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論語·述而》
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曾經有一家公司的老板總是感歎糾正別人的錯誤太困難,特別是自己的下屬出現了問題,自己去批評一下,甚至是提醒一下,下屬要麽置之不理,要麽和你來個魚死網破。
為什麽會這樣呢?原來這位老板在批評下屬的時候總是要把錯誤完完全全地指出來,之後再進行嚴厲的批評。這看起來是沒有錯的,但是往往會讓受批評的人產生逆反甚至是對抗的心理。
到了後來,這位老板終於發現通過強調他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把錯誤改正過來,效果要好很多。
除此之外,一些優秀的教練在糾正運動員所犯錯誤的時候,從來不會說:“不對,你做的不對。”而我們總是會聽到:“你的動作做得已經不錯了,如果你再……那麽會更加完美的。”
原來,教練在批評運動員之前先是肯定他,之後再幫助他改正。這樣一來就先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然後教練再提出要求改進的話,那麽運動員就會更加容易接受。
可是如果教練一開始就單純地指出錯誤,進行批評的話,隻會引起運動員的反感,或者是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
批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真正的批評是能夠讓犯錯誤的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批評,這樣你不僅達到了批評的目的,也不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心。
其實,批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犯錯誤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及時改正。就批評本身來說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如果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不知道這一點,為了提意見而提意見,為了批評而批評,那麽效果肯定會適得其反。
人的麵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最好不要直白地指出缺點,而是強調如果糾正問題可能會更好。
點破不說破,有的時候需要我們使用一些手段,能夠給對方一些暗示或者是適當的鼓勵。當然,點破別人的錯誤不能用太長的話語,應該力求做到話語簡短,最好一兩句話就能夠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然後就自然而然地把話題轉移到別的地方。我們切記不要怕對方不明白你的意思,從而反複地提對方的錯誤,這樣容易造成你故意抓住他錯誤不放的誤會,讓別人產生抵觸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而我們想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把話說得滴水不漏,就一定要使用一些語言技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抱有一顆同情心,能夠真切地去理解對方犯錯誤之後的心情,隻有當對方發現你是站在他的角度上來批評他的時候,他才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並且對你心存感激。