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敬王麾下打掃戰場,也得了不少弓箭馬匹,獨孤航卻無意於此。
獨孤航自離開京城後,直奔陳州,那裏的節度使曾是陳則銘的門生,名喚魏敬。獨孤航與這人交往不深,但附近幾郡節度使就隻這個人與陳則銘淵源深些,從僅見過的幾麵來看,似乎也是個熱血漢子。
魏敬見詔之後,對他倒不算輕慢,果然是立刻征兵起勢,獨孤航心中大喜,隻道這任務能盡快完成,趕去京師救陳則銘,誰知道臨到要發兵了,魏敬卻以各種理由推托,遲遲不肯出軍。
獨孤航催促了幾次,均被此人含糊過去,後才得知其實也不止魏敬,此刻各地節度使多以觀望為主。
這倒也不難理解,這次征兵,雖然說是以勤王的名義發動,可中央隻下了紙頭上的命令,糧草薪餉都是各地府郡自己出,換言之,下的是地方的血本,用的是地方的人,大家都知道第一個勤王是首功,可富貴是要有命才能享受的,而此刻匈奴正是勢勁之時,誰也不願意首當其衝做炮灰,於是個個都巴望著有誰頭腦簡單又貪功的,能衝在前麵墊底。
獨孤航琢磨出這個理,心中悲憤,苦笑不已,恨不能立即衝入堂中,一劍刺死這個小肚雞腸滿心盤算的所謂門生大人,可顧及這支部隊從上到下全是魏敬的人,縱然魏敬死了,那些人也不會跟自己去救急,隻得忍氣吞聲,假裝不知此事,每日再三催促。
所幸很快敬王手令也到,魏敬無可推脫,很快出軍會合。
獨孤航從小跟在陳則銘身後,也是見過官場險惡的,但到這樣的時候,才真正明白權勢有時候是多要緊的東西。
最終京師之圍以眾人都沒想到過的方式輕鬆立解。
至此,獨孤航算是被楊如欽又上了一課,哪怕他心中有再多憤恨,此刻也不得不承認請出敬王是自己沒想到甚至哪怕想到也很難做到的一條捷徑。他心中充滿了挫敗感,之前在戰場上看到陳則銘的背影,居然也沒前去相見。
直到戰後,敬王下令各路將領入帳議事,他才匆匆趕去。此刻敬王領來的軍隊已經在城外搭建了臨時帳篷,這是京都曆來的規矩,非禁軍無詔不得入京。
走到敬王直屬軍的營盤時,他聽到身後有人叫他的名字,那個聲音很熟悉,他心頭猛震,漸漸停下腳步,卻並不回身。
那個人很快趕了上來,追到他身後立住了,隔了一會兒,終於道:“獨孤……”
之前獨孤航一直避著這個人,勤王軍有十萬之眾,各有各的轄區,一個人扔進去就如同水滴入了海,可到底還是有碰上的一天。他並不想直麵這個人,在此刻,這個人的出現就如同諷刺,簡直是在提醒他自己有多無能。
楊如欽看他遲遲沒有反應,也躊躇起來,試探著道:“我聽說你在魏敬的軍營,找了幾次都沒碰上……在魏敬手下這麽忙?”
獨孤航紋絲不動,背影僵如木石,楊如欽不禁生起些許希望:“獨孤……”
他在腹中仔細揣摩用詞,不覺有些猶猶豫豫:“那一夜,我其實……”話音未落,眼前銀光一閃,風聲銳起,竟然逼得他窒息。
待重新鎮定下來,楊如欽發覺自己到嘴邊的話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了,無論是誰,喉間正點著一把利劍的時候,那滿腹文章再如何錦繡動人,都是沒法出口的。
獨孤航已經轉過身來,劍的另一端就握在他掌中。
他的雙眼冷冷盯著他,目光憎惡,神情複雜。
獨孤航的劍法楊如欽是見識過多次的,舞到急處隻見一團光影不見人形,潑水難入,可稱得上是人劍合一,而此刻的獨孤航就如同那柄出了鞘的青鋒,銳利冰冷滿是鋒芒,略碰一碰便能皮破流血。
楊如欽實在不甘心,正要再一張嘴,那劍又往前逼近了一分,喉間一陣刺痛,他心中大駭,隻得乖乖閉口,喉間那點寒意也隨之消失。
楊如欽怔忪,撫著脖子流血處默然無言,獨孤航慢慢收劍入鞘,背身離去。
從始至終,獨孤航不曾開口說過一個字,亦不多望他一眼。
楊如欽怔立原地,直到有名衛士前來尋他,說是萬歲使人急喚他入宮議事,楊如欽宛若未聞,往獨孤航去的路上看了數眼,那衛士連聲催促,楊如欽抬手擦去喉間血跡,終於同那衛士一起轉身離開。
同一條道上,他們彼此背向,形同陌路。
陳則銘從宮中返回駐地,入門時看到路從雲正從旁門出來,不禁一怔。
路從雲見大人回營,趕緊前來見禮。
陳則銘道:“如今敬王就在城外,你怎麽不去見他?”
