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與境界
人有自己的命運軌跡,但更重要的還是他自己的心態。命運總是不順遂的人,和他的心態必定有很大的關係,他沒有真正做到放下“自我”。雖然他為人處世也很和善,但是他的內心世界外人未必了解。他內心世界一定有很多需要清理的東西,表麵上不願表達,但內心深處可能欲望很強烈,而這種欲望可能恰恰導致了他的不順。
如果他能夠找到問題所在,把自己完全“放下”,靜心反思,閉門修心。通過反思調整對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可能命運會因此有新的轉機。所以靜心對人非常重要。
靜心需要達到一種境界。從“心”的角度來說,就像我們說的“心滅”,心“滅”了,才能達到靜。這個“滅”不是沒有,也不是死,“滅”就是洞察了一切,“心滅”是一種境界。
靜心,實現天地人合一——對話白雲觀趙道長
作者:道教的理論基礎是什麽?
道長:道教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人類之氣和自然之氣結合起來、人和宇宙結合起來。道家整體的理論是人與自然相結合、人與人相結合。
作者:由於曆史的原因,過去人們可能把自己和宇宙割裂開來,對宇宙缺乏一種敬畏精神。現在人們慢慢意識到,我們應該去遵循自然規律,去借助宇宙的力量,實現“天人合一”。您覺得怎麽才能借助宇宙的力量呢?
道長:需要和宇宙有一種“溝通”,這種“溝通”就是道家講的修煉。道家有很多的修煉方法,可以從不同程度上借助自然的力量。
作者:“天人合一”,與自然鏈接是當今社會人們普遍認可的一個理念,但是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信奉道教,作為普通人來講,又怎麽和宇宙、和自然實現鏈接呢?
道長:就像你所說的很多人沒有宗教的意識,弄不清楚佛教和道教是怎麽回事?要實現“天人合一”,道家修煉是為了追求另外一個層麵的東西。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隻要你把自己的事做圓滿,達到與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就是“天人合一”了。比如兩人之間的工作配合,隻要配合得好就是“天人合一”呀!
作者:您的意思是普通人實現“天人合一”,隻需要協調自己內部的小宇宙,協調好自己跟周圍的人際、環境以及自然的關係,達到協調就可以,對嗎?但很多人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跟大自然融合,但是我覺得人最難融合的就是自己!
道長:當然!一個人自己內部都不協調怎麽能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講的是人體自身和自然能夠和諧,首先心態要平和、平淡、平穩。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心態不平衡,這個看不慣,那個不順眼,喜歡抱怨,這種狀態如何“天人合一”?
作者:人在社會上總會麵臨各種各樣的事情,需要有一種包容的心態。有些不可抗的東西,也許就是命運……
道長:不能簡單地說命運,還是要找到解決的方式方法。比如說你進我退、我退你進,要達到一種平衡。
作者:比方說有些人,付出很多,為人也很善良,但人生總是不順。那這是命運呢,還是他在“天人合一”上有什麽問題?
道長:人的確有自己的命運軌跡,但更重要的還是他自己的心態問題。命運總是不順的人,和他的心態必定有很大的關係,他沒有做到真正的放下“自我”。雖然他很善良,待人處事也很友善,但是他的內心世界外人未必了解。他內心世界一定有很多需要清理的東西,表麵上不表達,但內心深處可能欲望很強烈,而這種欲望可能恰恰導致了他的不順。如果他能夠找到問題所在,把自己完全“放下”,靜下心反思,可能命運會因此有新的轉機。為什麽很多大企業家一定要安排到山裏去住上一段時間,讓自己靜下來,閉門修心,把所有事情從頭梳理一遍,通過反思調整處事的態度和方法,出去就容易把事情做好。他需要這樣一種靜心,所以靜心對人非常重要。
作者:道長,您剛才談到靜心,這正是我希望通過文化傳播弘揚的和諧健康理念。關於靜心您是怎麽看的呢?
道長:現代人之所以需要靜心是因為現在人的欲望很強,計較得失,人心浮躁,心靜不下來。人的心從出發點來說都帶著目的性,很難在一種靜心的“忘我”狀態為社會、為他人做點事情,所以說我覺得人需要靜心。靜心對自我是一種錘煉,可以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本來麵目。
作者:所以靜心要來自兩個層麵:一個層麵是“放下”,另一個層麵是滿足欲望。滿足欲望了他就靜心了,“放下”了他也就不要了。但現實生活是“放下”很難,欲望的滿足同樣很難。
道長:所以人需要先靜下來,先自己冷靜,冷靜了“心”就可以慢慢“放下”了。
作者:道長,生活中有這樣一種情形:有的人平時挺老實平和的,但一感覺被人傷了自尊心就要跳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軟肋,這些軟肋經常使我們成為別人的情緒開關,或者別人成為我們的情緒開關。一被戳到痛處,我們就無法靜心了。而每一個不靜心不和諧的案例都會有其動機和原因,也許是因為欲望未被滿足,也許是因為放不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糾結。使人既放不下、欲望也得不到滿足,那這種情況下,你教他如何靜心呢?
