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大約是50平方米。

生2:大約是52平方米。

生3:大約是47平方米。……

師誘導:麵對這麽多的答案,你有什麽疑問嗎?

生4產生主問題:老師,我們估算的都是同一塊地的麵積,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的答案?

師:是啊,為什麽我數出的答案和別人的不一樣呢?是不是很想聽聽別人是怎麽數的啊?

生:想。

師:好,滿足大家的要求!現在我們在4人小組內做兩件事情(課件出示):

1.小組內交流你數方格的方法,並找出這些方法的優勢和不足;

2.在小組內達成共識,形成一種你們認為較好的數方格的方法。

於是,學生們圍繞這個主問題展開合作交流……

在上麵這個教學案例中,老師緊緊鎖定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圍繞數方格的方法,利用學生的分歧,產生認知衝突,誘導問題產生,引爆學生思維,進而引發全班共鳴,再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

再看一節語文課,小學語文四年級人教版《寓言二則紀昌學射》。課文如下:

飛衛是一個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開始練習的時候,飛衛對紀昌說:“你要想學會射箭,首先應該下功夫練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紀昌回家之後,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麵,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後,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紀昌對自己的成績感到很滿意,以為學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見飛衛。飛衛對他說:“雖然你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你的眼力還不夠,等你練到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的時候,你再來見我吧!”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裏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個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後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那隻小虱子在紀昌的眼裏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取得了這樣大的進步,紀昌趕緊跑到飛衛那裏報告這個好消息,飛衛高興地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就要成功了!”於是,飛衛開始教他怎樣開弓,怎樣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我們教學寓言最大的難點是什麽?就是引導學生學懂課文的寓意。因為寓意是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的道理,常常隱藏得很深,不容易明白。圍繞這篇課文的寓意(教學難點),沙坪壩區樹人景瑞小學的周滿老師是這樣誘導學生產生主問題的:

師: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什麽?

生:紀昌學射。

師:學習什麽?

生:射箭!

師:那寫紀昌練習眼力用了幾個自然段?

生:兩個自然段。

師:開弓放箭呢?

生:一個自然段。

師誘導:其實隻寫了兩句話。那讀到這裏,你有什麽疑問嗎?

生產生主問題:我想問的是,這篇文章是寫紀昌學習射箭的,為什麽練眼力卻用了兩個自然段那麽多篇幅,為什麽不詳細寫紀昌開弓放箭呢?

師:問得好,大家也有這個疑問嗎?

生(齊):是!

師:好,請大家在小組內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合作學習。

學生圍繞這個主問題展開合作交流……大約3分鍾後,學生紛紛舉手,在教師組織下進行展學交流。

生展學:我們小組覺得作者這樣寫是為了突出紀昌練眼力的重要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寓意是:無論學習什麽本領都要練好基本功。

師:也就是說,作者寫紀昌練眼力其實就是在練什麽?

生(齊):基本功。

師:很好,這就是作者想要突出的寓意:要練好紮實的基本功,紀昌最後才能成為一名百發百中的……

生(齊):射箭能手。

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較,基於主問題的合作,其最大特點是注意了對信息的控製,它依據要素之間及要素與係統之間的依存性,抓住關鍵性問題,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而予以深層突破,達到主脈通而其餘經絡皆暢的目的,從而優化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理解。而傳統式教學講究“全麵開花”,平均用力,致使“內力”耗散,效率低下,實在並非明智之舉。

2.分解任務——強化個體職責

為了保證每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能有序、有效地開展,每一次重要的合作環節,教師都要設計明確的“合作要求”。我們來看兩個成功的合作學習片段:

師:接下來,請大家聽聽黃老師演唱的歌曲有什麽變化。(師演唱歌曲……)

生:歌詞變了,旋律沒變。

師:是呀,把自己想說的話變成歌詞唱出來。接下來我們小組也來試一試。請看合作要求。

PPT上出示合作要求:

第一步:集體創編歌詞。

第二步:組長分工,一人指揮,一人伴奏,其餘學生演唱。

第三步:合作排練,為上台表演做準備。

學生按照合作要求有序地開展小組活動。

——沙坪壩區西永一小音樂課

師:像這樣一個一個地擺三角形,每增加一個三角形,小棒增加3根;如果像下麵這樣連續擺三角形(如圖),擺n個三角形又需要多少根小棒呢?接下來老師請同學們自己來嚐試嚐試。先看看合作學習單,讀一讀合作要求。