路從雲微微笑一笑,回道:“待這一戰完結,小將才能去見殿下,這是殿下與小將約定好的。”
陳則銘倒沒想到在路從雲心中,這一戰也不曾塵埃落定,不禁有些驚訝,忍不住仔細打量了他片刻,路從雲恭敬依舊,並不因為靠山到來而有絲毫變化。陳則銘心中感慨,果然江山代有才人出,這小子沉穩大氣,將來前途不可估量。
他又聽說路從雲曾是敬王的伴讀,兩人乃是摯友,如今路從雲提到敬王的語氣也果然親近,不知道怎麽就想起了當初的楊梁與蕭定,一時間心中紛亂,禁不住愣了愣。
回到房中,很快親兵來報有人到訪,陳則銘一看卻是故人。
來的是韋寒絕。
陳則銘隻當他是前來敘敘舊情,哪知道韋寒絕進了門,開門見山便說要跟隨將軍一同追擊匈奴。陳則銘訝然看他,自己這計劃還沒請到旨呢,怎麽就盡人皆知了。
韋寒絕一介文士,哪裏經得起這樣日夜兼程的辛苦,陳則銘婉言拒絕。
韋寒絕笑道:“將軍太小看我。匈奴逃的哪條線,走的哪道河,將軍此刻知道嗎?”這話意本來咄咄逼人,可韋寒絕麵善,說起來居然也不惹人生氣。
陳則銘一聽,哦,這意思是我不知道你知道了。
戰事之中,情報原本是最值錢的,誰的情報快而準,誰的勝算便大。
韋寒絕說的這些,他都可以叫探子去探,可韋寒絕的重點分明不在這兩個問題上,而是暗示他自己手上便有條情報鏈。
陳則銘沉默下來。
韋寒絕道:“我有位好友,經商多年,走的就是往匈奴去的這方的路,一路非常熟識,豈不比將軍臨時派人去探的強?”
陳則銘心中大致能猜出他這位好友恐怕非大盜即悍匪,才能有這樣靈活快捷的情報傳遞速度。韋寒絕明明是官宦子弟,也不知道如何認識了這樣的人,那匈奴單於去世的消息應該也來源於此。既然能出力解京師之圍,顯然對方並無惡意,若換在平時,這些匪盜都是官兵緝拿的對象,可此刻,能有一人助力便多一分勝算,況且匪盜也是漢人,未嚐就沒有護國之心。
如此一想,陳則銘當下便應允,韋寒絕歡喜道:“當初多虧將軍救我一命,如今當報此恩。”
陳則銘聽這話,雙唇微啟,猶豫再三到底沒能說出什麽,眼睜睜看著韋寒絕掀簾出屋去了,心中隻是道,我那不過是順手之勞,哪裏當得起你如此記掛。
接下來幾個時辰,陳則銘坐立不安,蕭定的聖旨遲遲不至,直到華燈初上時,終於有官員前來宣旨。
那諭旨中果然一如陳則銘所想,命他為先鋒,帶五千精騎先行,敬王麾下各路人馬歇息一夜,明日大舉出兵,追擊匈奴。
陳則銘叩謝之後,那宣旨官員道,為這道旨意,政事堂的宰執們與蕭定可是爭執良久,眾相兩次否決,蕭定兩次打回重議,直到楊如欽入宮,才勉強說服了眾臣,將出兵之事交與翰林學士擬旨。
陳則銘默然,隨即又問:“眾宰執怎麽說?”
