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路勢力投降或被消滅後,吳三桂失去了陝西、廣東和福建的相應,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但好在他在起兵前就做足了準備,這種情境下還能和清軍繼續抵抗。兩軍在湖南圍繞嶽州、長沙反複爭奪,各有勝負。期間,清軍在兵力和供養補給方麵略勝於吳軍,但統帥指揮不力、畏敵不前,這是相持局麵形成的重要原因。

後來,康熙派屢立戰功的穆占進軍衡州,以“退賊後路”和“寬緩”廣東,穆占所率領的清軍迅速占領茶陵、仁安等很多地方。

康熙十七年初,清軍又收複了湖南一部分地區,接著,清軍又控製了江西,吳三桂的外圍勢力基本喪失,開始被迫轉攻為守,清軍乘勝追擊圍困了嶽州,給吳三桂造成了極大壓力。

此時,吳軍糧餉不濟、士氣低迷,吳三桂擔心會病變,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到了稱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

然後加封文武百官,加郭壯圖為大學士,命守雲南。設雲南五軍府、兵馬司。設六曹六部,命以各官。晉升吳應麒、胡國柱、馬寶、吳國貴、吳世琮等為大將軍。封王屏藩為東寧侯,賜上方劍。其餘官員均按等次晉爵。此外,還建立了內廷機構,設有各有專職的太監。同時,吳三桂命人造新曆,製錢幣,曰“昭武通寶”。還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南舉行鄉試,以給人政權穩定的印象。當年八月,“雲南鄉試中式偽舉人七十二名”。對於三桂的稱帝,時人有記載評論。當日有人據“昭武”二字測吉凶。曰:昭武的“昭”字為斜日,斜日為過午之日,有不久之意。“召”為刀口,刀口乃不祥之意。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裏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另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

但就在這個時候,吳軍突然退兵,原來,就在吳軍猛攻永興的時候,衡州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六月中旬,張皇後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再加上在與清廷欸到戰鬥中,吳三桂日夜憂慮,身體越來越差,並且舊疾複發,終於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十七日,67歲的吳三桂病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

吳三桂一死,叛軍群龍無首,像一盤散沙,康熙命將軍察尼水陸並進,攻取嶽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嶽州、衡州等地相繼被清軍拿下,湖南全境基本平定,同時,西邊戰場上,清軍也逐個攻占了漢中、興安、成都、保寧、重慶等地。

三月下旬,新升雲貴總督趙良棟向康熙帝提出自湖南、廣西、四川三路合擊,進取雲貴的方案,康熙帝采納了這一建議,令貝勒彰泰代嶽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負責東路,從湖南;令喇布負責南路,從廣西;令將軍吳丹、趙良棟等負責北路,從四川;共向雲貴進軍。

南、東兩路清軍遲遲未進去,吳軍主力馬寶、胡國柱、夏國相等部集中兵力攻打四川,他們的目的是各個擊破,瀘州、敘州、永州等地先後為吳軍攻占。但吳軍主力進入四川、雲貴方麵防守力量就不足了,防守力量削弱,康熙帝發現此時是最好的戰機,於是,於九月初嚴令南、東兩路迅速進軍。

康熙二十年正月,新任征南大將軍賴塔,率軍從廣西出發,在石門坎、黃草壩連敗吳軍,進至曲靖,彰泰亦由湖南急進,至曲靖與賴塔會合。隨後分成幾路進攻,二月下旬包圍昆明。四川吳軍奉命回救,趙良棟等乘勢追擊,大敗吳軍,於九月進抵昆明。剛開始,三路大軍以彰泰為主帥,但此人指揮能力不足,久攻不下,康熙帝知道前線戰況後極為不滿。趙良棟於是主動指揮綠營兵,將城內外的一切聯係切斷,從十八日開始強攻,二十八日吳世藩被迫自殺,第二天叛軍出城投降,就這樣,曆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

清廷在平叛戰爭結束後,沒收藩產入官充當軍餉,撤藩回京師。除吳三桂部調往邊區站、台服役外,其餘各部重新編入八旗。福州、廣州、荊州派八旗兵駐防,廣西、雲南派綠營兵鎮守,徹底消除了藩鎮製。此外,這次平叛戰爭的勝利,意味著受“三藩”割據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給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而有利於邊疆和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後出現的“康乾盛世”更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並且,經過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年輕的康熙帝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逐漸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成熟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