PPT上出示合作要求:

1.同桌合作:一人擺或畫,另一人填寫學習探究卡。

2.組內交流:三角形的個數與小棒根數之間有什麽規律?說說你發現規律的過程。

3.討論:你能用計算求出擺10個三角形所需要多少根小棒嗎?學生按照合作要求有序地開展活動。

——大連市西崗區五四路小學五年級數學課

上麵兩則案例的“合作要求”都包含兩個部分:

一是合作學習的任務——以問題方式呈現。

合作學習必須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用任務來驅動小組合作,通常在合作要求中以重要問題的方式來呈現。如音樂課,合作學習的任務有兩個:第一,集體創編歌詞;第二,合作排練,為上台表演做準備。數學課的合作任務也是兩個:第一,探索連續擺三角形,三角形的個數與小棒根數之間有什麽規律?第二,計算出擺10個三角形所需要多少根小棒。兩堂課都在合作要求中明確提出了合作的任務,有助於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合作,並為實現共同的目標作出自己的努力。

2015年10月,在西藏芒康援教

二是合作任務的分解——以強化個體職責。

小組合作的任務是一個集體任務,集體任務的高效達成有賴於小組成員個體任務的高效完成,以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吃”。因此,要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保障每一個成員都高效參與合作學習,把小組任務分解成小組成員的個體任務就非常關鍵,這樣做實際上在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強化小組成員的個體職責,人人為小組貢獻自己的智慧,培養小組合作的文化。

第二個問題是明確小組成員的個體任務,人人知道自己在合作中需要做什麽,需要扮演什麽角色,保障合作學習人人參與、有序進行。

比如音樂課中,有兩個“合作任務”需要解決,其中第一個“任務”——“合作排練,為上台表演做準備”是關鍵的任務。如何排練?一定要保證把合作任務分配到每一個孩子的頭上,清晰而準確無誤,否則教室裏可能會出現一片混亂。於是,教師把合作任務分解為三類:一個人指揮,一個人伴唱,其他人負責演唱,由組長具體指定到每個成員。因此,在合作學習開展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明白自己需要做什麽,個體任務很清晰,就不會出現“亂糟糟”的合作現象。

再比如數學課中,也有兩個“合作任務”需要解決,其中第一個“任務”——“探索連續擺三角形,三角形的個數與小棒根數之間有什麽規律”是核心任務。如何探索?教師很巧妙地把一個小組4個孩子分成2對,要求同桌(對子)當中一人擺或畫,另一人填寫學習探究卡,由組長具體指定到人。因此合作學習一旦展開,人人都懂得自己需要做什麽以及如何去做什麽。

總之,合作學習中,通過合作任務的分解,使個體目標得以進一步強化和清晰化,有利於強化合作者共同的步調,保障小組目標的高效達成。

3.加強指導——提高合作效能

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需要強化三種行為:

第一,管理行為。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小組長防止邊緣人的產生。教師的管理行為在小組建立初期應經常實施,一旦小組文化形成,小組能夠自行運轉,教師的管理行為將轉化為學生的自主管理。

第二,指導行為。一是指導還不太會進行合作的小組更快進入到合作狀態,例如有的組長忘記了弱者先行的原則,一開始小組學習他就隻顧自己表達,而忘記了主持工作,這就需要教師去進行指導;二是指導學習狀態最差的孩子,盡快跟上小組的步伐,也就是要在課堂上完成輔導極差生的任務。

第三,激勵行為。發現合作學習做得很好的小組,要提出表揚,進而激勵其他小組更好地實施合作。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與評價者,教師的職能不能“缺位”。教師作用的充分發揮,是提高學生合作效能的重要條件。

(三)強化訓練:合作互學的技能保障

1.建立規則——涵養合作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則。合作學習當然需要建立自己的規則,以保障合作學習能夠順利地進行。目前,在小組內部交流中存在這樣一些問題:第一,交流的時候大家都自說自話,呈現出混亂無序的狀態,而組長不知道該怎麽主持小組合作學習;第二,所有人都希望交流表達,而缺乏必要的傾聽;第三,交流完畢時,沒有人進行提升總結,無法形成小組共識。

