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隻要廠門開著,每天就要有源源不斷的費用開支;而至於每天有沒有收入進賬,則不太好說。
2012年9月,廣東一家電路板廠因為中秋節每個員工隻發了5元過節費轟動一時,被人稱為“史上最摳門的中秋福利”。可是又有誰知道這家企業背後的辛酸呢?
這是一家專門生產高科技、高工藝精密多層板的港商獨資企業,有員工2200多人。該廠在文件中寫道:“為了增加員工節日氣氛,公司為每位員工發放現金5元以示節日祝賀”,“祝各位員工節日快樂”。不少人認為,這哪裏是“增加節日氣氛”呀,簡直是在“打發叫花子”。9月24日,該廠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先稱“月餅質量差,不能發月餅”,接著才道出真實原委:“如果每人發幾百元,工廠就會倒閉。”[1]
想想也是,每逢過年過節企業給員工發些福利很正常,要麽不發,要發的話哪怕再小氣的企業也不至於隻發5元錢吧。企業要不是實在困難,又有誰願意冒這種眾矢之的的風險呢?
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小微企業的共同感受是稅費負擔太重,一些老板感歎說,差不多有一半利潤的錢都作為稅費上繳了,企業負擔之重可見一斑。
某包裝製品公司總經理李京生介紹說,這家企業是1993年成立的,從糊信封、做手提袋開始,一點點奮鬥,現在擁有員工60多人。他形容說,企業是跟紙打交道的,如今這行業的利潤也跟紙一樣薄。
舉例說,每種顏色、每令紙的印刷費收入,20世紀90年代初是100元左右,現在隻有15至18元,可是紙張、油墨、人工成本卻嗖嗖嗖地往上躥。20年之前,每個月花300元就能雇到一個不錯的印刷工,現在印刷機長的月工資已經漲到8000至10000元,普通工人也得三四千元,足足漲了10倍多。這樣一來,擠壓的隻能是利潤,從而導致淨利潤率連5%也不到。一年下來,公司的毛利在120萬元左右,可是扣除17%的增值稅[2],25%的企業所得稅每年12.5萬元,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車船稅每年5萬至8萬元,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費每年30萬元,算下來每年得繳70萬元稅費,到手的淨利潤隻有50萬元,大約58%的利潤繳了稅費!如果沒有殘疾人就業的稅收優惠,到手的淨利潤更是隻有15萬元,大約88%的利潤繳了稅費!所以說,他做夢都盼著能減稅![3]
小微企業們反映,當前企業經營困難的最突出問題,是生產經營成本的增加。據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調查,2012年1至8月我國小微企業生產成本中的用工成本普遍上升20%至30%,有的達到50%。這表明,我國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正在消失,例如廣州的牛仔褲加工成本每條高達14元,可是在東南亞其他國家隻要六七元就行了。◆◆◆左婭:《對目前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不必過分恐慌》,載《人民日報》,2012年10月14日。◆◆◆
與大企業相比,小微企業的實際稅負更高。例如,這家包裝製品公司的紙張通常是根據訂單需要臨時采購的,今天買幾百張,過幾天再買幾百張,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一下子采購幾噸放在庫裏。這種零星購買一般無法得到增值稅進項發票,這樣也就無法享受增值稅進項抵扣,僅此一項就會比前者多繳增值稅20%,這在加工型企業中很普遍。
除了這種傳統加工型企業外,科技型小微企業也是如此。一家擁有200名員工的生物化學技術公司,成立於1991年,過去在國內獨家生產飼料添加劑。正是由於這家企業的出現,原本隻能從歐美進口的飼料添加劑的價格下降了三分之二,企業為此感到很自豪。直到今天,這家企業的兩大主導產品的市場份額依然在國內位居前三名,並且還有500噸產品打入歐美市場,是不折不扣的高新技術企業。
可是隻要一談到稅賦負擔,該公司財務總監江小華的聲音就低了三分。據介紹,該公司每年要繳所得稅200萬元、增值稅300萬元、營業稅50萬元、流轉稅附加35萬元、印花稅和契稅15萬元、社會保障費330萬元,這合計930多萬元的稅費約占公司稅前利潤的48%。幸虧該企業是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否則稅費負擔肯定要超過稅前利潤的一半!
有人也許會說,高新技術產業不是還可以享受其他優惠政策嗎?確實,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落到實處。
舉個例子來說,按照國家規定,該公司生產的飼料中的大部分原料和預混合飼料、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等都可以免稅;但要想享受到這一免稅政策,公司必須到飼料部門去進行檢測,而這種檢測不但時間長(大約需要一周到半個月,檢測通過後再去稅務部門審批),而且費用高(每個品種的檢測費要1000元,20個品種就要2萬元)。整個過程一般需要兩三個月,最快也得一個月,在此期間必須先按17%繳納增值稅。可是要知道,這些產品的利潤率總共也才隻有10%,那麽,這樣的業務究竟是做還是不做呢?