那官又道,眾相大都覺得敵軍已經退了,何必再生事端,可楊大人說匈奴亡我之心不死,律延得勢之後必然卷土重來,弄不好就是入冬或者開春的時候,這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如今追擊還有主動出擊的便宜,那時候就隻好被動挨打了。不少人覺得這話也有理,這才勉強爭了個平手,而萬歲偏戰,最終還是下了令。
陳則銘久久不語。
他哪裏想得到,事情到了圖窮匕見之時,強力支持他的居然會是蕭定和楊如欽,回想當初朝華門下,把他逼得走投無路的也是這兩個人,他不禁有些茫然。
那兩人始終是對標準的賢君良臣,能相遇真是天朝之福。他微微低首,片刻後喟然長歎。
兩個時辰後,蕭定登上宮中最高的門樓朝華門,遠遠望見城郊一線火把,連續不斷綿延直至天邊。
楊如欽道:“那是陳將軍出兵了。”
蕭定不語,看了半晌後,方道:“愛卿覺得勝算該有多少?”
楊如欽想了一想:“人事已盡,成事在天。”
蕭定似乎想起什麽,出神了良久,麵上既有些惱恨,又有些怔忪,楊如欽好奇窺視,蕭定覺察他的目光,冷冷瞥了他一眼,楊如欽訕訕地收回視線。
蕭定轉頭吩咐:“準備齋戒之物。”
楊如欽訝道:“此刻?”
蕭定道:“朕要祈求先祖顯靈,保佑陳則銘此去……旗開得勝。”
城外遠處,陳則銘一身黑色甲胄停在道旁,**馬匹也是渾身漆黑無一根雜毛,整個人便如同要融入夜色中般不起眼,可真到了跟前,兵士們猛地覺察到這個人時,又會有種呼吸一窒的壓迫感,那或者源於那匹黑馬的高大。
騎兵隊列整齊,一個緊跟著一個,疾馳而去,耳邊隻有馬蹄聲聲由遠而近,再由近至遠,他身後的路從雲道:“大人先走吧,小將隨即趕來。”
陳則銘微微點頭,“嗯”了一聲,提韁往前行了兩步,突然勒住馬側過身來,回望京都。
那裏一片漆黑,隻分得出夜色下那座龐大的城郭隱約可見的輪廓,其他哪裏還瞧得清什麽。
陳則銘卻對著這一幕看了許久,半晌後才撥轉馬頭,往隊伍前方趕了過去。
此刻的律延歸心似箭。
單於的逝去表明他和身為王儲的左賢王之間的矛盾也終於到了攤牌的時候。
此刻的匈奴左賢王是大單於的二兒子安圖,這個人心思縝密,文武出眾,按說是接替王位的不二人選,可此人心慕南人文化,是個不折不扣的親漢派。
征戰一生的律延年紀漸長,身體狀況欠佳,但雄心未泯,在他看來天朝便是匈奴遲早要吃進嘴裏的肉。
堂堂匈奴男兒生於草原長於馬背,頭上頂的是蒼穹,停不住的是征程,什麽不好學,卻偏去學那些南人的之乎者也,那些寬袖長袍很好嗎?敵得過匈奴男兒們的弓箭嗎?
在律延看來,安圖身上這種不安分的叛逆非常礙眼。如果這叛逆隻是針對他本人或者其他某個具體的人,那麽他隻會一笑置之。
可惜他不能。
律延最終選擇的是單於的大兒子阿斯,安圖的長兄。
身為長子,阿斯一直無法與弟弟安圖相抗衡,這個人從外表到內裏,看起來都是最純正的匈奴人的後代,他嗜殺勇猛,豪爽粗獷,在戰場上是員猛將,可手段上不如安圖。
直到律延的加入改變了這種局勢。
按說律延不該參與這種事,可他踏進去了,他想,匈奴人需要的是有雄心的首領,這種雄心應該表現在對征服的熱愛,而不是對文化的臣服上。
政見從來決定陣營,哪怕在草原上也是一樣的。
王儲安圖發覺自己開始處處受製,他想到求助於自己的父親,然而大單於對於這種派係之爭卻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大單於的心思誰也說不清楚,或者他對安圖的親漢傾向亦有不滿,所以縱容了弟弟和大兒子的行為,又或者他覺得律延等人正好可以牽製安圖的勢力不要過於強大一枝獨秀。統治者的心態總是複雜的,他們的衡量標準不是正義與邪惡的道義,更不是父親與兒子的親情,總之這樣相持的局麵一直被維係了下來。
而現在這個僵局被打破了,律延必須盡快趕回去,為這亂局鎮場。
說實話,律延並不擔心漢人會在這個時候追擊。
到他退兵為止,天朝在這一仗中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七十萬人,另計糧草無數,可說是傾盡舉國之力,可這七十萬人卻折損了大半,天朝因此而國力大損,無論經濟還是政治都已經處於一種岌岌可危的狀態,可以說這次戰役中,匈奴給予天朝的這一擊是致命的。
而匈奴方麵的傷亡隻不到三成。
這樣的結果讓律延自豪,所以他退兵很快,他知道天朝已經元氣大傷,縱然沒能攻下漢人的京都,這也已經是保全了實力的大勝,況且,出動的還隻不過是匈奴右賢王庭的兵馬,雖然眾所周知,匈奴兵馬以右賢王庭麾下為最精。