道長:像這種情況靜不下來心隻有用一些方式來引導。比如引入一種信仰或心靈追求,除非他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否則人都會有柔軟的地方,也就是你說的“軟肋”。找到他的柔軟和弱點,從弱點入手,然後去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可是我們看見太多的人解不開這些“結”。因為這些“結”製造了很多事件、很多恩怨、很多孽緣。所有這些都形成了你不可觸摸的“過去”。別人一不小心碰到這個“結”,瞬間你就會起連鎖反應。如果你總是放不下“過去”的這些“結”,心就處在一種喧囂的狀態,不是簡單的引導就能完成的。
道長:像這種現象我覺得可以通過另外一種磁場去感化他,這就是我們講的陰陽磁場。不一定先急著跟他談什麽,也不必急著去解這個“結”,而是先改變他原有的磁場,把他帶到另外一個磁場。比如換一個環境、換一個角度,讓他看到另外一個磁場,看到新的環境、新的角度,然後再去談論問題。有時候急著解決問題反而起反作用。而在一個新的磁場中人是可以改變的,他過去生活的磁場可能不太好。換一個環境、磁場和生活角度,可能有一天他自己就會醒悟。
作者:但是社會上有一些人“我”字太大,容不下別人的“我”字,覺得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是生活的強者,但內心其實有很多的糾結,很難化解,卻又不接受別人的點化,比較自我和自私。
道長:這些人隻能說他還沒有真正遇到大的事情,有大的事情他才會猛醒。
作者:有的人經曆過生死會猛醒,但是有的人可能見了棺材也不掉淚啊!反而因為這種生死的經曆,覺得自己生命很短暫,更加自我自私,這種情況怎麽辦呢?
道長:那種自私的東西可能會導致他更大的挫折和磨難!事實上,人隻有無私才能保護自身。人要走出自我,提高個人的修為和德行。人過於自我就無法看見自身的東西,以我為大短期可以,從人生的長河來講肯定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宇宙廣袤無邊,人在這個世界上隻是一個小小的螞蟻,你沒有什麽可自大、可誇張的東西?這類人需要通過學習去修為,尤其需要靜心。
作者:我覺得靜心看起來簡單,其實有很深沉的文化底蘊。
道長:靜心需要達到一種境界。從“心”的角度來說,就像我們說的“心滅”,心“滅”了,才能達到靜。這個“滅”不是沒有,也不是死,“滅”就是洞察了一切,把一切都看得非常明白、非常開了,才能做到“滅”,達到“心滅”的境界。
作者:您剛才講的“心滅”,其實是一種靜心的境界,是一種觀察事物的角度。
道長:“心滅”實際上是一種修為。這種修為是人的一個調節過程,比如打坐打到心寂、心滅,然後智慧才能出來。心靜的時候才能出智慧。心不靜下來、心不滅的狀態下你出不來智慧,因為永遠會有一種欲望在侵擾你。所以道家的修為、修煉方法,比如打通小周天、大周天,不是意念,而是自然的東西,能打通人的智慧。
作者:那您剛才講的“心滅”也就是讓人的心靜下來,跳出五行本身的欲望和**,然後再來看事物,對嗎?
道長:是的。
作者:那這種境界已經是太高的境界了。關於靜心除了您說過的“心滅”,還有什麽靜心的方法呢?
道長:很多方法可以靜心。比如站樁、氣功、誦經,都能達到入靜,長期修煉的人就能進入一種靜的狀態。
作者:我理解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就是能解決人們的糾結,在人際關係中把很多事看開,解決人際衝突和矛盾,把自己內部小宇宙先協調好,再和大宇宙進行溝通和鏈接。
道長:對的。道家有很多的靜心養生方法。
作者:從修道來講,白雲觀處在都市,比較繁華,俗人俗事很多,您的靜心修行會不會受影響呢?
道長:不會的。鬧中取靜嘛!隻要心態端正,保持一顆“道心”,是不會受影響的;除非你沒有“道心”才會受影響。
作者:我很好奇,您修道幾十年,難道從來不受俗人俗事的影響嗎?
道長:影響不會很大,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了。隻要不破壞你的“道心”,朋友喊你吃頓飯有什麽關係呢?
作者:道長,您覺得道家文化對人生觀的指導作用是什麽?
道長:就是把人引向正確的道路、和諧的道路。這是宗教最基本的原則。消除矛盾,達到人和睦相處的境界,這是道教理想的東西。宗教應該把人帶向一種光明,而非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