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有一天,有一位禪師正準備開門出去的時候,被突然闖進來的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狠狠地撞倒了,當時把他的眼鏡撞碎了,而且還撞腫了他的眼睛。可是那位撞人的大漢,居然是毫無羞愧之色,還理直氣壯地對禪師說:“你長沒長眼睛啊!戴個眼鏡有什麽用啊,誰叫你戴著眼鏡的?”禪師聽了大漢的話之後笑了笑並沒有說什麽。大漢當時感到非常的奇怪,繼續說道:“和尚,你怎麽不生氣呢?”
禪師看見大漢已經有一點悔意,便借機開示說道:“我為什麽一定要生氣呢?又要去生什麽氣呢?我即使生氣了,既不能使眼鏡複原,又不能讓眼睛的瘀青消失,更不能解除痛苦。再說了,我要是生氣的話隻會擴大事端,如果我對你破口大罵或者和你大打出手,這樣必然會造成更多的惡緣,肯定是不能把事情化解的。生氣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如果我們能早一分鍾或者是晚一分鍾開門,這樣就能夠避免相撞。或許被你這麽一撞就能夠化解了一段惡緣,所以我還是會感謝你幫我消除了業障呢,我又怎麽會生氣呢?”
當大漢聽完了禪師的話,十分的感動,他於是立即向禪師進行懺悔,而且還問了許多問題,然後就有所感悟地離開了。
本以為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是有一天,禪師突然接到了一封感謝信,正是那個大漢寄來的。
原來這位大漢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努力,不知道勤奮學習,等他畢業以後,在自己的事業上也是高不成低不就,而等到他結婚以後,也不能很好地對待自己的妻子,夫妻兩人的感情非常不好,為此他自己也感到十分的苦惱。
有一天,他上班由於走得匆忙忘記了拿公文包,於是中途又返回到家中,卻發現自己的妻子正與一名男子在家裏有說有笑的,於是他發了瘋一樣衝進廚房,拿起了一把菜刀,想先把他們殺了,然後自己再自殺,從而來個了斷。
但是因為大漢當時驚慌、害怕,戴著的眼鏡在他回頭的時候不小心給掉了下來。於是就在這一瞬間,他想起了禪師的教誨,使自己能夠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過錯,當時就決定要痛改前非。
當大漢改過自新以後,他的生活非常幸福,工作也做的是得心應手。於是特意寄來了感謝信,感謝禪師以前對他的教誨和恩情,正是因為禪師的寬容,才能夠有他的今天。
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確的主張,這明明是一件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可是大家卻不理解、不讚成、不支持、不褒揚,甚至在有的時候還會招致一些誤會、曲解甚至誹謗、攻擊。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能夠做到不生氣、不抱怨、不惱怒、不頹廢、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絲毫不在意自身的毀譽。這樣的修養、德行,當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當然,當我們自己不被別人理解的時候,可能問題就出在了溝通不夠。為此我們應該要主動多溝通、多交流,必要的話還要注意方法恰當。不被理解的時候,或許需要做些解釋、疏通的工作,有時則需要耐心地等待,時間會證明一切。
世間,沒有什麽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麽錯誤不可以改正。所以麵對別人的錯誤,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寬容是對生命的洞悉,寬容能夠讓我們認清彼此,遠離是非和仇恨,珍惜生命,因為寬容就是愛,而愛則是人類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