可漢人們還剩什麽?那支敬王帶來的所謂勤王軍已經是南人們最後的血本。
於是律延放心了,一方已經氣力耗盡,另一方卻才剛熱身,甚至還有後備,正常情況下,誰也不會瘋狂到拿最後的本錢來賭這個勝算並不高的賭局。
然而,在他身後,陳則銘悄無聲息地跟了上來。
在後來天朝的史書中,這一戰被稱為“扭轉乾坤”的一擊。
從記載看,天朝此刻出擊的動機似乎隻是意氣用事地想要擊潰律延麾下的兵力而已,也正是因為如此,陳則銘的這次出戰,被後代的很多文人指責為“兒戲一般的莽撞之舉”。
可任誰也無法否認的是,正是由於這一戰引發出的變局,造就了後來天朝十數年間的和平。
身為發起者的陳則銘和蕭定在做出追擊決定的同時,到底有沒有預計過事態此後的轉變,誰也不知道,人們隻能說,如果這兩人中有任何一個人曾具有過這樣的預見性的話,那麽“力挽狂瀾”這四個字,在某些時候原來也並不是神話。
總而言之,在官方承認的正史中,沒有隻言片語正麵提到,到底是巧合還是人力導致了這場戰役在最後階段有了這樣戲劇化的反轉。
這其中的緣由經過歲月的輾轉最終成了一個謎。
但與它所表現出的模糊動機相反的是,這一場追擊戰所展現出的精妙戰術,卻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認同,那種環環相扣一氣嗬成的巧思可稱得上是臻至化境,這一戰的過程被編成評書或演義廣泛流傳了下來,並在此後數百年間,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據說,陳則銘率領五千人經過兩天的日夜兼程,趕上了同樣是一路急行軍的匈奴軍。
夜幕降臨時,這五千漢軍鉗馬銜枚,繞上了匈奴軍營後方的小山坡,在黑暗中,陳則銘命所有的兵士折下樹枝,捆成火把,每騎均雙手持炬,從山坡上疾馳而下。
匈奴軍本來已經睡下,被突襲猛地驚起,而目力所及全是敵人的奔馬,火把如繁星點點,也說不清到底來了多少人,不禁驚慌失措。
這場不期而至的偷襲幾乎到天明才結束。
襲營者退去時,為匈奴大營留下了幾千具屍首,這其中有亂馬踐踏而死的,更有來不及拔刀被砍死的,就這樣,在退兵途中,匈奴遭遇到了他們入侵以來最大的一場敗仗。追擊部隊歸來,告知律延這些草原上的驕子們居然把偷襲者追丟了後,律延大怒,當場將追擊將領鞭擊了二十下。
事情發展到這裏,還不足以改變什麽。
律延深知漢人騎兵數量本來不多,此刻更是應該損耗殆盡了,來的不可能是主力,因而分出兩萬部隊殿後,命令其餘部隊不改路線繼續前行。
不曾料,陳則銘對他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直接率眾繞過殿後的匈奴軍,再度襲擊了匈奴主力。
至此,律延猛然發覺機動性強這一自己最擅長的優勢,現在居然成了敵人的特點。
在趕回王庭的路途中,陳則銘帶領的這支騎兵部隊儼然成了一隻甩不脫的讓人厭煩的螞蟥,它動不動便會在自己後方出現,你若不理睬它,它便會使得你整日不得安寧,而當你轉過頭來打算認真對付它時,它又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
更讓律延心驚的是,這群人似乎永遠不知疲倦,他們在任何一個他意料不到的時間和地點出現,時機精確得讓人吃驚。
這樣反複的糾纏中,時間無情地流逝。
明明不過三天的路程,匈奴大軍卻花了六天。律延耐心耗盡,終於在與殿後部隊會合之後,下定了決心要在大批援軍趕到之前,將陳則銘等人一舉擊殺,哪怕是殺雞用了牛刀,也在所不惜。
不過律延並沒有停下行程,他的理由是陳則銘本來便是要拖住他的腳步,刻意去找這個人是找不到的,你得讓他自己出現。
果然,兩天後,如影隨形的偷襲再現,而這次的律延早有準備。
兩軍相觸後,陳則銘很快覺察了這一點,立刻後撤。
奔馬追擊的遊戲延續了幾個時辰,直到陳則銘一眾被逼到一處名為墜馬山的山坡下。
這時候,陳則銘的騎兵們早已經被衝散,隻剩了近身的近百騎,騎兵到達山地,那便表示再沒有施展的空間,也就是說陳則銘等人已經無處可逃。律延得到消息大喜,指示眾人盡量活捉此人,而陳則銘接下來的舉動,卻讓眾人瞠目結舌。
他命令部下卸下馬鞍,取下轡頭,就地休息。
數萬大軍麵前,那坡上數百名敵軍或坐或臥,無比愜意,好似此處最適合這麽南山放牧。
匈奴眾將麵麵相覷,反而不敢上前了,觀望的同時立刻派人告訴律延,恐怕是此地有埋伏。
律延來到陣前,遠遠地看了一會兒,笑道:“這不是李廣的空城計嗎,他莫不是欺我等鞍上之人不讀書?”
