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大學生為什麽特別憧憬創業?除了就業難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把創業看得太容易了。
確實不錯,創業會讓一個人實現從“職業”到“事業”的轉型,這其中的**實在太多。但所有的**和憧憬,都是建立在創業“成功”基礎之上的;一旦失敗,那就有些不好玩了。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這樣的“母親”多了也是一件麻煩事。更何況,也有不少失敗患有“不育不孕”症,硬是孕育不出“成功”來。這樣的事例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
所以說,大學生既然已經成年了,就不該在創業之路上輕易冒險。冒險和冒險精神是不同的概念。年輕人有點冒險精神沒有錯,但這並不表明你就一定要去冒險,尤其是必輸無疑的那種盲目冒險更應避免。
例如,大學生創業的一大誤區是,他們把自己擁有的專業知識與創業能力劃上了等號。通過幾年的學習,有了一些創新的點子,就以為自己的創業就可以取得成功了,這未免幼稚了一點。在一些專家看來,這種片麵認識亟待扭轉。因為創業最需要的是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對這個行業商業運作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創意”和“錢”這麽簡單。任何胡說“隻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1]
就拿中間商的提成比率來說,這在不同行業是大不一樣的。總體是越接近零售渠道的產品傭金比率越高,相對銷售額越小,運營的相對成本越高;而越是靠近原料級的產品,就越是相反。這樣就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定價問題。如果不懂得這個基本道理,就必定要吃大虧。
再如,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製和管理,並不是許多大學生想象的那樣“越嚴格越好”。產品的質量是一個相對概念,“最好”的質量就是剛剛達到客戶滿意的質量。這聽起來頗有點像“六十分萬歲”,但道理就是這麽簡單。質量要求過高不但會推高成本,而且會帶來一係列問題,甚至根本做不到;質量要求過低,以至於產品變成了不合格品,就會賣不出去,或者因為廢品次品過多造成大量損失,當然也是不行的。
大學生生活在幻想中,對自主創業非常不利,甚至注定會失敗。網上一位女大學生自暴的創業經曆就是這樣,我們姑且稱她為小娟。[2]
小娟在深圳工作,大學畢業時就想創業,開一家自己的店。因為缺少資金,所以不得不先去打工,但心中的創業之火一直沒滅。幾年後有了幾萬元存款,於是辭去工作,準備全身心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有一次她在外麵吃飯回來的路上,看到電線杆上有張轉讓店麵的廣告,說是附近有家服裝店急於轉讓,所以就打電話過去和老板約好見個麵。而在此之前,她雖然想開店,卻並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麽,更是壓根兒沒想到去賣衣服,自然對這方麵也是一點不了解。
看到店麵後,她的第一個感覺是位置太偏,周圍沒什麽人,轉讓費卻並不低。雖然她估摸著賣服裝的利潤很高,但還是不敢貿然嚐試,所以找個借口離開了。不過她並沒有閑著,而是每天去那裏附近觀察,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不能在這裏開店。所以幾天後當這位老板又打電話問她如果要的話轉讓費可以降低時,她一口拒絕了;而她也承認,如果當初一開始老板就降低轉讓費,她很可能是會考慮接手的。但正在這時候,她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方向:就開服裝店。
於是,她每天在網上留意哪裏有招商、店麵轉讓的信息,不停地打電話、問價格、看位置,後來終於發現,開服裝店人流量和購買力是最主要的,缺一不可,否則隻能是死路一條。可是自己手裏的那幾萬塊錢根本付不起那些高額的轉讓費。就這樣,一個多月下來還是沒找到合適的鋪位,卻結識了不少賣服裝的老板,多少知道了一些生意經。