根據以上三個方麵的問題,合作學習需要建立三條基本規則:

一是組長主持,有序交流。這個“序”分成三步:在組長主持下,首先由學困生先講,然後由中等生補充,最後由優秀生總結提升,形成小組共識。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每次合作由學困生先講,不是對學困生的歧視,恰恰是對學困生學習權力的保障。學困生先講,他有可能講不清,也有可能產生錯誤,這都應該被允許,因為接下來的補充總結會將這些問題一起解決,這正是對學困生學習權力的尊重和保障。如果不遵循這條規則,我們會經常看到,小組內部的交流合作,常常是一兩個優秀學生“獨步天下”,學困生被擠到小組的邊緣而失去交流的機會。我們應該建立規則保護弱者,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常常就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上。自然的法則是物競天擇,強者生存,是殘酷無情的弱肉強食;而社會的文明法則,恰恰就體現為強者對弱者的關心。所以,教師首先要在全班宣布這條規則,並要讓學困生打消顧慮,請他們先講,是對他們公平參與學習權力的保障。

每個小組都有學科小組長,學科小組長就是學科合作學習的主持者。小組長如何主持合作學習?關鍵是要合理安排好小組內部的交流順序。如果小組長把交流順序安排反了,讓優秀生先講,那麽優秀生講完,則學困生和中等生可能就沒話講了。

二是學會傾聽,善意評價。小組成員交流的時候,其他成員應該耐心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思路;傾聽時要認真做好記錄,為接下來的補充和總結提供依據。補充總結時要對別人做出善意評價,積極參與討論。善意評價,就是要求先肯定講話者所表達觀點中合理的成分,不要使用帶有嘲諷意味的詞語,表情要誠懇,尤其注意保護學困生;積極討論,就是要求每個組員都要對別人的觀點做出回應,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的態度。

三是總結提升,達成共識。這一條非常關鍵,合作學習的結果,需要達成小組內部普遍的共識。共識如何達成?學困生先講,中間生補充,優秀生總結提升,一個問題經曆三個層次學生的交流,最後綜合組內所有成員的意見,形成對問題比較正確而全麵的解釋,就是共識的達成。它是智慧分享的結果,也就是合作成功的標誌。

如果學生有了這些規則意識,逐漸形成自覺行為,就能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保障合作學習時的有效交流。例如,人教版高一語文《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

“微風過去,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一位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一個問題:能否把“渺茫”替換為“縹緲”?

由於小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秩序,小組內部的交流是非常有效的:

學困生(先講):“不可以,雖然它們都寫出了歌聲的清幽和似有似無,但是我總覺得不能隨便替換。”(這位同學對“渺茫”與“縹緲”兩詞表達效果的共同點有了明確感知,但對不同點尚在“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水平。)

中間生(補充):“有道理,因為‘渺茫’不僅寫出了歌聲的清幽和似有似無,好像還表達了迷茫的心情。”(這位同學能從“渺茫”的語素“茫”中體味到作者所表達出的迷茫的心情,但他對自己這樣一種感悟還不敢肯定。不過,這對學困生的思維已經具有啟發意義,對優秀生的思維也能起到鋪墊和誘發的作用。)

優秀生(總結):“很好,‘渺茫’寫出了清香的幽微和似有似無,表達了一種淡淡的喜悅;還寫出了作者的一種迷惘,寫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顯然,這既是對中間生的肯定,又在其認識基礎上進了一層,較好在小組內實現了“兵教兵、兵強兵”,體現了互助共進的合作文化。)

合作規則的建立,實質上就是在培育和涵養一種合作的文化,有人把它叫做製度文化,或者叫做規則文化。

2.加強訓練——培養合作習慣

讓學生養成合作的習慣,進而形成一種學習技能,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我們製定了“小組合作技能評價表”,不斷引導和幫助學生使合作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表一 小組合作學習技能評價表

我們的實踐表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每堂課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習慣,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的“技能”除了指解決學科問題的技能,也指“學習”本身的技能。而“合作學習”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技能。因此,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把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作為重要目標,做到每節課有訓練點,點點相連,最後係統化地形成合作學習的技能。

