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話最重要的是要有重點,否則說了一大堆話,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浪費時間。兩個人在吵架的時候,往往是沒有重點的。因此在回話時,一定要掌握重點。話說得過多,就可能把重點給掩蓋了,反而失去說話的意義。

雖然我們並不需要成為演說家或談判能手,但是,我們也應該建立一種適當的說話方式,如此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才能讓說的話發揮作用,否則所說的話都會變成廢話。

如果你說的話,讓別人聽不懂,就可能是因為你沒有說到重點。這個時候你一定要重新審視自己說話的內容,而不是自說自話,讓冷靜的思想配合理性的說話術,才能讓自己的見解得到別人的肯定。

有一位叫秦武的男孩,長得又高又壯,他的父母親擔心他在學校會欺負人,所以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要他學會忍耐,要他與人為善。結果同學們都以為他光長個兒不長力,經常欺負他。秦武對父親說:“我真想狠狠地揍他們,但我知道這樣做媽媽會生氣。”父親沒有理會他。很快兩年過去了,秦武又向父親訴說自己的委屈。這時,父親感覺時機成熟了,就對他說:“使用武力並不能解決問題,你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解決。要讓你的同學們知道,你是有自尊的。為了維護自尊,你不能再忍受他們的欺負了。”秦武記住了父親的話,當那幾個經常欺負他的孩子像往常一樣戲弄他的時候,秦武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站在那裏忍受奚落,而是先用語言警告他們。結果越是警告,他們越放肆,秦武“被迫出手”,把其中兩個緊緊摁在籃球場上,但沒有打他倆,隻等他倆告饒為止。後來,秦武和那兩個孩子都各自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握手言和。

試想,如果秦武的父母親在他還沒有練得一定素養的時候,就允許他對欺負他的同學“自衛還擊”的話,那秦武肯定會對那些人大打出手。秦武的父親選擇那樣的時機教導秦武,讓他“通過其他的方式”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大概就在於他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知道怎樣把握好分寸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自不量力,喜好幻想。然而,幻想的東西本是虛無縹緲的,不能和現實混為一談。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在得意忘形的時候,說自己從來沒犯過什麽錯誤,跟著就會犯錯誤。如果說這是巧合的話,為什麽這種巧合總是用於懲罰說話不講時機,尤其把大話說在時間前麵的人呢?有人辯解道:這正是上帝的旨意,因為上帝是不喜歡不分時宜地講大話、吹牛皮的人的。然而事實的關鍵是此前你是否知道什麽話該在什麽時機說。所以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都要把握講話的時機,以免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說話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夫者存亡,嘴舌有責。”“嘴舌”作為一個人存亡的不可忽視的部分,與權責不可割斷。但人有說話的權責並不說明人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胡言亂語。古人說:“舌為利害本,嘴為禍福門。”就是提醒人們:一個人說話的水平,在很多時候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好話可以利己利人,壞話則害己害人。其實,好話、壞話本身並無明確之分,關鍵是在什麽時機說出來。一個人會不會為人處事,關鍵是看他會不會說話。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能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得和諧,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導致各種不良的後果。就分寸的本義而言,它就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哲學。說話時把握好分寸,正是這種哲學的實際應用。

說話選擇時機和為人處事一樣,時機的“分寸”是無所不在的。為人處事講究的是要視時機、事件、對象和場合而定的。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說話的時機把握不好,他的話就很難打動他人,求人幫忙時就更難說服他人,更別說做到愉快地與人交往了。既然是交往,那麽在語言上就應該與人為善,同時也應該學會維護彼此的尊嚴和權利。要做到二者兼顧,就必須把握好每一句話說出口的時機。

職場明星是超級溝通家,但不表示他喋喋不休,他們知道在適當時機、用適當語言說話。在提出報告、寫備忘錄、和人交談時,他們會去了解哪種語言能打動聽眾,哪種語言會產生預想的效果。對有些事情,不能夠太過執著,有效的方式是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