讓人搞不明白的是,這種檢測很簡單,有必要搞幾個月嗎?再說了,稅務部門都是有征稅任務的,即使檢測結果出來後,最後能不能享受到優惠稅率,仍然要由稅務部門審批,稅務部門會有積極性嗎?所以,有的地方稅務機關幹脆就說,你們先生產吧,我們這裏下半年才能批(意思是說,如果當年稅收任務完成得好,下半年就給你們兌現優惠稅率,否則就不好說了)。稅收優惠就像一根橡皮筋,鬆緊自如。
回到前麵的5元過節費上來。許多老板反映,自己辛辛苦苦開公司,一年到頭賺的錢還不如把廠房租出去收到的幾個租金多;或者,自己千兒八百人的工廠,辛辛苦苦一年所賺的利潤還不如老婆在家裏倒騰兩套商品住宅賺的多,哪裏還有什麽積極性?
所以,麵對“發5元錢過節費”這一故事,我們不能一味指責老板太摳門。畢竟沒有誰規定一定要發過節費,更沒有規定一定要發多少錢。另外就是,人家是港資企業,香港人對中秋節的理解也不一定就和國內一樣。相反,應該引起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的,倒是因為稅費過高等原因給企業的不堪重負。
因為與這些私營、小微企業不同的是,也有不少企業的過節費可能是發5千元乃至5萬元的。當然,它們一定是壟斷企業。它們的錢雖然是企業發的,實際上卻是全國人民的,不發白不發,發了也白發。
例如,同樣是中秋節福利,杭州某石油公司員工在網上透露說,2010年他們的中秋福利是正式員工現金1.8萬元(非正式工3000元),外加8000元現金購物卡、3000元月餅券、1箱紅酒、2箱水果;因為中秋和國慶節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以上還隻是中秋節福利,國慶節的福利是另外再發8000元旅遊獎和1台蘋果筆記本電腦。這樣,兩個節日的福利加起來就差不多有5萬了,企業間的苦樂不均就是這麽嚴重。[4]
案例
企業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
我國傳統企業的優勢正在逐步消失,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
青島某針紡織品公司負責人周春,麵對日益高漲的經營壓力,實在力不從心。他說,這種壓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成本飆漲,二是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
周春是1993年白手起家創業的,當時是隻有3個人的小作坊,現在已發展成為200多人的小企業。他說,他主要是喜歡做外貿紡織這一行,才堅持到現在;公司團隊中有一批人跟了自己10多年,撇下他們實在不忍心。但現在的環境已經越來越不允許他放開手腳去做了。
他舉例說,2010年初開始的棉價飆漲就使得紡織企業叫苦連天,至2011年中時雖然棉價出現下跌趨勢,但這一年多時間裏原材料價格仍然上漲了50%,用工成本漲了30%,加起來一共漲了80%,實在沒法經營了。想來想去,隻好把工廠設在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的河北。
同時,又因為人民幣匯率升值,隨之而來的是訂單的流失。雖然公司一直在產品訂單上調整價格,但國外客戶還是把價格一壓再壓,如他有一份200多萬元的訂單就被報價更低的印尼公司奪走了。
被逼無奈之下,他隻好從過去的主要做外銷調整為做內銷。他說,把內銷當作救命稻草,實在是無奈之舉;因為這樣一來,運營資金缺口起碼要增加1000萬元,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他在銀行辦貸款時就曾遇到一位老板,當銀行向他表示不能繼續貸款時,這位老板當即遺憾地表示“企業隻好倒閉了”。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小微企業發展指數下降的原因主要在於原材料、能源購進價格的推高,勞動力成本上漲,使得企業成本壓力不斷增大。調查表明,88%的企業表示原材料及能源購進價格在不斷上漲,81%的企業表示勞動力成本在增加。由於利潤不斷下降,許多小微企業出現倒閉苗頭。
可以說,周春這家企業還隻是我國許多小微企業的縮影之一。
在我國民營企業發達的江浙地區,老板們普遍認為,目前經營條件的惡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七方麵:一是資金日趨緊張,二是用工成本快速增加,三是節能減排壓力極大,四是稅負日趨變重,五是用地價格變得過高,六是高房價帶來的高成本,七是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極大。[5]
1 趙應齊:《鶴山安帕電路板廠中秋發5元過節費,企業稱每人幾百廠會倒閉》,載《羊城晚報》,2012年9月25日。
2 該廠每年本該繳納增值稅五六十萬元,隻因安排有13名殘疾人就業,所以每人每年能享受3.5萬元的退稅,最終需繳20萬元左右。
3 田俊榮:《一些中小企業一半的利潤繳了稅費》,載《人民日報》,2011年11月14日。
4 章卉:《曬完工資曬福利,杭城某單位員工自曝中秋福利1.8萬》,載《今日早報》,2010年9月17日。
5 郭玉誌:《中小企業經營困境調查:成本大漲之困》,載《中國企業報》,2011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