圍繞小組合作技能的微格訓練,我們進行了一係列的學科教研活動,逐漸從學生小組合作的理想狀態中分年段細化出學生合作技能訓練點,並開發出小組合作技能訓練的微課,每節微課在10~15分鍾,強調技能訓練的一課一得,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合作技能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

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的小學教研員董曉宇、王華、楊文三人在沙坪壩區森林實驗小學進行試點,借助學校教研團隊的力量,逐漸將一個個能力訓練點具化為一堂堂能力訓練微課。現以案例“低年級小組合作學習技能訓練微課《我讀,你聽》”來闡釋合作學習的技能訓練過程:

第一步,讓學生自己觀察、體驗。在低年級的合作技能訓練課上,此環節重在讓學生觀察範例,指導合作的基本流程與方法;中高年級的思維訓練課上,此環節重在讓學生在案例中體驗,尋找思維拓展的路徑。

老師請一位學生走上講台,組成一個兩人規模的合作學習小組,叫做小小組,給全班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示範。

師:現在由我和一位同學給大家示範在小小組內進行“我讀,你聽”的互助學習,我是1號,你是2號,這次由我1號任組長,我們倆的學習任務是我們都要把這首詩讀得正確、流利。其他同學就是觀察員,觀察我們是怎麽互助學習的,好不好?

生(齊):好。

師:咱們先自己練習讀課文《會走路的小鬆樹》(師和一名學生自己練習朗讀課文):

美麗的森林裏,

有一隻淘氣的小花鹿,

犄角上麵綁綠枝,

就像兩棵小鬆樹。

“小樹”搖一搖,

小鹿走一步。

“小樹”搖兩搖,

小鹿走兩步。

活潑的小山羊,

告訴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快看快看,

快看會走路的小鬆樹!

師:現在你讀我聽,我聽的時候會在有問題的地方用筆做上記號,觀察員注意觀察看我是怎樣做記號的(一名學生讀,教師示範作記號)。學生讀完後,教師幫她糾正問題:

師:這裏是“一隻淘氣的小花鹿”,你漏掉了“一”;“犄角”的“犄”也讀錯了,應該讀ji,跟著我讀兩遍……(學生跟讀)這次你讀錯了兩個地方,我給你打3分,請你再讀一讀。

學生朗讀課文,老師傾聽。這一次學生改進了問題,沒有錯誤。

師:這次你讀得非常好,我給你5分。

然後兩人角色互換,由老師讀課文,學生做記號。教師讀完後,學生指出教師朗讀中的問題:

生:你把“綁綠枝”讀成了“綁著綠枝”,加了一個“著”字;你還把“活潑”漏掉了。請你跟我讀。

學生教老師讀。

生:這次你讀得非常好,我給你打5分。

第二步,讓學生自己梳理、建構。此環節重在讓學生在前一段的觀察體驗基礎上,學會傾聽與記錄,自我建構合作學習的流程圖、技能與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與策略。

師:現在就由觀察員來說說看我們倆在小小組內是怎麽互助學習的?

生:先自讀,再一個人讀一個人邊聽邊勾畫,然後跟讀,教讀,最後再讀。

師:在“我讀,你聽”的環節中要怎麽聽?怎麽記呢?

生1:邊聽邊做上記號。

生2:要注意聽有沒有加字或漏字。

生3:還要注意聽有沒有讀錯字音。

師:聽的同學要聽得很細心,才能發現別人讀得不對的地方,你聽得越仔細,說明幫助別人的心就越誠懇。滿分是5分,那你是怎麽給別人打分的呢?

生4:全對5分,錯一個地方扣1分。

第三步,讓學生遷移,運用。此環節重在由教師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運用自我建構的方法與技能、路徑與策略,達到遷移內化的目的。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開始互助學習吧,我們的學習任務是把這首小詩讀得正確流利,由1號任組長。

學生開始分組學習,體驗合作學習的角色和朗讀中的相互支持。(略)

