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有一個比喻,她說,人生其實就像挖井。這句話用在大學生自主創業上也很貼切。
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要挖井,一定會首先考慮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在哪裏可以挖到水,而不是盲目地挖,沒有條件(工具)也去挖。相反,如果挖井變成了挖坑——事先並沒有考慮哪裏能挖到水,而是盲目地挖,或者淺嚐輒止,挖到一半,看看挖到的都是些石頭、草根、樹皮就放棄了,既希望於下一個目標——情況就不妙了。
現在有許多大學生就是這樣,他並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麽;即使要創業,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幹哪一行、已經具備什麽條件,就縱身一躍跳入商海,結果一連嗆了幾口海水後,就又瞄準另一片水域。這樣的創業當然是凶多吉少。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經常有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問,我既沒有資金也沒有經驗,究竟應該是先就業後創業還是什麽的?對此,挖井哲學告訴我們,首先應該做好準備工作才能考慮挖井。這些準備工作包括經驗、精力、資金、工具等等。這裏的經驗包括社會經驗和人生經驗,缺一不可。隻有具備相應的經驗,才能找到有水的地方,即值得投資的創業機會。這裏的精力,當然是指要有一段相對空閑的時間專心致誌地去做一件事,而不是一邊考研、一邊找工作一邊創業,這種三心二意很難取得成功。創業需要啟動資金,這是不言而喻的。所謂工具,本是指挖掘機械,在這裏是指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麵,用手刨肯定不行。
看到這裏,結論就出來了:大學生如果想自主創業,並沒有誰規定一定要先就業後創業,關鍵是看你是否具備了上述條件。並且,是不是具備這種條件不是你自己說的,而是要由別人來說,即用別人的眼光來看你是否具備這樣的條件。雖然別人的眼光可能有問題,至少對某個具體創業項目來說並不一定有你了解得清楚,但“旁觀者清”在這裏還是適用的。相反,如果在別人眼裏你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種挖井就可能會變成挖坑——一個個半途而廢,最終一事無成。
夏華形容說,她創業快20年了,這是每個人生命中最有力量的20年,她看到自己挖了一口深井,有源源不斷的水冒出來;同時,她也看到身邊有許多人,每個人都挖了十幾個坑,總是望著這些坑不斷地歎息,因為他們付出了許多,可是一直喝不到水。
夏華總結說,如果你要創業,首先要選定好做什麽,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兩三年做準備,三五年才能摸出個頭腦來,然後要十年十五年才可能會有結果。如果不斷地挖坑,你的生命就會一直處於預熱期,始終把自己處在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中,這就可惜了。
不但創業是這樣,即使在企業裏打工也是如此。這種不斷地挖坑,實際上是不斷地考驗自己和老板的心理底線,從老板剛認識你、了解你到最終信任你的時候,你就離開了,然後去了一個新的環境,再如此這般地進入下一個循環,最終一事無成。所以更好的辦法是,用十幾年的時間讓不同的人了解你、認識你,讓你做一件更深刻的事。
所以夏華說,她從來就不反對創業從就業開始。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讓他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中去選擇一個行業創業,既不太現實,也不容易成功。相反,如果是先就業,尤其是為準備創業當老板的那種就業,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優秀的企業,在這裏幹上幾年,看看別人是怎麽幹的、企業究竟應當怎樣運營,然後為自己今後的創業打下最基本的基礎。而且可以說,這是無法逾越的一個基本過程。想一想,過去的匠人如木匠、泥瓦工、箍桶匠、理發師等等,學徒都要三年才能滿師,是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呢?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你在這裏幹了幾年後,愛上了這個企業,不願以自己抽身去創業當老板了,又該怎麽辦?