後來她在網上認識了一位關內賣服裝的姐妹,她本來以為關內的房租會很高,後來才知道那個地方是生活區,人流量不大,所以店鋪價格並不貴,所以就去看了。一看覺得這裏位置很一般,但周圍的人還是比較有購買力,綜合評價不錯。尤其是進這個商場不用繳進場費,這樣可以省下不少錢,於是就在那裏選了個最中間的位置。
交了錢之後,她就去自己店鋪對麵的那家看了看。隻見門口貼著“10元清貨”的廣告紙,心裏一陣寒顫,覺著這裏的生意可能不怎麽樣。對方問“你賣什麽”,她說“賣女裝”,對方說“那你死定了。來這裏買衣服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都不來,所以根本賺不到錢。你這店麵6年裏已經換了兩個老板了,你看我這裏好幾天都賣不出一件。”
小娟一聽,心想是不是怕我店開在這裏和你競爭故意潑冷水的?但也管不了那麽多,因為定金已經付了。聯想到當初和老公一起來看店鋪時,老公也不看好這裏。這點積蓄自己存了好幾年,雙方父母又靠不上,夫妻兩人在深圳是租房住,每個月的開銷不低於三千元。如果經營失敗,將來的日子可怎麽過?但既然已經邁出這一步,隻好硬著頭皮上了。
後來她又一連考察了幾家店,發現都沒什麽生意,這才知道剛才對麵這家老板說的並沒錯,並非故意嚇唬她。這下子她覺得六神無主了,手心直冒冷汗。於是想轉行:既然賣女裝不行,那麽賣女鞋呢?恐怕也差不多;賣女內衣呢?內衣不是易耗品,銷量恐怕不會大,並且價格高了、低了都賣不動;賣男裝?自己又不懂這個季節男人都愛穿些什麽衣服;賣童裝?店鋪太小,一共才隻有10個平方,掛不了幾件衣服。就這樣,最終決定還是賣童鞋,雖然自己對此一竅不通,但想來想去也隻有這一種選擇了。至於結果怎麽樣,還是走一步算一步吧。
直到這時,小娟才覺得雖然是開這個小小的店,自己也是一片茫然,從最初的想賣女裝到賣童鞋,隻是一念之間,想想自己也覺得好笑,因為對這些根本不懂。不用說,這樣的創業無疑是賭博。正因如此所以她才說,“由於沒有經驗,嚐試了好多種門路,結果沒有一條路走得通。”試想,這樣盲打盲撞地去創業,是不是有點把它當兒戲了呢?
案例
專業知識≠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中的幻想之一,表現在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專業知識等同於創業能力,以為自己讀過幾年書“肯定要比”那些讀書少的老板強。
小武在大學裏學的是出版專業,對出版行業相當熟悉。他想,既然現在社會上找工作這麽難,那還不如自己創業。看看社會上到處都是文化公司,為什麽會有這麽多文化公司呢,這不正好說明這個市場是很大很大的嗎?
就這樣,小武畢業後千方百計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不錯,就是社會上隨處可見的那種。可是公司成立半年了還沒正式開張,確切地說已經名存實亡。為什麽呢?因為在這半年間,他根本就沒接到一筆業務。一方麵,他是一名新手,在許多方麵對整個市場還不了解,無法駕馭市場;另一方麵,這家公司確實也沒什麽優勢可言。
而直到這時候,小武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當初的想法過於簡單。隻不過公司既然已經成立,就必須得先撐著,無法輕言放棄。他說:“隻要公司存在一天,我就會不斷找機會接業務,哪怕不賺錢也行。”[3]
看起來小武的決心還蠻大,或許是許多創業家所教導的“堅持就是勝利”的觀念在起作用。可是,作為一家企業來說,如果久久不能盈利甚至久久不能走上正軌,那還能堅持多久呢?很玄。
小武的故事相信許多人不陌生,今後還將不斷重演。這裏的問題並不是說他不能創業,也不能斷言他堅持下去就不會出現轉機,但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專業知識≠創業能力,這需要引起所有大學生創業者的重視。並不是說你的書讀得多、文憑高就一定適合創業了。
1 韓士德:《念好“創業經”:大學生準備好了嗎》,載《科技日報》,2009年10月15日。
2 《我開童裝店的創業經曆》,創業邦網,2010年1月20日。
3 韓士德:《念好“創業經”:大學生準備好了嗎》,載《科技日報》,200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