師:孩子們,你們看在“我讀,你聽”的環節中,絕大部分的孩子都獲得了好成績。老師也把今天的互助學習編成了一首兒歌。請孩子們拍著手一起讀一讀。

我讀,你聽

小小組內讀課文,我讀你聽齊努力。

拿上筆要做記號,加字少字和錯字。

指出錯誤我再讀,誠心誠意來幫助。

得了滿分好開心,伸手指頭誇誇你。

全班齊聲朗讀兒歌。

師:我們也可以試著兩個小朋友拍著手來讀一讀。

小小組邊拍手邊朗讀兒歌。

在上麵這段課堂實錄中,老師既在幫助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同時又在進行合作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要特別注意的是,合作技能的培訓,需要每個老師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來完成。我們過去的課堂,老師習慣性地以知識目標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而不關注學習技能目標。構建學本教學,自學、互學、展學都是學習技能,因此要求把技能和方法與知識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每節課都既要有核心知識學習目標,也要有學習技能目標,而且學習技能訓練要形成序列,一節課一個點來進行係統的訓練。

實踐證明,這樣進行合作學習的專項技能訓練,學生的獲益是明顯的。但是初期處在基於課堂需求選點,見點打點研究狀態。隨著基於一門學科/課程的某個重要的專題(或某個單元、主題等)而設計開發微型化的視頻網絡微課程的出現,我們開始進行基於學生小組合作技能的係列化、連續性、層次化的微課程開發。一個合作技能專題的微課程一般由5~10節微課組成(具體數量因學生的年齡特點、技能訓練點的難易程度等而定),這一組微課可以向學習者傳授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專題,體係如下:

(1)一、二年級小組合作技能訓練微課程:

專題一: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並進行點評;

專題二:學會用學具完成生字詞、讀課文等簡單的自學、互學任務;

專題三:訓練用規範的流程展示互學成果。

(2)三、四年級小組合作技能訓練微課程:

專題一:小組合作中組長如何針對難點問題組織交流;

專題二:小組合作中如何處理組內的不同意見;

專題三:小組展學時如何實現全員參與,整體聯動;

專題四:小組合作中記錄員如何匯總小組意見。

(3)五、六年級小組合作技能訓練微課程:

專題一:在傾聽其他小組匯報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思考;

專題二:在組際交流中學會質疑、鑒別、吸納、反駁其他小組的觀點;

專題三:展學環節小組長如何去粗取精,學會總結。

在學本教學中,教師根據這些合作學習的核心技能,一點一點地進行微格訓練,做到節節課有訓練點,點點相連,最後內化為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習慣和基本能力。

我認為,隻要抓好小組優化、過程細化和技能強化三個關鍵環節,學生就能很好地運用合作學習,課堂就將呈現出高效學習的狀態,實現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的目標。下麵,我以人教版一年級下語文《荷葉圓圓》一堂課中一個小組的課堂觀察片段來進行綜合說明。

這個案例是由沙坪壩區育英小學的一個老師執教的。該班級的小組由三個孩子組成,他們並排坐在一起。正中間的學生是這個小組中的“小老師”,稱為2號;他的右邊是這個小組的“邊緣生”,稱為1號;他的左邊是這個小組的中間生,稱為3號。三個小朋友於是就形成以中間的“小老師”為核心和龍頭的“三人行”合作學習小組。下麵是該小組學習的一個片段:

三人行——生字互查

師:孩子們,在荷葉上正發生著有趣的事情,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自由地讀一讀,然後把預習卡上的生字詞讀給同組的孩子聽。如果別人有錯,給他做上記號再幫幫他,明白嗎?

生齊:明白!

生先自讀生字,完成後組長開始主持小組互學。

2號生:請向我靠攏。(左右兩生同時向中間的組長靠攏)

2號生(轉向1號生):我先檢查你的。

2號生指書,1號生讀:水珠、眼睛、蜻蜓、翅膀、呱呱……

3號生非常認真、非常專注地傾聽2號生的讀音。

當“小老師”抽查到第五個生字的讀音時,發現1號將呱guā讀成了guá,此時,“小老師”緊急叫停——

2號生(轉向3號生):這個詞你會讀嗎?你來教他讀兩遍。

3號生教讀:呱呱(guāguā)、呱呱(guāguā)。

1號生跟讀:guāguā、guāguā。

3號學生幫1號學生改進讀音後,小組長2號學生於是讓3號學生進行小結。

2號生:你給他評幾顆星?