其實,這根本就不是問題。既然你在這裏幹得很歡,又為什麽非要選擇離開呢?要知道,這時候選擇自己創業,固然並非不可,但也不能保證你就能成功。有人甚至說,自從一個人懂事開始,想的和做的就永遠不會都一樣。因為想象的空間太大,怎麽想都可以,可以很理想化;可是要做的行業就隻是一行,並且不一定是想象中最理想的那一行,因為現實總要受到太多的製約。
創業當老板是這樣,做其他事情也是這樣。以戀愛婚姻為例,每個女孩都做過白馬王子的夢,甚至已經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麵對真實男子的時候,就可能會改變想法,覺得愛我就好。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剛剛畢業後最重要的是學會找井、挖井,打好基礎,而不是過於異想天開。這倒不是說你不能有憧憬和遠大的理想;可是,如果你什麽條件都不具備,就準備著去挖井,結果往往隻會挖成一個個坑。相反,如果你把挖井的本領學到了,以後再這樣一直不停地挖下去,還怕挖不到水嗎?這種挖井本領,說穿了就是首先學會把一件小事做好。隻有學會做好一件件小事,將來才有可能做成大事,因為任何成功都是由一件件小事壘砌而成的。
案例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能做什麽
挖井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做好準備,知道自己能做什麽。
1991年,夏華大學畢業後在中國政法大學留校任教。雖然她在大學裏教書,可是她覺得來自時裝之都大連的她更適合搞時裝。於是她在暗底裏調研了10多家企業,以“證實”自己雖然不是學的服裝專業,也沒有學過設計,卻至少是個顧客,懂得怎樣穿衣服。歸根到底,自己還是喜歡時裝職業。1994年的一天她向學校打了辭職報告,徹底下海了。
然而,究竟是做男裝還是女裝、休閑裝還是時裝,她一時無法確定。於是她用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就是到當時北京最好的商場西單商場的台階上去坐三天,專門觀察顧客手提袋裏最多的服裝是什麽品牌。她認為,這個品牌一定是賣得最好的;既然賣得好,她就要去那裏當導購“實習”一下,親自體會它為什麽會賣得這麽好。
就這樣,她在這個品牌櫃台當了8個月的導購。現在回過頭來看,她認為這是自己建立時裝王國最有用的8個月。正是這次“實習”,讓她知道了自己應該幹什麽、市場真正需要的是什麽、服裝到底是什麽?並且從此以後,她在自己的企業裏也就形成這樣一套製度:所有管理層都必須有站櫃台的經曆;雖然時間不一定需要這麽長,但一定要有與顧客麵對麵接觸的一線經曆,才能知道顧客真正需要什麽。
她在“實習”時,市場上全是清一色的灰藍色西裝,唯一的競爭因素是價格。因為她看過許多國外的時尚雜誌,所以就問老板,為什麽不做國外那種特別漂亮的休閑裝呢?老板說“不敢”,因為誰都對市場不了解;從當時的市場行情看,隻有女孩子才敢穿得這麽靚。
於是她對老板提出,既然你不敢,我來弄。當時的商場裏這種品牌服裝有20根杠子,每根長1.2米,她向老板要了4根杠子來賣這樣的服裝,承諾賺了一人一半,虧了由她一個人承擔。老板答應了。
就這樣,她來到當時北京唯一有出口配額的毛紡織廠北京毛紡廠,指著時裝畫報說,她就要這種一模一樣的麵料。銷售科長一聽,高興得要跳起來,說,這種麵料根本沒人要,所以給你的價格可以特別低。緊接著,她自己擔任“設計師”,說穿了就是憑自己與顧客接觸中的印象,覺得這個兜兒好、這個領口開得高了低了,指揮著服裝廠師傅畫圖。
服裝掛在商場裏後,大家都不知道這是哪兒生產的,紛紛打聽廠家。每套西裝的價格,都是她標的天價680元。銷售一下子就火爆起來,一根杆子一天可以賣100件,直到今天,這樣的銷售記錄都破不了。
由於始終知道自己能做什麽、市場需要什麽,夏華一步步從小做到大,建立了今天的依文企業集團,擁有4個專業男裝品牌,400多家店麵、200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幾億元。依文不但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等重大盛會設計製作服裝,並且已經坐上行業領軍地位[1]。
1 夏華:《創業中最難跨越的坎》,優米網,201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