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或許都有這樣的感覺與切身體驗: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一方麵是他們心裏有什麽話也不願向家長說,另一方麵是當其某些要求得不到滿足之時,很容易與家長產生對立與抵觸情緒,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所謂“逆反心理”。

我們不能簡單地說“逆反心理”一定是壞事,因為一定意義上來說,逆反心理是人適應外在環境的一種正常的心理機能,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的必然過程。而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孩子以反向的態度和行為對待家長的勸導、說教,常常是基於自我與獨立意識的覺醒,以及自我保護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強烈欲望。所以,個中並不乏令我們欣喜的因素。但是,與此同時不容否認的是,逆反心理大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與積極地疏導與化解,那麽,很有可能使得他們對人對事多疑、偏執,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係僵化,甚至於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

當孩子出現叛逆心理的時候,作為家長應及時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不要對他的行為潑冷水,也不要采取強製的手段,要多給孩子一份愛心和寬容。

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怎樣產生的?

第一,青春期心理生理特點的影響。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而不希望成年人幹涉;他們渴望獨立,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他們對家長和老師之言不再“唯命是從”了,希望能擺脫成人的監護和束縛;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情傾向於批判態度。但是,對於許多做家長的來說,在自己麵前孩子永遠是孩子,因此可能在有意無意當中忽視了對孩子應有的尊重,而當他們——我們的孩子感到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自我表現欲望受到妨礙時,就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並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第二,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很長——約占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因此,作為他們第一位老師的家長對其行為習慣以及性格與思想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今天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也因為受我們的傳統文化影響,幾乎所有做家長的對孩子總是寄予了太多也太大的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不少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所提的要求也很多,同時,教育子女的方式又往往是專製與粗暴的,遠遠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與容忍的限度,從而對孩子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使得他們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此外,一些家長言與行的嚴重“分裂”,如要求孩子不要沉迷網絡,可他們自己卻沉迷於麻將、聲色之中等,讓孩子不屑與反感,也是令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齡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大家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相互之間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情緒的相互轉化與感染。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家長隻有充分認知孩子逆反心理的成因後,才明白該如何對孩子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

第一,保持自己頭腦冷靜。孩子叛逆,家長一般會不滿,一般會用自己的權力來壓製孩子。其實,此時的家長,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等孩子冷靜,才進行溝通。孩子叛逆時,言語和行為猶如暴風驟雨,不懂得控製自己。但家長是成年人,應該懂得何時該保持冷靜。

第二,平等地和孩子溝通。許多時候,家長應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許多家長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家長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家長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第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家長應該超脫自己的角色,從第三方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也許就會發現,問題不一定都在孩子身上。家長一般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從前都聽家長的,自己的孩子也該聽自己的。因此,孩子不順從,在他眼裏,就成了叛逆。身為家長,有時必須謙卑,放棄自己的執著,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做到遷就孩子。

第四,批評孩子是一門藝術。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就一味地批評,這樣就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要是家長先對孩子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不足和錯誤之處,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就會樂意接受和改正。

第五,引導孩子理智化。有些問題,如早戀,家長應對孩子進行有情、有理、有據的說服、勸導,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同時,用具體事例改變孩子的理想化思維,用自己的冷靜、理智換取孩子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