3號生小結:我給他評3顆星,因為我給他糾正了,他就讀得很準確了。

2號生於是把1號生讀錯的字音寫在他的課本上,進一步強化。

在這裏,我們很清晰地觀察到三點:第一,合作互助中問題的及時改進。當學困生3號出現問題時(“呱”的讀音錯誤),在主持者1號的組織下,中等生3號幫助學困生2號改正錯誤。第二,合作互助中的包容與民主。雖然1號生將一個簡單的字讀錯,但同組的另兩位組員並沒有歧視他,而是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並都肯定了1號生積極改正錯誤的態度。在這樣的小組中,就算是學得差一點的學生,也會有成就感,從而更好地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形成良性循環。第三,合作任務的分解非常精準。中間2號是主持者,當1號邊緣生被抽查時,3號中間生就成了評價者。把小組任務精準地分解到每個小組成員,強化了個體目標,有利於人人都高效參與合作。這再次啟示我們,每次合作要把目標強化到每個孩子頭上,任何一個孩子都要有目標有任務,不能有一個“漏網之魚”。這也啟示我們小組的規模不能太大,因為小組規模太大,比如6人小組或者8人小組,可能就會出現任務少了,人數多了,有些小組成員因為分不到“合作任務”而成為合作學習中的邊緣人。

2015年11月06日,應四川省陶研會之邀在四川初中課博會上作學術報告

什麽是合作互助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依靠同伴來解決問題,從而實現互助共進,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功能所在。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絕大部分差生是由於學習過程中的累積性誤差造成的。克服累積性誤差的有效手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接收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上的缺陷,並以此調整教學行為,有針對性地及時予以矯正補救。[36]但是,此時如果沒有小組合作,在班級群體教學製的背景下老師就很難發現這個孩子的錯誤,因此也就無法及時對其進行矯正補救。如果這個孩子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這樣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及時糾正,積少成多,他可能會發展到學不下去的地步。合作學習的優勢之一,就是在小組內部建立起一種及時有效的學習監控反饋機製,通過及時暴露真實的問題,同伴互助解決真實的問題,顯示出它的實效性。在這個小片段中,我們看到了1號生在小組同伴的幫助下掌握“呱”字正確讀音的全過程。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不僅在於知識學習的本身,還在於通過及時有效的評價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抱團取暖,共同前進”的人格特征。

對比一下過去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很多老師總以為講授式的課堂是最為有效的,實際情況可能剛好相反。老師用講授的方式傳授一個核心知識,實質是同步教學,要求一個班幾十個孩子全部按照相同的時間、相同的節奏來理解、接受老師所教授的知識,而這正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因為班上的幾十個孩子存在智力水平差異和個性差異,有的孩子思維靈活,理解速度快,就能隨時跟上老師講授的節奏;有的孩子反應速度、理解能力都屬中等,跟隨老師就比較吃力;還有一批孩子,他們的反應速度慢半拍,理解能力弱一點,就難以跟上老師講授的節奏和步伐。要求反應速度和理解快慢各不相同的孩子按照相同的時間、相同的速度、相同的節奏來接受相同的知識,沒有考慮教育對象的差異性,這本身就違背了教育規律。所以,講授式教學的實質是“一刀切式的同步教學”,最終的結果是大量的學生被淘汰,而且這種淘汰不是結果淘汰,而是過程淘汰。這種“一刀切式”的淘汰型教育最大的惡果是,它沒有把中國14億人口變成人力資源優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把受教育對象變成了人口包袱,這是非常可怕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麵積推廣運用合作學習,將給中小學課堂帶來兩個方麵的積極影響。一是變同步教學為差異化教學。當麵對一個新的核心知識時,首先讓學生自學,這就尊重了孩子們的實際,能力強反應快的學生可以學快點,能力弱反應慢的學生可以學慢點,當他們在學習進度上出現差異時,就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通過“兵教兵”,使小組整體的學習水平得到提升。二是變單一性競爭的課堂文化為協作中競爭的課堂文化。小組內部是合作的關係,要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要合作。因此,合作是競爭勝利的條件。把隻有單一性競爭的課堂文化變成在協作中競爭的課堂文化,學生開放的性格、協作的人格、陽光的心態、包容的情懷才能被激勵起來,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友善的現代公民素養得以培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程改革改到深處就是文化重塑,就是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