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壺
短命的偏逢薄幸[1],老成的偏遇真成[2],無情的休想遇多情。懵懂的憐瞌睡[3],鶻伶的惜惺惺[4],若要輕別人還自輕。
[注釋]
[1]短命:民間對無德的人的詈辭,此處指缺德的人。薄幸:無情的,負心的。指無情無義的人。
[2]老成:世故,社會經驗多。真成:真摯老實。
[3]懵(měng)懂:癡呆,不曉事。指糊裏糊塗的人。瞌睡:糊塗,混日子。憐:愛,喜歡。
[4]鶻(gú)伶:精靈鬼,狡猾的。惺惺:機警的,聰明的。兩者都是指聰明的人。
[賞析]
宋方壺,名子正,華亭(今上海鬆江縣)人。這首小令以“閱世”為題,概括了作者的人生經驗,可以看作是生活的箴言。缺德的人一定會碰到薄情的人,老成的人別人定以真誠相待,無情的人休想遇多情的人。糊塗人必然賞識瞌睡蟲,聰明人也會受到機靈人的愛惜,如果要別人輕視就自己先輕視自己。
元代作家與社會各個層麵都有聯係,他們常用“醒世、警世、歎世”為題,抒發自己對世情、人生的感悟,但大多局限在官場上,勸人避世隱居,遠害全身。這首小令把視角從仕途官場轉向廣大社會和人民大眾,從道德人情方麵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觀察和總結出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和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這首小令的基本思想可說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它啟示人們應該有情有義,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這種思想並不新鮮,但作者用曲子的獨特形式表現出來,顯得更加生動、形象,警策、動人。全曲六句,前後各三句構成兩小段。小段內前兩句都是采用賦的鋪陳手法,列舉常見的人生現象,第三句用帶有警策性的議論句點出前兩句事實包含的哲理意義。從結構上看,前兩句作陪襯,目的是引出警策世人的第三句。而毎一組前兩句又是由正反兩重意思組成,這樣一反一正的墊村,使兩組結句“無情的休想遇多情”“若要輕別人還自輕”帶有人生哲理色彩的警語自然充分有力了。小令層次十分清晰,句式大致相同,內容也近似,但並不覺得是堆砌,而是渾然一體的有機構成。
這首小令采用通俗活潑的、具有元代特色的口語、俗語入曲,如“短命的”“老成的”“懵懂的”“瞌睡”“鶻伶的”以致“惺惺惜惺惺”,使這首小令顯得明快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