試教育來說,估計幾十年內都不可能得到改變;相對而言,從政府管理方麵來看更容易得到改善。如果這方麵的工作做得好,大學生自主創業率就會有一個大提高,不說能達到西方發達國家平均10%至20%的水平,至少也不可能在目前不到2%的地步徘徊。

舉個例子來說,據世界銀行《2010年企業經營商業環境報告》披露,在加拿大成立一家公司隻需1個程序、5天時間,在我國內地則要14個程序、38天。同一數據在香港是3個程序、6天,在美國是6個程序、6天。而創業有時候是需要**和衝動的,可是研究表明,當多數人走完這14個程序、38天後,基本上就進入了“創業冷靜期”。換句話說,這時候他啥也不想幹了。[2]你說,這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

反過來,如果有了寬鬆的創業環境,你不讓大學生創業也攔不住。

就拿我們熟悉而又崇拜的美國矽穀來說,矽穀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高科技基地,而恰恰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蟻族聚居地”,相當於今天北京海澱的唐家嶺,而不是中關村。

之所以這樣說,是過去的矽穀隻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塊附屬地。因為那地方偏僻、房價便宜,所以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就住在那裏湊在一起開公司。不是因為那裏有什麽人才和高科技,而是因為生活費用低、房租便宜,說穿了就是創業成本低。

這頗有點像今天北京通州的宋莊,一些不知名的年輕畫家在那裏聚在一起搞創作,於是就形成了藝術村。截至2012年末,宋莊已經聚集了5000多位藝術家,擁有22座大型美術館、113家畫廊、4500多個藝術工作室,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之都”。要知道,這裏有中國最大的美術館上上美術館,有國內規模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平台中國宋莊藝術品交易網。[3]而不用說,創業需要靈感,需要想象,需要同道啟發,需要家人支持,需要政府保護,並且不能有太大的壓力,否則就不容易成功。

試想一下,如果你想創業,卻發現既沒有資金,手續又相當繁瑣,還沒看到賺錢的希望就把身價全都押進去了,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會欠一大筆房租……這時候還會有多少心思、精力和動力去創業呢!

1 Jason Zheng:《中年創業者更靠譜》,36氪網,2012年11月11日。

2 蘇文洋:《大學生創業難“卡”在哪裏》,載《北京晚報》,2010年7月2日。

3 田倫、肖翔:《宋莊:藝術與產業的融合》,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