律延之所以這麽篤定,是算定了陳則銘身後縱然有援軍,也無法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趕上來,而陳則銘的人馬多少,在幾次交鋒之後,已經被他摸得清清楚楚。
話雖然這麽說,律延依然是謹慎的,他指示右翼上前,捕殺宿敵,大軍卻按兵不動。
見匈奴人果然追了上來,坡上的漢兵立刻手忙腳亂了,紛紛跳起來套鞍轡,有隔得近的甚至急得棄馬徒步而逃,匈奴大軍遠遠看著都哈哈大笑,當陳則銘等人奔上山頭的時候,後頭追兵也幾乎是影隨而至了。
這時候,突然聽到山頂轟隆有聲,腳下大地震動。
眾人都驚訝抬頭,卻見山上無數滾木礌石傾瀉而下,直朝追兵軋下來。匈奴騎兵們駭得麵無人色,立刻掉轉馬頭,可哪裏還來得及,那木石巨大,隻被略擦上一擦便是手折腳斷,更別談被軋過去會是如何的血肉模糊。
律延聽山上眾將士慘叫連聲,臉色瞬間變了,立刻從馬上半立起來,大聲呼退。
幾乎是鳴金之聲響起的同時,被滾木礌石追趕而下的敗軍已經如同倒流的河水席卷而來,一頭撞入大軍中。
原本井然有序的隊伍隻一瞬間便被衝亂了,律延急忙著人到各處呼喊,各軍將領遙相呼應,眼看還是能重新集結成軍的。
然而,不等他露出笑容,從陣後猛地插入一支部隊,四下馳騁,揮刀亂砍,徹底打亂了這支已經混亂的大軍。
那正是先前陳則銘敗退時佯裝走散的騎兵團,他們如同鬼魅般消失,又如同鬼魅般歸來。
律延咬牙痛恨,突聽身後呼聲震天。
律延僵硬回過頭,墜馬山山頭上漫山遍野的旌旗搖曳,震耳欲聾的戰鼓轟鳴,山林中衝出無數的伏兵,朝山下俯衝而來。
陽光下,那些刀槍劍戟的寒光不斷跳躍著,如同風中水麵的波光瀲灩。
而身前,人馬早如亂流,各奔所向。
匈奴此役大潰。
律延之前的戰果被抹殺得幹幹淨淨。
最終,隻有律延及其子烏子勒帶著一隊人馬和寥寥數將逃出生天,跟隨他十數年的猛將耶禾亦喪生於突圍之時。律延又驚又怒之下舊病複發,而逃亡途中追兵不斷,導致他的病情很快惡化,最終回歸故土的將士隻餘萬人,跨過邊界之時,律延頻呼叫停。
此刻他已經無力支撐自己的身體,隻能由烏子勒攙扶著下車。望著自己馳騁過千百次的草原,想著跟隨自己多年卻一役殆盡的十萬好兒郎,律延大哭了三聲,又大笑三聲,最終咳血而亡。
這一戰,陳則銘的用兵如鬼神和敬王麾下的千裏急行軍,都成了此後史書上濃墨重彩的片段,而陳則銘的反設空城計,更是一舉擊敗了自恃身經百戰的匈奴第一名將律延。
律延做夢也不曾想到,多年之後,自己依然會再次敗在陳則銘的誘兵之計下。
回想當年他們兩人的第一次交鋒,那一戰似乎就是個預言,在兩人都還風華正茂的年紀,便已經昭告了他們冥冥中注定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