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潤

長江遠映青山,回首難窮望眼。扁舟來往蒹葭岸,人憔悴雲林又晚。

籬邊黃菊經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慳[2]。破清思晚砧鳴,斷愁腸簷馬韻[3],驚客夢曉鍾寒。歸去難!修一緘,回兩字寄平安[4]。

[注釋]

[1]醉高歌過攤破喜春來:為中呂宮帶過曲,由同屬中呂宮的“醉高歌”和“攤破喜春來”兩支曲子組成。原缺題,據《全元散曲》補。

[2]囊底青蚨逐日慳:意為口袋裏的錢一天比一天少。青蚨,傳說中蟲名,錢的代稱。幹寶《搜神記》:“南方有蟲,名青蚨,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複飛歸,輪轉無已,故《淮南子·萬畢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慳:吝嗇。此是“少”的意思。

[3]晚砧:傍晚的搗衣聲。簷馬:即簷間的鐵馬(風鈴)。

[4]修一緘:寫一封信。緘,將信封口,此代指信件。

[賞析]

顧德潤,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末(1320年前後)在世。字君澤,一作均澤,號九山,一作九仙,鬆江(今屬上海市)人。曾任杭州路史,後遷平江路史。《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雪中喬木”。

元曲中的散曲除過小令和套數之外,還有一種帶過曲,是從套數裏摘出來兩支或三支連唱的曲調。帶過曲是間於小令、套數之間的體裁,跟雙疊或三疊的詞調相似。這首帶過曲表現了落魄仕子漂泊旅途的窮愁和鄉思。前一曲主要寫景,後一曲重在抒情,但情中帶景。長江水遠連天際,青山倒映碧水中,回頭看望不到邊,隻有小舟來去穿梭在蘆葦江岸。遊子心煩,看山林煙影蒙蒙,一天又到傍晚。籬笆牆邊的**經霜後金色消減,囊中的銅錢一天天變空,日子越來越艱難。晚風傳來砧聲驚破我的思緒,房簷上風鈴聲聲讓人愁腸百結,拂曉時寺鍾又把思鄉夢打斷。歸去難啊歸去難,隻能寫一封信,寫上兩個字,報平安。

開篇四句的“醉高歌”描繪了長江遠景,水麵開闊,青山倒映水中,風光無限,點明作者是在行舟中。“回首難窮望眼”,“回首”表現了遊子對“來處”的眷顧之情,“來處”何在?自然是他的家鄉、故居;“難窮望眼”,一個“窮”字,表現了遊子睜大眼睛,窮盡目力回望家鄉,可是哪裏能望得到?表明他已遠離故鄉,孤旅飄零,一種深深的孤獨和惆悵湧上心頭。三四句用“扁舟”寫遊子的孤獨漂泊,用“蒹葭”襯托憔悴的遊子。“雲林又晚”點名時間,暮色蒼茫,正是“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時候,“思歸”之情愈熾,“又”字寫出了這種“思歸”情緒日複一日,不知何時是盡頭的悵惘。“人憔悴”借景抒情,表現了遊子愁雲籠罩,愁思鬱結,愁眉緊鎖的境況。這支曲子寥寥幾筆,勾勒長江旅途中的秋日風光和黃昏景象,與遊子孤旅飄泊的寂寞、為生活奔波的艱辛相映襯,突顯出遲暮潦倒、飄泊無依的情狀,淒清蒼涼的氣氛籠罩篇首。

後七句的“攤破喜春來”則進一步刻畫旅途秋色、遊子窮愁,抒發沉鬱的鄉思。籬邊黃菊被寒霜侵襲摧殘,襯托遊子的憔悴;“暗”借景抒情,實寫遊子心中黯淡。囊中的錢越來越少,日子也更艱難,思量前景,倍覺心寒,在這種心境中投旅夜宿,又無錢買酒,情狀堪哀。故這“囊底”一句已為下文蓄勢。“破清思晚砧鳴,斷愁腸簷馬韻,驚客夢曉鍾寒”三句寫遊子夜晚的情狀。先是“晚砧鳴”,“砧鳴”意味著天氣日趨寒冷,人們日夜趕製寒衣。它打破了遊子的思緒,加劇了遊子的漂泊感,更引起遊子對家鄉的思念;“砧鳴”停後,夜更深,也更靜了。接著,掛在簷間的鐵馬,被夜風搖動,發出有節奏而單調的響聲,使窮愁的遊子不能入睡,以至思緒沸騰,愁腸如斷。然後是“曉鍾寒”,寒風送來一聲聲報曉的鍾聲,驚醒剛要入夢的遊子。遊子就是這樣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這三句組成一組鼎足對,搗衣聲、簷鐵聲、曉鍾聲,有遠有近,由晚到曉,打破了旅途中夜的靜謐,叩擊著夜不能寐的遊子之心,加劇了主人公心境的難堪之感。“歸去難”是全曲的核心,它以一聲長歎,道出了作者思鄉而不能歸去的隱衷,逼出全篇最後兩句:“修一緘,回兩字報平安。”在寫給家人的信中,不言自己的窮愁潦倒,不言自己的漂泊心酸,而隻用“平安”二字回報,體現了遊子對家中人的體貼、寬慰,也表明了隻有“平安”二字尚可告慰深深眷念自己的親人,背後更透出遊子的無盡辛酸。全曲層層渲染,情景交融,把遊子遲暮、潦倒、漂泊無依的淒涼悲傷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為“雪中喬木”“曲中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